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煙波釣徒張志和

煙波釣徒張志和

  張志和的品格操行,正如顏真卿在碑文中所說的那樣:「立性孤竣,不可得而親疏;率誠澹然,人莫窺其喜慍。視軒裳如草芥,屏嗜欲若泥沙。」這等行徑,正是道家中人所為。
  自古以來的隱士,匿跡於萬頃煙波之上的為數不少。從《莊子》的書中就有隱居在江湖之上的漁父形象。不過有的是真心歸隱,有的卻是想沽名釣譽。像姜子牙老爺爺在渭水河邊下釣鉤,釣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位;而嚴光同學反穿皮裘在富春江上招搖,為的是求得見一面老同學漢光武帝,然後聞名海內;更有孟浩然先生,看到洞庭湖水時,心潮蕩漾,兩眼鮮紅腦子裡全是紫綬金印:「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而本篇要說的這位玄真子張志和,卻真是恬淡如水雲,不謀榮利,不顯形跡,猶如神龍見首難見尾。
  說起來張志和在現在的知名度不低,這全靠中小學語文課本裡就有他的那首著名的《漁歌子》: 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早年就聰慧過人,據說他母親生他前夢到楓樹長在肚子上,凡是有這種異相的都非尋常人物。張志和十六歲時就以明經科(唐朝設有秀才、進士、明經、明算、明法、明書等六科)及第。曾獻策於唐肅宗,唐肅宗很欣賞他,讓他當翰林待詔。但是,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皇帝喜怒無常,天威難測,像張志和這樣直性子的人更難免出事,於是不久張志和就被貶官為南浦縣尉。
  後來張志和逢喪事回家「丁憂」(官員的父母去世時要離職回家守喪,稱為丁憂),就此不再願為官,情願駕一葉小舟,終日泛舟於江湖之上,自號為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叫張鶴齡,也是做縣尉的,他念及兄弟之情,生怕張志和就此遁去不回來了,於是在會稽城東買了塊地,給他蓋了幾間茅屋讓他住,張鶴齡的文章也不錯,他特地寫過一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這一首雖然不及上面我們錄出的張志和那首好,但其中拳拳兄弟深情,還是非常感人的。他惦念著弟弟:當風狂浪高的時候,你可要早點回到這茅舍中來啊。
  張志和孤家寡人一個,也沒有老婆。嫂子為他做了件衣服,他一穿就是十多年,無論冬夏,都是這一身,夏天酷暑之際,也不脫下來。張志和隱居在江湖間,有時也遇到麻煩,有一次,經常作威作福狗眼不識泰山的鄉間小吏要徵集民夫來挖河,看到張志和穿的破破爛爛,就也把他當做民夫。按說張志和曾有過功名,就不應該被征役的,但是張志和卻並沒有把眼一瞪,說「老子當年是翰林待詔」之類的話,而是樂呵呵地拿起條筐和鐵鍬幹起活來,沒有絲毫的怒色。看來張志和真是修到「無故加之而不怒」,對得失榮辱,不縈於懷了。
  張志和的茅舍非常簡陋,柱子椽子都是連樹皮也沒有刮去的樹枝搭成,門前隔著小河,連個獨木橋也沒有。後來御史大夫陳少游去拜訪張志和,到張志和家去時著實費了不少勁,踩了一褲腿泥。於是陳大人下令在張志和門前造了一座橋,又將張志和所在的破茅房——不,破茅舍,叫茅房太難聽了,改名為玄真坊。後來張志和名氣更大了,皇帝聽說後,念及舊情,賞給他一個小廝,一個丫頭。張志和並不役使他們,而是讓他們結成夫妻,並給他們起名,男的叫漁僮,女的叫樵青。
  有「茶聖」之稱的陸羽和他交遊甚密,陸羽曾問他還有什麼朋友,他說:「太虛作室而共居,夜月為燈以同照。與四海諸公未嘗離別,有何往來?」意思是說,從道家的觀點來看,整個天地就好像一個大房子,晚上月亮就是一盞燈照著所有人,我在這個大房子裡和四海五湖內的朋友們從來沒有分別過,還談什麼來往?聽這種話,大家可能現在都不陌生了,又是《莊子》中的「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這樣的思想,和劉伶所說的「大人先生者,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暮天席地,縱意所如」也是同一機杼。
  張志和不但精於詩文,而且書畫雙絕。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在湖州做刺史時,曾與張志和有過來往,或許是兩人都是書家,志趣相投吧,張志和當眾表演了他神乎其技的書畫才藝,張志和面對一幕素絹,酒酣之餘,邊擊鼓吹笛助興,邊揮筆作畫,有時閉著眼畫,有時反手揮筆來畫,隨興揮灑,筆下卻猶如神助,妙絕天成,速度之快更是讓人咋舌,山水雲石頃刻間便出現在白絹之上。這時候圍觀的人極多,以致於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風的人牆,眾人紛紛驚歎於張志和的絕藝。
  《續仙傳》中說張志和也有仙術,可以「飲酒三斗不醉」、「臥雪不寒,入水不濡。天下山水,皆所遊覽」。張志和閉門不出,或者泛舟湖上,一直在「守真養氣」,看來張志和恐怕內功也頗為精深。張志和經常「沿溪垂釣」,但他從來不投餌,因為其「志不在魚也」。張志和表面上坐在那裡拿著漁竿,但實際上他的心思早神超天外。據說張志和最後的結局是和顏真卿他們喝酒時,酒酣興起,把一張席鋪在湖面上,端坐在上面飲酒談笑,不一會兒,雲中飛來一隻仙鶴,張志和向白鶴一招手,白鶴飛下來馱起他就飛上了雲端,從此人們就再也沒有見過他,據說已經成仙了。當然,這只是傳說,也有人傳說他是溺水而死。我猜想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張志和隱居到更荒僻無人的所在去了。顏真卿有《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記載他的生平事跡,但卻沒有提他飛昇的事情。張志和曾將自己的修煉心得寫成一本書,叫做《玄真子》,據說此書原有十二卷,總共三萬言,但在南宋時已殘缺不全,只剩下三卷,被收入《道藏》的「太玄部」。
  張志和的《玄真子》非常難懂,感興趣可以自己找來看看。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還是張志和的《漁歌子》容易讀得多,這裡把他的另外四首也錄下面,共賞一下:釣台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
  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霅溪灣裡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歎窮。
  松江蟹捨主人歡。菰飯蓴羹亦共餐。
  楓葉落,荻花乾。醉宿漁舟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
  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說來張志和的這五首《漁歌子》,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後人摹仿極多。並且曾傳入日本,嵯峨天皇於弘仁十四年(八二三)作《和張志和漁歌子五首》,皇女智之內親王也和詞兩首。為日本填詞之開山。日本還把張志和的《漁父詞》列於教科書中。說來這日本人真是將我中華上國的好東西吸取了不少,我們作為炎黃子孫,若不自惜,豈不慚愧?
  張志和的品格操行,正如顏真卿在碑文中所說的那樣:「立性孤竣,不可得而親疏;率誠澹然,人莫窺其喜慍。視軒裳如草芥,屏嗜欲若泥沙。」這等行徑,正是道家中人所為。說來有許多的道家人物,都是大道無形,至人無名。像高吟「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的太上隱者之類都是如此。正所謂:
  黃蘆岸白蘋渡口,
  綠楊堤紅蓼灘頭。
  雖無刎頸交,
  卻有忘機友,
  點秋江白鷺沙鷗。
  傲殺人間萬戶侯,
  不識字煙波釣叟。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