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御膳房的「陰謀」

御膳房的「陰謀」

  明朝萬曆年間御膳房的食料清單皇上一天要享用如下食物:126斤豬肉,5只鵝,33隻雞,60個鵪鶉,10只鴿子,20斤香油,22斤面。此外,還有雜七雜八的各色物品:從16斤核桃到8斤白糖等等,皇帝都要一天之內消受掉。
  折算下來,皇帝每天的伙食標準大約是16兩銀子,折合現在的人民幣大約是幾千塊錢的樣子。錢數雖然聽著不大,但落實到豬肉、香油上面,那數目聽了就讓人倒胃口。這些錢要是買成雙頭鮑之類的東西,列成菜單就會讓人看著舒服得多。
  這個情況到了清朝,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清朝的宣統皇帝在回憶錄中也記錄了自己的食物清單,按他的說法,他在5歲的時候,一年就已經要對付大約一萬斤豬肉、將近三千隻雞鴨。
  之所以這麼做,也許是因為御膳房有自己的考慮。除了列在清單裡的常規食物外,皇帝想吃什麼新鮮東西,當然也可以自己張嘴要。但是皇帝一張嘴要個什麼東西,就會帶來無窮的麻煩。
  比如萬曆的父親隆慶皇帝,特別喜歡吃驢腸,張嘴要了幾次。雖說皇帝也不是天天吃驢腸,但御膳房還是每天要殺掉一隻驢準備著,怕萬一皇帝張嘴吃不著熱乎的,誰能擔此責任?所以,從此北京的驢子一年要少掉三百多頭。這還是驢子,要是皇帝哪天吃中了一塊鯨裡脊,又該如何應對?所以最深謀遠慮的辦法,就是不讓皇帝吃到鯨裡脊,最好讓他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地吃一些尋常的肉類,比如豬肉。
  鑒於皇上的伙食標準又不能定得太低,所以合理的結果就是:萬曆皇帝一年要對付掉四萬多斤豬肉。御膳房的最佳生存策略,就是讓皇帝、皇后陷入豬肉的海洋而不能自拔。
  在小說《鹿鼎記》裡,御膳房的太監就給韋小寶傳授過這個心得,「太后和皇上的菜餚,一切時鮮果菜,都是不能供奉的」,至少呢,「有些一年之中只有一兩個月才有的果菜,咱們就不能供奉」,否則的話,「倘若皇上吃得入味,夏天要冬筍,冬天要新鮮蠶豆」,大家何以自處?
  韋小寶擺出一副馬屁精的嘴臉教訓了這個太監:「皇太后、皇上都是萬分聖明的,哪有這等事?」其實即便太后、皇帝再聖明,終究還是安心吃豬肉比較妥當一些。
  御膳房的這種策略在歷史上就有非常成功的案例。五代十國期間,在長沙有一個叫做楚國的小朝廷。馬希聲是這個小朝廷的最高領導。這位地區性的小領導人有自己的一位偶像,就是國家級別的大領導人後梁皇帝朱溫。
  馬希聲不知從哪裡得知,朱溫很喜歡吃雞。似乎以前馬希聲並不特別愛吃雞,但這個信息使馬希聲的飲食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開始堅信,吃雞就像開勞斯萊斯一樣,是成功人士的不二象徵。他作為成功人士,也有義務追隨朱偶像,努力吃雞。於是他下令,宮廷食堂一天要給他準備50隻雞以供享用。馬希聲這位雞肉的狂熱愛好者,基本上做到了非雞不歡,參加老爸葬禮之前都不忘抓緊時間吃掉幾盤雞。
  我很懷疑這是楚國御膳房搞的一個陰謀。他們和現在的廣告公司一樣,用文化時尚的名義推銷商品,以達到他們偷工減料、搜刮錢財的目的。馬王爺天天盯著雞猛吃,他們倒是省事了,但是長此以往,馬王爺營養不平衡,身體健康誰來保證?果然,馬王爺執政沒幾年就溘然辭世。他的英年早逝,我總覺得跟每天吃那50隻雞有關。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