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武松與施恩的關係究竟怎樣?

武松與施恩的關係究竟怎樣?

  看過《水滸傳》的人,可能都會對武松與施恩之間的關係記憶猶新。畢竟,書中展示了一個施恩對武松有知遇之恩,武松對施恩有雪恨之情的感人故事:武松與施恩原本素昧平生,但伴隨著故事發展,最後竟成莫逆之交。原來,先是施恩慧眼識英雄,救武松於棍棒之下,再將囚徒之身的武松奉為上賓。武松然後知恩圖報,醉打蔣門神,為施恩重霸快活林。再後來是施恩三下死牢,為救武松的性命。可以說,情節緊湊,曲折感人,環環相扣,有血有肉。
   僅從故事情節看,似乎二人關係中充滿了江湖義氣的豪情,洋溢著英雄相惜的回報。其實,具體分析下來,卻感覺並不盡然。依筆者觀點,二人關係只能說是彼此利用、互相幫助而已。
   明眼人都能發現,武松之所以被施恩高看,並不是施恩「普度眾生」的憐憫之心起作用,並不是施恩對「英雄豪傑」的敬仰之情在作祟,而是看中了武松一身高強武藝,能為自己出氣,可替自己報仇,方敬為上賓,予好酒款待。若武松不是武二郎,而是武大郎般手無縛雞之力的話,肯定結果大不同。同理,武松之所以醉打蔣門神,或許有些除暴安良的成分在,但更多的是對施恩高看自己的一種報答。其中,不乏利益交換的因素存在。
   《水滸傳》武松與施恩,義氣干雲,表面看好像很浪漫;為朋友兩肋插刀,似乎毫無功利色彩。但是究其實質,義氣無非就是熟人群體的交往倫理,其功利性十分明顯。在眾多水泊梁山好漢中,真正讓筆者欣賞的不是武松或施恩,而是魯智深,他能真誠地為孤貧弱小鳴不平,沒有半點利益交換的影子。
   也許,有些人會說,社會生活裡人際關係中確實需要利益交換,確實需要相互報恩。但我們不能不看到,正是這種利益交換,可能導致人際關係的庸俗化;正是這種相互「報恩」,可能促使正常交往的功利性。
   換個角度講,假如沒有交換的條件,缺乏功利的前提,還會有武松與施恩的一段佳話嗎?筆者不敢保證沒有,卻很值得疑慮。大愛行為,一般是不求獲取;真情付出,一般是不講回報。在武松與施恩的關係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大愛與真情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筆者不反對禮尚往來,也不反感互通有無,更不抵制互相幫助。但建立在純粹的利益交換、互相利用基礎上的關係難以持久,已經是許多例子證明了的不爭事實。人在社會立足,不能沒有廣泛的社會關係,不能缺少朋友熟人的熱心幫助,一定程度上的互愛互助,一定範圍的互幫互利,是現實需要,也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不過,若凡是交往,都以是否有利於既得利益,是否有利於關係利用,就讓感情陷入「局限」,友誼開始「變味」。
   現實中確有不少人在辦事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走關係、跑門路,而不是研究政策、咨詢法律。這類現象的存在,不能說不是一種人際關係的悲哀,一種社會文化的杯具。因為有些時候,它給人們帶來一種誤解曲解,就好像順口溜說的那樣,沒有關係找關係,有了關係沒關係。不能辦的事,有熟人好辦事,有朋友能辦事。甚至於酒杯一端,原則放鬆;意思一到,萬事好說。很顯然,這一切肯定是不符合法制社會建設、不適應公平社會建立的理念和規範之做法。
   現代社會不是依靠「義氣」來維繫,不能依賴「交換」來促進。只有真誠交往,以心換心,才能有真正的情誼友誼;只有真心付出,以信換義,才能存真正的融洽和諧。
   因此,筆者私以為,武松與施恩的關係不值得提倡,不值得借鑒。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