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西漢武帝

西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統治時期是西漢確立和鞏固國家基礎的時期。景帝死後,太子劉徹即位,即漢武帝,一上台便改「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對內進一步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繼續打擊地方勢力。
  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每個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諸子都在王國範圍內分到封地,作為侯國。從此,「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封國越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後來,又作左官之律和設附益之法。「左官律」規定,凡在諸侯王國任官者,地位低於中央任命的官吏,並不得進入中央任職。以此限制諸侯王網羅人才。「附益法」嚴禁封國的官吏與諸侯王串通一氣,結黨營私,以達到孤立諸侯王的目的。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漢武帝以諸侯王所獻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兩不足為借口,奪爵、削地者達106人,占當時列侯的半數。至此,王、侯二等封爵制度雖然還存在,但所封王、侯只能「衣食租稅」,不得過問封國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通過這些措施,基本上結束了漢初以來諸侯王割據的局面。此後,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
  在打擊地方勢力同時,漢武帝還在中央提高皇權,採取了限制丞相權力的措施。他親自過問一切政務,令九卿不通過丞相直接向他奏事。與此同時,提拔了一批中下層官員,作為漢武帝的高級侍從和助手,替他出謀劃策。這樣,在朝官中有了「中朝「和「外朝」之分。由尚書、中書、侍中等組成的「中朝」成為實際的決策機關,而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逐漸成為執行一般政務的機關了,中外朝的形成,顯示了皇權的高度集中。
  對外則派衛青、霍去病等對外十一次攻打匈奴,期間一度把匈奴驅逐至漠北地區、打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在經濟上召開「鹽鐵會議」,其後將製鹽、制鐵和釀酒的事業收為國有。但武帝對外戰爭的代價是很大的,在武帝十一次打擊匈奴後繼續對匈奴攻伐,令匈奴邊患復燃。
  武帝中後期官府的稅收再次增加,同時武帝將刑罰再次加嚴,武帝後期因此發生了大規模的流民起義;開銷甚大,因此創立「均輸官」、「平準官」,與民爭利。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成為了中國固有的文化潮流,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自從漢武帝確定「獨尊儒術」以後,儒學成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
  武帝晚年,由於連年的戰爭,再加上漢武帝本人好大喜功,十分鋪張浪費,國家人口大量減少,國家財政也處於崩潰邊緣,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如不進行改革,可能重蹈秦亡的覆轍。漢武帝即時發現了這種狀況,於是改弦更張,發表了著名的輪臺之詔,這也表達了漢武帝對自己的深刻反省,重拾漢初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國家也漸漸穩定下來,把漢朝從崩潰邊緣挽救回來。後世評價漢武帝:「雖有亡秦之失卻無亡秦之禍」。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