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日本推古天皇

日本推古天皇

  推古天皇,女性,原名額田部,是日本第33代天皇。公元576年,額田部皇女成為敏達天皇的皇后。公元592年,崇峻天皇遭蘇我馬子所指使的人殺害後,額田部被蘇我馬子擁立為天皇。即位之初,推古天皇立聖德太子為皇太子,總攝朝政。推古天皇在位36年間,以聖德太子為中心,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是謂推古朝改革。蘇我馬子是推古天皇的舅父,公元624年曾要求割讓朝廷直轄地葛城縣,被推古天皇堅決拒絕。推古天皇在位的前期和後期,曾數次發兵攻打朝鮮半島的新羅。
  推古天皇,日本天皇第一系的最後一位。生於公元554年(欽明天皇15年),卒於公元628年4月15日(推古天皇36年3月7日)(《古事記》記載為戊子年3月15日)。推古天皇的在位年自公元593年1月15日(崇峻天皇5年12月8日),至公元628年4月15日(推古天皇36年3月7日,《古事記》記載為推古天皇37年)。推古天皇是日本最早的女帝,也是東亞最早的女性君主,其和風謚號是豐御食炊屋姬尊。《日本書紀》記載推古天皇「姿色端麗、進止軌制」。據《隋書》記載推古天皇是最早使用「天皇」稱號的日本君主。
  公元571年(欽明天皇32年),額田部皇女成為異母兄敏達天皇的妃。公元576年(敏達天皇5年)3月,皇后廣姬去世,額田部皇女被冊立為皇后。公元585年9月15日(敏達14年8月15日),額田部皇女35歲之時,敏達天皇去世。
  公元586年(用明天皇元年)夏5月,穴穗部皇子侵入敏達天皇的殯宮,額田部皇女被敏達天皇的寵臣三輪逆所救,而三輪逆被殺。用明天皇在位兩年左右,於公元587年(用明天皇2年)4月9日(《古事記》記載為4月15日)病逝後,擁立穴穗部皇子的物部守屋與擁立崇峻天皇的蘇我馬子發生戰爭,以蘇我氏的勝利告終。於是,皇太后(額田部皇女)下詔,泊瀨部皇子(崇峻天皇)即位。但是5年後的公元592年(祟峻5年)11月3日,崇峻天皇被蘇我馬子指使的刺客暗殺。
  公元592年12月8日,蘇我馬子擁立上上代的皇后額田部皇女於豐浦宮即位,當時額田部皇女39歲,是日本歷史上最早的女帝(神功皇后、飯豐皇女在此之前就是日本歷史上的掌權者,但沒有正式即位)。其中的背景是:皇太后當時希望擁立自己的兒子竹田皇子,但是擁立敏達天皇的第一任皇后廣姬所生的押阪彥人大兄皇子(舒明天皇之父)的反蘇我氏的勢力也很強大。所以蘇我馬子和皇太后沒有擁立竹田皇子,而是以皇太后即位為過渡性天皇。
  公元593年4月10日,推古天皇以侄子廄戶皇子為皇太子,進行攝政。聖德太子之父是推古天皇的同母兄用明天皇、聖德太子之母是推古天皇的異母妹(而且聖德太子之母與推古天皇兩人的生母是親姐妹),在竹田皇子去世後,聖德太子成為了與推古天皇的血親中的最親信的人。
  公元600年(推古八年)春2月,新羅與任那(當時被日本控制)相攻。推古天皇以境部臣為大將軍、穗積臣為副將軍,率領萬餘軍隊,渡海為任那進攻新羅。倭軍攻下新羅五城,新羅王求和,割讓多多羅、素奈羅、弗知鬼、委陀、南迦羅、阿羅羅六城。推古天皇招回朝鮮半島上的軍隊後,新羅重新進攻任那。
  公元602年(推古十年)春2月,以來目皇子為擊新羅將軍,率軍二萬五千人準備進攻新羅。夏四月,擊新羅將軍來目皇子到達築紫,進屯島郡,聚集船舶運軍糧。六月,來目皇子病重,以至此次新羅征伐中止。
  公元605年(推古十三年)夏4月,推古天皇詔令聖德太子、大臣及諸王、諸臣,共同發誓願,以造銅、繡丈六佛像,各一軀。並命令鞍作鳥為造佛的工匠。當時,高句麗大興王聽說推古大造佛像,送上黃金三百兩。公元606年(推古十四年),位於元興寺金堂的銅、繡丈六佛像建成。5月,推古天皇敕令鞍作鳥:「朕欲興隆內典,所才建佛剎,肇求舍利。以前你的祖父司馬達等便獻舍利。又因為當時日本國無僧尼,於是你的父親多須那為用明天皇出家,恭敬佛法。你的姨母島女初也出家,是日本諸尼之師。今朕為造丈六佛,以求好佛像。你所獻的佛像很合朕心。這是你的功勞。」因此,朝廷賞賜鞍作鳥大仁位的官位和近江國阪田郡水田二十町。
  就這樣,在公正的女帝之治下,聖德太子充分的發揮了其才能依次制定了冠位十二階(603)、十七條憲法(604),進行了法令、組織的整備。公元607年(推古天皇15年),派遣小野妹子為遣隋使(實際上倭國在600年派遣過遣隋使。但這也可能是有12年誤差的遣唐使)。過去倭國向中國派遣使節,是為了從中國皇帝那裡獲賜政權的正統性,此次小野妹子出使,第一次是以強調日本的獨立性為目的。第二年開始讓留學生、留學僧與入隋使節同行。
  公元620年(推古天皇28年),聖德太子和蘇我馬子編纂並獻上了《天皇記》、《國記》。公元622年(推古天皇30年),聖德太子在49歲時去世。
推古天皇頭腦清晰,在皇太子廄戶皇子和大臣蘇我馬子的勢力之間搞平衡,不招致豪族的反感,巧妙的籌劃王權的存續。推古天皇在位時是蘇我氏的最盛期,但推古天皇對外戚、重臣蘇我馬子不會作出有損國家利益的讓步。公元624年(推古天皇32年),蘇我馬子希望取得葛城縣(蘇我馬子本來的根據地)的支配權時,推古天皇說:「你是我的舅舅,所以,將國家的土地讓給私人,後世會評價我是個愚蠢的女人,你也會被譏謗為不忠」,拒絕了這個要求。
  公元628年4月15日(推古天皇36年3月7日),推古天皇以75之齡在小墾田宮去世。去世的前一天,女帝把敏達天皇的嫡孫田村皇子叫到枕邊,告誡要行事謹慎,明察事理,又將聖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也叫到枕邊,告誡要採納他人的意見,並沒有指定後繼者。推古天皇是日本8位女天皇中政績最為顯赫的,至今仍被日本社會廣泛稱道。
  在聖德太子的輔佐下,推古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她大力加強皇權,限制大貴族勢力,先後採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大致如下:
   一、首先是加強了對佛教的支持。
   二、建立了一種新的官制--冠位十二階制(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禮、小禮、大信、小信、大義、小義、大智、小智等十二階)。
   三、加強對中國的學習和聯繫,試圖與中國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
   四、在推古天皇的大力支持下,聖德太子依據中國儒、佛、法各家思想指定了《十七條憲法》,這《十七條憲法》成為日本最早的管理國家的道德守則。
  美國科奈爾大學的亞洲歷史研究者約翰・皮戈特認為推古天皇這種女性天皇和聖德太子這種男性攝政的組合,是以祭祀職責和行政實務之間的對位法性的關係為基礎的相補型共同統治。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宗教史學者約琴夫・北川認為推古天皇具有薩滿的性質,通過有血緣關係的男性來進行長期的統治的被動性的女性最高權力者,與邪馬台國的卑彌呼類似。

TOP

日本皇極天皇

  皇極天皇(594年~661.8.24),日本第35代和第37代天皇。她是一位女天皇,諱寶皇女。皇極天皇是她第一次在位期間的稱號(642.1.15~645.6.14)。第二次在位期間(655.1.3~661.7.24)稱齊明天皇。
  皇極天皇父茅渟王,母吉備姬王。初嫁高向王,生下一子漢皇子,後嫁為舒明天皇皇后,生下兩子一女,葛城皇子(天智天皇)、海人皇子(天武天皇)、間人皇女。舒明天皇過世後,由於海人皇子、葛城皇子、山背大兄皇子互相爭奪皇位,為避免爭擾遂由皇后即位。645年葛城皇子等發動宮廷政變後,讓位於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崩後,於655年重新即位,稱齊明天皇。遷都飛鳥。660年應朝鮮半島百濟之求,派兵支援。御駕親征築紫朝倉宮,不久病亡。
  皇極天皇原為第34代天皇舒明的皇后。舒明天皇駕崩後,日本皇室又陷入長時間的爭位危機。公元642年,各方終於達成妥協,於是產生了一位過渡的女天皇。
  皇極執政期間,最大的貢獻是從權傾朝野達百年之久的蘇我氏家族手中重新奪回權力。皇極登基後,大臣蘇我入鹿的權勢急劇擴張,他倒行逆施,濫殺無辜,甚至處死了一位皇子。在皇極的默許下,皇族成員與朝中不滿蘇我氏專權的大臣們聯合,準備借韓國使者進獻貢禮之機,誅殺蘇我入鹿。公元645年(日本皇極天皇四年)6月12日,日本飛鳥板蓋宮太極殿。這一天日本朝廷正在接見「三韓」的使者,舉行「受貢」儀式。隨著「嘎吱吱」的一陣響聲,宮門全部關閉,中大兄皇子突然拔劍刺殺了大貴族蘇我入鹿,在場的許多貴族大驚失色。原來這是中大兄皇子聯合中臣鐮足等人為改革而發動的政變。經歷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政治鬥爭後,身心疲憊的皇極主動宣佈退位,將皇位讓給了孝德天皇。
  654年,孝德天皇病死,61歲的皇極在危急之中再度出山,並於次年重新登基為天皇,成為第37代天皇齊明天皇。已步入晚年的皇極在重新登基後,變得奢侈揮霍,她大規模地修建亭台樓閣,大量徵用民工,加劇了社會矛盾。同時,皇極的野心大大膨脹,開始陰謀吞併朝鮮。 661年,皇極親赴九州,欲統兵渡海西征朝鮮,但因旅途勞頓一病不起,並於當年7月死在了九州。兩年後,她的繼任者派兵大舉入侵朝鮮,結果在白村江戰役中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擊敗,皇極征服朝鮮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TOP

日本持統天皇

  持統天皇(645~703.1.13),日本第41代天皇,女天皇,原名鸕野讚良。
  657年,嫁給叔父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妃,生下一子草壁皇子。673年,晉為皇后。壬申之亂時與天武天皇同在軍族之中。686年天武死後,臨朝稱制,停用年號。690年因東宮草壁皇子亡故,乃即位。於697年讓位,改稱太上天皇。《萬葉集》中有其所作詩歌。死後葬奈良縣高市郡明日香村檜隈大內陵。她在位時真正奠定三神器一說,之前由忌部氏上二種神器。
  持統天皇,生於大化元年(645),卒於大寶2年12月22日(703.1.13),日本第41代天皇,是實際上理政的女帝。稱制:自朱鳥元年9月9日(686.10.1),至持統天皇4年1月1日(690年2月14日)。在位:自持統天皇4年1月1日(690.2.14),至持統天皇11年8月1日(697.8.22)。名字是鸕野贊良。和風謚號有2個。一個是《續日本紀》記載的大寶3年(703)12月17日火葬之際的「大倭根子天之廣野日女尊」;另一個是《日本書紀》記載的養老4年(720),作為歷代天皇一起被追諡,「高天原廣野姬天皇」。漢風謚號「持統天皇」是和歷代天皇一起由淡海三船所進上,由熟語「繼體持統」中的「持統」得來。
       大化5年(649),鸕野贊良皇女的外公右大臣蘇我石川麻呂被告謀反,被中大兄皇子領兵攻擊,自殺而亡。蘇我石川麻呂之女、中大兄皇子之妻蘇我造媛悲傷於父親之死,不久也病死。直木孝次郎認為鸕野贊良皇女之母蘇我遠智娘就是蘇我造媛[2]。如果是這樣的話,鸕野贊良皇女幼年時就失去了母親。
  齊明天皇3年(657),鸕野贊良皇女13歲之時,嫁給叔父大海人皇子(日後的天武天皇)。中大兄皇子除了鸕野贊良皇女之外,還將大田皇女、大江皇女、新田部皇女等共4個女兒嫁給了弟弟大海人皇子。齊明天皇7年(661),鸕野贊良皇女與大海人皇子一起跟隨天智天皇行幸九州。天智天皇元年(662)在九州,鸕野贊良皇女生下草壁皇子,第二年大田皇女生下大津皇子。在天智天皇6年(667)之前,大田皇女去世,鸕野贊良皇女成了大海人皇子的妻子中身份最高的人。
  天智天皇10年(671),大海人皇子為了避免政爭,隱居於吉野之時,鸕野贊良皇女帶著草壁皇子跟隨。《日本書紀》等史料沒有明確的記載,是作為大海人皇子妻子中的一員到了吉野,還是只有鸕野贊良皇女到了吉野。
  大海人皇子在第二年發起了壬申之亂。鸕野贊良皇女帶著自己的孩子草壁皇子及別人生的大海人皇子的孩子忍壁皇子,跟隨大海人皇子向美濃方向急行軍。因為疲勞的原因,與大海人一行告別,滯留在伊勢。《日本書紀》中記載,鸕野贊良皇女和大海人皇子一起制定了叛亂的計劃。
  大海人皇子在叛亂中取勝後,在天武天皇2年正月即位,冊封鸕野贊良皇女為皇后。
  據《日本書紀》的記載,天武天皇在位的時候,皇后也一直輔助天武天皇,在政事方面獻言獻策。
  679年,天武天皇與皇后、草壁皇子等6皇子交換吉野之盟。6皇子是草壁皇子、大津皇子、高市皇子、忍壁皇子、川島皇子、芝基皇子,其中川島皇子和芝基(志貴)皇子是天智天皇之子,其餘4人都是天武天皇之子。天武天皇讓皇子們起誓不爭奪皇位,互相幫助,讓皇子們互相擁抱。之後又讓皇后和皇子們相互擁抱。
  為了祈禱皇后病癒,天武天皇命令建造藥師寺。
  681年,天武天皇在皇后的陪伴下,在大極殿招集諸皇子、諸王、諸臣,開始編纂飛鳥淨御原宮律令,公佈當時只有19歲的草壁皇子為皇太子。當時的日本,還沒有過無實務能力的年少者據皇太子之位的前例。據推測是皇后的強烈要求。
  大約從685年左右開始,天武天皇開始常常生病,皇后開始代替天武天皇執政,成為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686年7月,天皇下詔:「天下之事,無論大小,必須向皇后和皇太子報告」。皇后和草壁皇子開始共同執政。
  大津皇子比草壁皇子小1歲,母親大田皇女是和草壁皇子的母親鸕野贊良皇女的姐姐。《日本書紀》中記載大津皇子舉止優雅、談吐不凡、富有才學,受到天武天皇的寵愛,日本詩賦的興起由大津皇子開始。《日本書紀》卻沒有記載任何對草壁皇子的讚辭。擁立草壁皇子的血脈的政權下編纂而成的《日本書紀》竟然作了這樣的記載,在所有歷史學者中也沒有任何人否認兩人的能力差別。
  大津皇子的母親早逝,草壁皇子的母親卻一直健在,並被立為皇后成為了草壁皇子的後盾。草壁皇子被立為皇太子之後,大津皇子雖然也參與了朝政,但草壁皇子的皇太子地位已經穩固。
  但是,天武天皇死後的第二天10月2日,經川島皇子的密告,大津皇子的謀反被發覺,自殺而亡。具體是怎樣一個謀反計劃,史書並沒有記載。皇位繼承憑實力奪取在當時的時代是常事。因此,有觀點認為也許大津皇子有謀求皇位的舉動,有一些危險的言行被持統天皇得知後,粉碎了大津皇子的陰謀。但也有很多學者認為大津皇子並沒有謀反的計劃,只是因為是草壁皇子潛在的競爭對手,被持統天皇先發制人處死。但總之,持統天皇決斷狠辣是學界的共識。
  天武天皇,耗時2年3個月,經過讓皇族、臣下再三列席的一連串的葬禮後,才得以下葬。這時皇太子以率領官吏的形象示人,意圖是是為了加強草壁皇子作為皇位繼承者的印象。
  但是,689年4月,草壁皇子病故,皇位繼承計劃被完全打亂。持統天皇雖然寄望於草壁皇子之子,當時只有7歲的輕皇子(後來的文武天皇),但輕皇子過於年幼,只能先立為皇太子。就這樣持統天皇選擇了由自己即位。
  即位後,持統天皇進行大規模的人事變動,任命高市皇子為太政大臣,多治比島為右大臣。不立大臣(大臣是日本古墳、飛鳥時代的官職,權勢很大,之前權傾朝野的蘇我蝦夷、入鹿父子的家族蘇我氏就世襲大臣之職)的天武朝的皇親政治,得到修正。
  持統天皇時期,繼承並完成了天武天皇的政策,做了飛鳥淨御原令的制定和籐原京的營造兩件大事。
  營建新京是天武天皇的心願,有天武天皇時已經開始著手[13],和在持統天皇時才正式開始等兩種不同的說法。
  另外還忠實的繼承了天武天皇對官吏們武備、武藝的獎勵的政策。
  在民政方面,製作了戶籍,即庚寅造籍。687年7月,免除了685年以前負債的利息。嘗試調整奴婢的身份,命令百姓、奴婢穿著指定的顏色的衣服。
  實行這些律令國家建設、整備政策的同時,持統天皇也絞盡腦汁的利用持統天皇的權威來提高自己的聲望。
  持統天皇讓柿本人麻呂作讚頌天皇的和歌。柿本人麻呂儘管官位低微,但受到持統天皇的私人庇護,終持統天皇一生都是作為「宮廷詩人」為天皇歌功頌德,之後轉任地方官吏。
  與天武天皇所不同的是頻繁的行幸吉野。不僅是訪問是留有丈夫天武天皇回憶的地方,也是為了借用天武天皇的權威來提高自己威望。其它的記錄有行幸伊勢一次,行幸紀伊一次。據《萬葉集》的記述,近江也有可能行幸了一次。伊勢行幸,因為妨礙了農事,被中納言三輪高市麻呂強諫。這次行幸意圖是讓地方豪族們繼續協助籐原京的營造。
  天武天皇生前為皇后(持統天皇)病癒而祈願,開始興建的大和國的藥師寺在持統天皇時期完成,持統天皇定藥師寺的寺格為敕願寺。
  外交方面繼承天武天皇的政策,與新羅開展外交,不承認與新羅的對等關係,強迫新羅向日本朝貢。新羅因為當時與大唐對抗,所以不得以承認了這種不平等的關係。日本向新羅派遣了學問僧等留學生。與大唐沒有官方的外交關係。
  持統天皇統治期間的大部分,高市皇子(天武天皇長子)是太政大臣。高市皇子儘管母親的身份低微,但是在壬申之亂戰功卓著,據推測在政務方面也積累了聲望。高市皇子即使不是正式的皇太子,也是被眾人擁護的皇位繼承人的有力候補。
  高市皇子在持統天皇10年7月10日去世。據《懷風藻》的記載,這時關於持統天皇之後的繼承人問題,持統天皇招集皇族、臣下商議,很多主張應該由天武天皇其他兒子繼承皇位,但持統天皇意圖讓自己的孫子輕皇子(逝世的皇太子草壁皇子之子)繼承,隨著葛野王對眾人一聲大喝,出了結果,697年2月,冊立輕皇子為皇太子。
  持統天皇在8月1日,讓位於15歲輕皇子。輕皇子即文武天皇。日本史上,持統天皇是在世的天皇中皇極天皇之後第二個讓位的,並且是第一個太上天皇(上皇)。
  持統上皇讓位後仍與文武天皇並座,處理政務。文武天皇時代最大的政績是大寶律令的制定、施行,也被認為是持統上皇的意志。[22]但是,代替壬申之亂功臣的籐原不比等這些傾倒於大唐文化年輕人材崛起,持統朝受到打壓的刑部親王(即忍壁皇子,高市皇子去世後成為天武天皇之子中最年長者)復出政壇,所以也有學者認為文武朝有了變化,不完全是持統上皇的意志所主導。
  持統上皇在大寶元年(701),去了多年未去的吉野。第二年長途旅行,遠至三河,犒賞了壬申之亂中立有功勞的地方豪族。
  大寶2年(702)12月13日,持統上皇病發,22日去世。經1年的殯禮後火葬,骨灰合葬於天武天皇之墓。這次是天皇火葬的首例。
  持統天皇是從7世紀到8世紀,日本古代很有特色的女性天皇(女帝)中的一位。與其他女帝常常由別人代行執政不同,持統天皇統治期間的政策被認為是由持統天皇親自推行的。持統天皇不是政治上的裝飾品,而是有執政能力的實質的統治者,是歷史學者的共識。《日本書紀》記載持統天皇輔佐天武天皇平定天下,在政治的各個方面獻言獻策。《續日本紀》記載持統天皇退位於文武天皇后仍與文武天皇並座,處理政務。持統天皇對政治的干預不僅限於其在位期間。持統天皇和天武天皇一起,被和歌歌頌為「大君是天神降世」,天皇權力強化路線達到了最高點。
  作為政治家的持統天皇的作用和動機,通常的看法是持統天皇要在天武天皇之後,由其子草壁皇子、孫輕皇子繼承皇位。持統天皇希望草壁皇子被立為天武天皇的繼承人,說服天武天皇策立草壁皇子為皇太子,在天武天皇死後,又排除了草壁皇子的潛在皇位競爭者大津皇子。持統天皇計劃在天武天皇的葬禮結束之後,就讓草壁皇子即位,但草壁皇子在計劃實現前就去世,不得已只能由自己親自即位。
  但是近年也有觀點認為,持統天皇並不是只打算做一個政權過渡人物,而是要作為君主行使實質性政治權力。持統天皇從一開始,就以皇位為目標,擁有政治上的野心。

TOP

日本元明天皇

  元明天皇(661~721.12.29)是日本第43代天皇。她是一位女天皇,也是奈良時代的第一位天皇。原名阿閉皇女。
  元明天皇本是草壁皇子之妃,生一子兩女,文武天皇、元正天皇、吉備皇女。草壁皇子早逝,兒子文武天皇早亡後元明天皇便繼承了皇位。在位7年,政績頗多。708年(和銅元年),仿唐朝「開元通寶」,鑄造「和銅開寶」銅錢,推行「蓄錢敘位法」;模仿唐都長安,建平城京(今奈良市)。710年,遷都平城京,開創奈良時代。712年,公佈國郡司政績考核三條,獎賢罰貪。禁止地方豪強、寺院多佔田野。713年,宣佈廢除高利貸債務,限制農民逃亡,獎勵和推廣養蠶業、絲織手工業,命太安萬侶完成《古事記》三卷。715年,讓位於其女元正天皇。
  元明天皇是日本第43代的天皇,奈良時代的首位天皇,女帝。慶雲4年7月17日(707年8月18日)~和銅8年9月2日(715年10月3日)在位。元明天皇本名阿倍皇女,和風謚號是「日本根子天津御代豐國成姬天皇」。
  元明天皇是草壁皇子之妃,文武天皇之母。因草壁皇子、文武天皇先後早逝,元明天皇繼承皇位。元明天皇在位7年,業績頗多。712年(和銅5年),元明天皇公佈國郡司政績考核三條,將賢罰貪,還禁止地方豪強、寺院多佔土地。713年(和銅6年),元明天皇宣佈廢除公私高利貸債務,限制農民逃亡,獎勵和推廣養蠶業,絲織手工業,還命太安萬侶完成《古事記》三卷。715年(和銅8年),元明天皇讓位於其女元正天皇。
  約679年(天武天皇8年),阿陪皇女嫁給侄子草壁皇子。因為天武天皇的皇太子草壁皇子沒有即位就早逝,阿陪皇女的姐姐兼婆婆鸕野贊良皇女(持統天皇)和兒子輕皇子(文武天皇)相續即位。
  707年(慶雲4年)4月,在草壁皇子的忌日,阿陪皇女、文武天皇母子二人為草壁皇子舉行國忌,不久文武天皇就病逝。文武天皇之子首皇子(日後的聖武天皇)仍然年幼,阿陪皇女作為過渡天皇即位,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沒有做過皇后就即位的女帝。
  708年(慶雲5年),由武藏國秩父郡進獻了和銅,因此元明天皇改元為和銅,並大赦天下。元明天皇命人模仿大唐的「開元通寶」,鑄造「和銅開寶」銅錢,並推行「蓄錢敘位法」。和銅年間,元明天皇重用精於政務的籐原不比等,修正並推行了701年(大寶元年)制定的大寶律令。
  元明天皇又命人模仿唐都長安,建平城京(今奈良)。710年(和銅3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奈良時代」從此拉開了序幕。遷都平城京之後,元明繼續實行了很多穩定政治、發展經濟、繁榮文化的措施,而且成效顯著,盛世的前兆已經顯現。左大臣石上麻呂作為籐原京的管理者留守於籐原京,因此,右大臣籐原不比等成為了實際上的最高權力者。
  712年(和銅5年),太安萬侶進上《古事記》。
  713年(和銅6年),《風土記》編纂完成。
  715年(和銅8年),元明天皇下令實施鄉里制。同年9月2日,元明天皇以年老為理由讓位,因為孫子首皇子仍然年幼,於是讓位於女兒冰高皇女(即元正天皇)。
  721年5月,元明上皇發病,招集女婿長屋王和籐原房前托付後事。元明上皇在遺詔中豁達地說人都有一死,厚葬只能白白造成浪費,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她下令自己死後必須火葬,墳墓力求簡樸,不要奢侈,而且官員、百姓都要照常工作。12月7日,元明上皇去世。
  在元明天皇及繼承其執政方略的元正天皇執政期間,日本的政治趨於穩定,經濟迅猛發展。在元明天皇、元正天皇的推動下,日本還加強了對大唐文化的學習與吸收。整個奈良時代,日本與大唐的交往極為頻繁,多次派出遣唐使去大唐學習,其中有一次派出的遣唐使竟有594人之多。那時,日本朝野以模仿大唐的一切為時尚,就連平城京也是模仿長安城的格局建設而成。

TOP

日本元正女帝

  元正天皇(日語:元正天皇/げんしょうてんのう Genshō Tennō;680年~748.5.22)日本奈良時代天皇,715年9月2日~724年2月3日在位。她是日本第44代天皇,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五位女天皇,諱冰高皇女(日語:氷高皇女/ひたかのひめみこ Hitaka no himemiko)。
  她是草壁皇子與元明天皇之女,姿色美豔,一生未婚,開女天皇終身未嫁之先例。兄文武天皇之子首皇子尚未長成,故即位。720年3月,薩摩隼人弒國守,令中納言大伴旅人為將平之。720年9月,陸奧蝦夷叛亂,令多治比縣守為將軍,下野石代為副將軍討伐。722年4月頒布百萬町開墾計畫。723年4月頒布三世一身法。724年2月民獻白龜於廷,改年號為神龜。724年2月4日讓位予首皇子。
  元正天皇,出生於680年天武天皇(天武天皇8年),卒於748年5月22日(天平20年4月21日)。父親是天武天皇與持統天皇之子草壁皇子,母親是元明天皇。元正天皇即位前名冰高皇女,和風諱號是日本根子高瑞淨足姬天皇。元正天皇與之前的女帝都是皇后或皇太子妃不同,是第1位以未婚獨身的身份即位的女性天皇。而且是歷代天皇之中唯一的皇位由母親傳給女兒的女系繼承(但父親是男系的皇族草壁皇子,維持了男系的血統)。
  弟弟文武天皇之子首皇子(後來的聖武天皇)仍年幼,元正天皇接受母親元明天皇的讓位。《續日本紀》記載,元明天皇讓位之際的詔書有「天縱寬仁、沈靜婉麗、華夏載佇」、「大慈悲、性格沉靜、有華麗之美」等形容元正天皇的句子。
  710年(和銅3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到以後的794年遷都平安京為止,被稱為奈良時代。
  717年(養老元年),以籐原不比等等人為核心,開始編纂養老律令。
  720年(養老4年),《日本書紀》編纂完成。
  大化改新的功臣中臣鐮足被賜姓籐原氏。在元明天皇時代籐原家族的勢力即已開始躥升,籐原鐮足的兒子籐原不比等出任右大臣,權傾一時。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籐原不比等把自己的女兒宮子嫁給文武天皇,宮子生下首皇子。在720年(養老4年),籐原不比等病逝。
  721年(養老5年)長屋王被任命為右大臣,作為皇親的代表成為了政界主導者。長屋王是元正天皇的堂兄弟,而且娶了元正天皇的妹妹吉備內親王。籐原不比等的長子籐原武智麻呂任中納言、次子籐原房前還沒有成為參議(後來出任內臣,內臣是內大臣的前身)。皇族與籐原家族形成對立的兩派。
  723年(養老7年),為了解決耕地不足的問題,元正天皇下令制定三世一身之法,規定開墾生荒地可傳至三世,開墾熟荒地可保有一生。法令大大鼓舞了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業迅速發展起來。由此,律令制開始解體。
  724年(養老8年)2月4日,元正天皇讓位於皇太子(聖武天皇)。退位詔書稱新帝為「我的兒子」,元正天皇在退位後也作為監護人輔佐聖武天皇。
  743年(天平15年),聖武天皇由於常生病,無法理政,元正上皇再一次下達稱聖武天皇為「我的兒子」的擁護天皇性質的詔書,第二年以生病的聖武天皇的名義下達遷都難波京的詔書。晚年的元正上皇代替常生病、無法理政、沉迷佛教的聖武天皇掌權,由橘諸兄、籐原仲麻呂等人執行政務。
  元正天皇是一個極有涵養又略顯保守的女性,她的一系列執政方略都是秉承其母元明天皇。在這兩位天皇執政期間,日本的政治趨於穩定,經濟迅猛發展。在她們的推動下,日本還加強了對大唐文化的學習與吸收。整個奈良時代,日本與大唐的交往極為頻繁,多次派出遣唐使去大唐學習,其中有一次派出的遣唐使竟有594人之多。那時,日本朝野以模仿大唐的一切為時尚,就連平城京也是模仿長安城的格局建設而成。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