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華職棒] 亞職大賽後的省思

亞職大賽後的省思

(陳楷報導)中廣新聞網
本屆亞職大賽可以說是七年來最出人意料的一屆,義大犀牛開打不到24小時就連敗兩場淘汰出局,接著統一獅苦戰四個半小時飲恨敗給三星獅,兩場四強賽連續爆出冷門,分組第二的統一跟坎培拉分別打敗日本跟韓國的聯盟冠軍隊,但沒人想到坎培拉騎兵得分一場比一場多,最後打出亞職史上最一面倒的冠軍賽。網路球迷開玩笑,亞職大賽是日本樂天跟韓國三星打了總冠軍以後的懲罰,本來就是亞洲強權,打贏了不值得開心打輸了又得挨罵,不知為何而戰,;而統一好不容易扳倒樂天,決賽前又是準備香檳又是申請遊街,不把過去吞下五連敗的澳洲代表隊放在眼裡,最後就被以藍鳥小聯盟新秀為主的騎兵隊打了巴掌,還是跟亞職冠軍擦身而過。
其實短期一兩場比賽摻雜運氣成分,即使贏得冠軍也不代表球隊本身或者聯盟實力亞洲第一;這次亞洲大賽不僅邀請澳洲還找來歐洲球隊,日本媒體認為等於是迷你版的經典賽,只是層級低了許多,也難免名不符實。但國際賽最重要的是交流跟合作,觀摩他人截長補短,如果太強調國族意識或者冠軍口號,可能反而妨礙進步空間。球員要放得開,球迷也要放得開,才能夠從中得到寶貴的經驗。
本屆亞職大賽主辦單位在場內外軟硬體視覺設計加碼布置贏得外隊跟球迷好評,地主兩隊參賽,賽程從七場增為九場,加上各隊競爭激烈,場場結果出人意料,理論上都應該吸引球迷買票;但最後一共56531名觀眾進場,平均每場6281人,不但不如兩年前首次辦亞職七場平均8155人,跟今年職棒例行賽6079人也只多兩百人左右,而國際賽的相對成本卻遠高於職棒例行賽,可以說是叫好不叫座。
近年來無論棒協還是職棒聯盟都爭辦國際賽甚至打對台,一昧希望靠著民族情感支援打敗外隊,提昇球迷的自信心跟比賽票房。兩年前聯盟首度辦亞職大賽,棒協就邀請美國大聯盟訪台,拿著王建民跟大聯盟明星人氣壓倒中職;兩年後聯盟再辦亞職,棒協又弄中日對抗賽,兩次雙方都拒絕合作,影響國際形象不說,最可憐的還是選手,統一的高志綱、潘威倫、王鏡銘跟陳鏞基從經典賽到職棒球季總冠軍再打亞職大賽,早就身心俱疲,但又沒有說不的權利。
反觀日本跟韓國拼完總冠軍以後洋將拍拍屁股走人,本土主力該休息的休息該養傷的養傷,只派出二軍年輕選手充數,重視程度明顯有了差別;回頭看兩支原本乏人問津的「非亞洲」隊伍,義大利雖然是臨時湊數遞補,卻到賽前還積極找外援,弄來了經典賽冠軍賽的先發投手艾瓦多;澳洲聯盟ABL由冠軍坎培拉代表出征,不但球季剛開打球員體能正值顛峰,坎培拉騎兵也跟伯斯熱火商借了曾經打過大聯盟的艾克斯卓跟兩屆經典賽國手懷斯,雙方實力此消彼長,最後讓騎兵寫下歷史紀錄笑捧1300萬台幣回袋鼠國,而ABL2011年的盈餘還不到1200萬台幣,換句話說騎兵這一個星期的比賽所得超過了全聯盟六隊一整年的獲利。
另外前六屆都只打四天,除了前年以外都從星期四打到星期天,一路匯聚球迷人氣跟話題,今年九場比賽從星期五打到星期三,固然把賽程確定的預賽放在週末有助於球迷提早安排時間進場加油,但最重要的四強跟決賽卻不得不放在大家上班上課的星期一二三,雖然中部六天都沒有碰到下雨,還是頂到了今年入冬最強的一波寒流,最後三場比賽球迷加起來還比不上星期天統一跟三星雙獅對決一場的人多。
加上這兩年棒協跟聯盟密集主辦國際賽事,不論地主球隊輸贏,最直接的就是分散了球迷的荷包,也養大了看球的胃口,球迷既沒辦法場場捧場,識貨的當然不會只想看田中將大在牛棚熱身,但主辦單位又不能要求外隊一定得派王牌上陣。除非日本或者韓國職棒受不了輿論壓力,之後的亞職大賽認真派隊,否則冠軍獎金八年來不增反減,通貨膨脹後1300萬台幣無論換算成4400萬日幣或者四億六千萬韓圜,對日本韓國頂尖球隊來說意義都不大。
而除了日韓以外,統一跟義大全用洋將投手先發或者關門,義大利跟澳洲的本土球員都不到一半,名義上是亞洲大洋洲跟歐洲的球隊,其實主力全是美國波多黎各多明尼加跟委內瑞拉人撐場面,跟環加勒比海大賽也沒有太大區別,在這種傭兵充斥的賽事裡強調國旗國歌的意義也不大,民族情感好用卻不能濫用,未來棒協跟聯盟兩大龍頭如何能夠放棄過去恩怨攜手合作,整合資源改善大環境,要辦國際賽就全力相互支援,而不是像這次亞職連外隊想練球都沒有地方,才是台灣棒球的福氣。

TOP

自也太密了 看了很不舒服
但輸了更不舒服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