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冷兵器里的極品:武士刀

冷兵器里的極品:武士刀

  一千年以來一直是武士最重要的東西,對日本武士而言,沒帶刀等於沒穿衣服。武士刀是武士傳統刀械,和這種東方神秘戰士關系密切。他是砍劈武器,用來砍銷四肢和頭部,這種刀能一刀從頭部砍下,穿過身軀直劈到鼠蹊部。獨特的彎曲單刃武士刀首次出現在西元900年,這種刀在武士手中成為武士精神的標徽,發揚武力和武道的工具。
  以利刃武器短兵相接是人類交戰最原始的方式。封建時期日本人用武士刀砍人,囚犯經常被砍頭。日本人拿他們來試刀觀察刀對人體組織和骨骼的威力,武士刀的解刨學始於刀身,終於刀身。外觀略微彎曲,延長刀刃的砍劈時間,這點很重要,因為時間越長,砍得越深。武士刀砍劈招式大多使用刀尖前面的4.5吋。砍劈時只切入身體2到5吋,必要時任然可以抽出刀身。一般情況下第一刀是攻擊額頭,最常攻擊的地方是鎖骨。這會切斷鎖骨下的動脈,劈開肋骨,刺破肺髒,再切斷肋骨。切開心藏前方,刀子一路砍出來,馬上就能繼續使用。
  武士刀的優異表現是有精密技術做后盾的。日本制刀師傅的精妙之處是把刀做得即鋒利又有彈性,關鍵是制刀時的熱處理。在刀身上塗上粘土,控制冷卻速度,等於在一把刀上結合了兩種鋼鐵。一種柔韌有彈性,另一種極為堅硬。讓武士刀鋒利又不容易折斷。兩種鋼鐵的界線稱為‘波紋’每把刀都不一樣。武士刀比武一般只為時幾秒,武士必須想好戰術。
  武士刀是優秀的武器,但他有地理上的限制。只用於武士和武士道,他們很會用刀,如果他們離你不到3呎絕對是一個大威脅。而手槍能在40呎外解決一個人,自己還不會受到傷害。雖然以完美刀械著稱,武士刀但他畢竟是封建時代的武器。複雜的技巧抵擋不了子彈。
  以中國唐朝時期大量裝備軍隊的橫刀(短柄)與陌刀(長柄)為原形發展而來的刀型。後為日本武士所廣泛使用,具有特定的文化意義與內涵。
  根據歷史的記載,葡萄牙人在日本戰國時代(注:自西元1467年[應仁之亂]起,至一五七三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為止)初期,首先將西洋文明傳至日本。相反的,日本文化卻因江戶時期(注:指由德川家康所創的德川幕府時代,從西元一六〇三年到一八六八年止)德川幕府實施鎖國政策的影響,遲至十九世紀初才被介紹到歐洲。
  當時最令歐洲人訝異與感興趣的乃是浮世繪(即風俗畫)和日本刀(即武士刀),因為這兩樣東西的藝術韻味及制作技法,均遠遠逾越西洋人的想像領域。浮世繪因對日後在法國興起的印像畫派,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而廣為人知,可是武士刀卻在人們先入為主的偏差觀念下,一直被視做單純的殺人工具而被冷落一旁,甚至延至今日,一般人仍對它持有一股莫名的畏懼感。
  實際上,在西元一八七六年明治天皇頒布廢刀令以前,武士刀除被用做護身的武器外,同時還被日本人視為像徵民族傳統精神的一項靈器。現在,雖然它已不再具備實用的價值,但不可否認,它在日本民族美的意識演變過程中,仍居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劍有雙刃適於戮、刺,而日本刀僅一刃,因此兩人對峙時,必得用雙手握刀以砍、劈的方式禦敵,所以一把保存良好的日本刀需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即刀口沒有碎裂、刀身沒有彎曲變形、鋒芒依舊銳利,但足以令這把刀永垂不朽的還在於符合美學、工藝的流線設計。
  千錘百煉始成好刀,日本刀以造型和長度,分成太刀、打刀、脅差及短刀。太刀及打刀長在六十公分以上,平安時代(十二世紀)末期到室町時代初期,流行佩戴太刀于馬上或儀仗典禮;室町時代中期(十五世紀后半)到江戶時代末期(十九世紀中葉),則開始使用打刀,刀長在三十公分與六十公分之間者則稱做‘脅差’;三十公分以下則稱做短刀。
  成就一把好刀需要經過不斷的冶煉:高溫加熱反覆折叠、錘平,尤其為使刃口更為堅銳,采用局部淬火。而且通過改變鋼制結構的方法解決了幾千年來不能韌性和硬度兼顧的難題。如何鑒賞一把好刀?通過外表來窺探刀的品質,最顯著的是通過折叠鍛造而產生的天然紋路地肌。曲度必須幽雅,也就是所謂的刀姿,同時造型勻稱、另外刃文也很講究,就連與之匹配的刀鞘質感與圖案、纏繞刀柄回旋繩線的特殊設計,都極盡考究,所以盡管鍛造方法人人皆知,但只有極少數名家精心冶煉的刀,才會被武士真心接納為肢體的一部分,並為其後世子孫代代相傳下來。

TOP

武士刀有較明顯的弱點,那就是因追求鋒利,硬度,導致刀刃性脆,刀身細長且重量輕,這樣導致在實戰高強度對砍中,刀刃容易崩壞,卷刃,刀身產生裂紋,甚至被崩斷;

武士刀精美于否,主要是武士身份的向癥,并沒有多大實戰價值,武士刀做好以后是以人或竹木試刀,而中國的大刀是以銅錢或石頭試刀。

所以我以為武士刀只能稱作輕兵器中的佳品。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