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范仲淹如何用「逆向法」平抑物價

范仲淹如何用「逆向法」平抑物價

  北宋皇祐初﹐杭州大旱﹐糧食奇缺﹐更有不良商人乘機囤積哄抬﹐以至糧價暴漲﹐達到每斗百二十文﹐比全國平均價斗七十文漲了近一倍﹐且勢頭不減。百姓因饑荒而紛紛流徙。其時﹐范仲淹任杭州郡守﹐為保全百姓﹐安穩地方﹐他不依常規﹐以「逆向法」平抑糧價。什麼叫「逆向法」﹖說白了﹐就是從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進行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與之相對應的﹐是正向思維﹐即所熟悉的常規思維路徑。在實踐中﹐許多問題的解決﹐正向思維往往無效﹐而「逆向法」卻能收到奇效。
  我們已知(當然范仲淹更加知道)﹐古代政府常用的物價調控法﹐是平糶(糴)和平准。前者著眼於糧食等重要物資的儲備﹐後者則是建立市場價格基金(本錢)。當物價下跌過猛﹐政府就高價收購儲備﹔當物價上漲過暴﹐政府就低價出售儲備。如此一吞一吐﹐可將物價有效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如果按常規﹐范仲淹應該開倉放糧或低價出售糧食才對。那麼﹐范仲淹又是如何據此反向思考尋找「逆向法」的呢﹖
  在《鹹淳臨安志》裡有這樣的記載﹐皇祐二年﹐范仲淹派人在沿運河各地張貼告示﹐廣為宣傳政府開始高價收購糧食﹕每斗一百八十錢﹐比市價高了五成。從這個記載中﹐不難發現他的兩個「逆向」思考﹕一是政府拿不出儲備糧來低價平糶﹐二是杭州當地缺糧﹐若強行平准﹐勢必加劇糧商的囤積和本來就不多的糧食再行外流。
  拋出高價收糧信息﹐顯然是個誘餌﹐促使糧商放糧﹐並吸引糧商把外地糧食運到杭州來。這就是反向思維形成的「逆向法」。果然﹐此舉一出﹐效果立顯﹐各地糧商見有利可圖﹐紛紛「日夕爭進」。很快地杭州市面上糧食又充足起來。所謂物稀才貴﹐糧食多了﹐價格自然回跌﹐逃荒的百姓遂得以回流安居樂業。大饑之年﹐杭州竟看不出一點饑荒跡象。
  有的時候﹐「逆向法」也會被人詬病為荒唐。范仲淹就曾遭遇過。沈括《夢溪筆談》提到﹐范仲淹根據「吳人喜競渡﹐好為佛事」的風俗﹐在賑災過程中「逆向」而行其法﹐「乃縱民競渡。太守日出宴於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遊」。「又召諸佛寺主首諭之曰﹕『饑歲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於是諸寺工作鼎興。又新敖倉吏捨﹐日役千夫」。
  這樣的「逆向法」﹐明明是以工代賑、拉動內需和平抑物價的良策﹐卻被「監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節﹐及公私興造﹐傷耗民力」。可見﹐正向思維的人﹐只知道在饑年發放糧食給饑民﹐而不會反向思考獲取有效解決問題的「逆向法」。
  皇佑三年﹐范仲淹貶任青州知州。赴任途中看到「歲饑物貴﹐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須救濟」﹐原來河北發大水﹐成千上萬的百姓因饑荒而湧至青州﹐導致青州糧價高漲。到任之後又發現﹐青州百姓的稅糧要跑到博州(今聊城)去交納﹐使得當地糧食更加稀缺﹐糧價更加昂貴﹐百姓還要為長途運輸而發愁。如何平抑青州物價﹐解民之憂﹖
  常規辦法無非兩個﹐一是發放儲備糧﹐或者去外地購糧回青州低價出售﹐以平糶糧價﹐二是請求朝廷減免青州稅糧﹐百姓就不必再為運輸叫苦了。但范仲淹沒用正向思維去找解決辦法﹐他經過調查發現﹐博州的糧價遠比青州便宜。據此思考而成「逆向法」支移﹐即讓青州百姓按照正常年景的糧價交錢給官府﹐以款代糧﹐然後派人去博州購糧﹐就地繳納﹐還把剩餘的錢退給百姓。
  這樣做一舉兩得﹕既免去了百姓的長途運送之苦﹐又不讓青州糧食外流﹐從而平抑了青州糧價。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