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心裡的煩躁感 說不定就是罹患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開始!

心裡的煩躁感 說不定就是罹患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開始!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研究表明,壓力容易導致血壓升高、血管阻塞,增加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風險。

壓力與疾病的危險關係:不由自主累積的焦躁不安
俗話說「病由心生」,心理狀態對於身體健康有著巨大的的影響。這個現象在現代變得越來越常見,主要原因就是「壓力」。每個人都會面臨一兩個壓力源,該如何有效應對這些問題?就讓我們一起仔細探討。

壓力是百病之源 心理和生理健康是互相關聯的
現代社會中,累積的壓力最後形成疾病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顯示,有60.9%的勞動者在工作或生活中感受到壓力(2012年「勞動者健康狀況調查」),這比三十年前增加了10%,壓力的主要來源包括「職場人際關係」、「工作品質」和「工作量」,這些因素可能會讓許多人感到焦慮不安。研究表明,壓力容易導致血壓升高、血管阻塞,增加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風險。雖然高血壓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硬化,但壓力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此外壓力還可能導致過度換氣症候群(呼吸很淺、換氣過度)、過敏性腸症候群(腹瀉不止)、圓形禿或蕁麻疹等多種疾病。因此日本政府已於2015年修訂了勞動安全衛生法,要求五十人以上的企業每年需進行壓力檢測,未來社會大眾對健康或社會生活方面的關注也會不斷增加。

在這樣的壓力下,雖然我們會建議運動是一種緩解壓力的好方法,但有些運動愛好者卻常常帶著運動場上的煩躁回家,這反而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運動表現無論好壞都會直接體現在成績上,因此很容易產生壓力。例如,有些人在面對連續失誤或與球友不和時可能會感覺到煩悶,甚至可能會對生理健康造成影響,這些都是壓力無法控制的證據。

避免自律神經失衡 調整心情極為重要
為了確保享受運動的樂趣,而非成為增加壓力的來源,我們應該學會有效地處理壓力。這項能力不僅適用在運動上,日常生活中也同樣重要。維持身心健康的關鍵在於保持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平衡。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在壓力和放鬆間自如轉換。有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出造成壓力的來源,這對於固定有在運動的人來說可能相對較容易,當感受到壓力時,建議可以停下來想一想自己運動的目的,並思考面對的方法;每個人都會感受到壓力,因此在身體開始警示前,我們該先學會自我管理、調整心情。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