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明朝為啥會「極輝煌」與「最黑暗」並存﹖

明朝為啥會「極輝煌」與「最黑暗」並存﹖

  翻開明朝歷史﹐不難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明朝竟然是一個「極輝煌」與「最黑暗」並存的朝代。筆者之所以提出這個命題﹐是基於以下考慮﹕
  我們說明朝「極輝煌」主要是說它的成就斐然。一般認為﹐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可謂是難得的輝煌時期。
  主要表現在﹕政治上﹐明朝初年國力強盛﹐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勵精圖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間﹐明朝北進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錫蘭﹐羈縻馬來諸島族。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一個接一個﹐一派盛世景象。即便是後來還有「弘治中興」、「萬曆中興」等等。軍事上﹐疆土遼闊﹐台灣也被統一。且有資料表明﹐明朝曾經一個時期﹐軍事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經濟上﹐明朝經濟在中國歷史上屬於發達階段﹐後世計當時朝廷稅收﹐明朝的經濟規模世界第一。明朝無論是鑄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輕工業﹐在世界都享有盛譽。商業也實現了空前繁榮。文化上﹐從明朝晚期開始﹐西方伴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科技發展很快。與此同時﹐中國也湧現了徐光啟、宋應星、徐霞客、馮夢龍、湯顯祖、文征明、唐寅等一大批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戲曲家、藝術家等等。西學也隨著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為東西文化的交流開闢了窗口與機會﹐中國傳統科學技術進入了總結階段。一個修築了南京城、北京城、紫禁城、天壇、長城﹐推動了鄭和下西洋、編纂了《永樂大典》的時代﹐難道還不夠稱之為極輝煌﹖
  但我們同時也看到﹐明朝時期也是「最黑暗」的年代。
  主要體現在﹕一是特務林立。明朝皇帝嫌「三法司」不能自由控制﹐遂大興詔獄﹐從洪武時設立的錦衣衛﹐加上永樂時設立的東廠﹐成化時設立的西廠﹐可不經三法司﹐直接奉詔受理詞狀﹐逮捕吏民。這是造成濫殺無辜、牽連民眾的罪魁禍首之一。二是宦官亂政。明代的宦官雖然沒有東漢之末和晚唐時期那些宦官的氣焰凶、勢力大﹐也不像漢唐的宦官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操於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權力極大﹐在中國宦官史上力拔頭籌。尤其是那麼多本應很有氣節的文官武將卻爭著給太監當「乾兒子」﹐甚至立生祠﹐其影響人物之眾、時間之長、規模之大這一點不僅在歷朝歷代﹐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三是大興八股。明朝皇帝將宋朝時「格物」出來的新儒學「理學」奉為獨尊。就連科舉「考試大綱」也規定﹐必須從朱熹所編定的「四書」中出題﹐對其理解和運用必須嚴格遵循程朱的註疏。它通過指揮和規範著儒生們的腦子﹐進而控制社會思想和觀念。加上後來實行的「文字獄」是對文化的極大破壞與損害。四是明朝不僅耗費巨大銀兩養了多達200萬軍戶﹐還耗費巨大財力物力共修建了約6300公里長城﹐在經濟不發達的古代﹐這可以說是個天文數字﹐無形加重了國家與民眾的負擔。
  在列舉了明朝「輝煌」與「黑暗」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後﹐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是﹐為何同為一個朝代竟會使兩種現象並存﹖其實﹐我們只要對歷史全面分析、完整看待﹐就不難理解其中的奧秘。畢竟﹐任何一段歷史﹐都是各種現象交織在一起的複雜和多樣組合體﹐任何單純單獨的某種歷史類型不可能存在。
  《百家講壇·大明嘉靖往事》主講人、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江西曆史學會會長方志遠教授在一次開放講課中﹐曾經對如何看待明朝歷史﹐說到﹕「對於中國的歷史﹐要用歷史和現實的雙重眼光去看待。」即用歷史的眼光去看﹐要對每一段歷史有一定的理解﹐瞭解犯錯的原因﹔用現實的眼光去看﹐要瞭解過去歷史給我們一個什麼經驗教訓﹐怎麼繼續努力。筆者很是贊同。
  我們今天綜合分析明朝歷史﹐就是為了提倡大家在看待明朝歷史時﹐需要一分為二﹐需要實事求是﹐既不能僅看待輝煌的一面﹐也不能被黑暗的一面遮住了眼睛﹐只有全面的歷史的科學的分析探討﹐才能弘揚歷史文化、汲取歷史教訓﹐為我們今天的事業與工作提供有效幫助或借鑒。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