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諸葛亮遲遲不肯還權給劉禪的真正原因

諸葛亮遲遲不肯還權給劉禪的真正原因

  劉備要出兵攻打孫吳時﹐精神狀態很差。孫權聽說他要來攻打自己﹐就遣書請和。劉備大怒﹐堅決不同意。正當他要出師時﹐傳來他另一個好哥們兒張飛被部下殺死的消息﹐他傷心得死去活來。這更加堅定了他討伐孫吳的決心。在精神狀態已經無法自控的情況下﹐劉備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但是讓他走上這條路的並非是關羽的死。有人曾說﹕「一個能做出那麼大事業的人﹐一定是個冷血動物﹐他如果有真情﹐也不過是他真心的百分之一而已。」關羽之死不過是讓他找到了一個討伐孫吳的口實而已。真正讓他走上這條不歸路的是當時的形勢。自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面已經形成。而在這三國力量中﹐魏最強﹐其次是吳﹐西蜀最弱。但此時蜀漢劉備剛剛稱帝﹐上下一心﹐士氣旺盛﹐正是一個出征略地的有利時機﹐作為梟雄的劉備﹐對此是不會沒有舉動的。但選擇誰作為首先進攻的對象﹐劉備可真是考慮了很久。先伐魏國﹐一點都不現實。以弱攻強是蠢人才會做的舉動﹐另外﹐曹操剛死﹐他兒子曹丕當政﹐此人並非是安邦定國之才﹐劉備總算鬆了一口氣﹐可以暫時放鬆一下了。
  於是他把心思轉到了孫權身上來。孫權此人也是當世無二的英主﹐佔據江東﹐民心歸附﹐並且又襲佔了荊州﹐力量日益強大﹐這不能不讓劉備更加憂慮與擔心。如果真能滅掉孫吳﹐就能佔有中國南方大部分﹐再加上西蜀力量﹐然後北伐取魏。劉備在稱帝后雄心驟然膨脹﹐於是﹐他不顧一切地傾全國之兵親自帶兵東征孫吳。
  如果我們記性不差﹐就會記得諸葛亮當年為劉備策劃的《隆中對》﹐諸葛亮讓他聯孫抗曹。當然﹐劉備的野心是主因﹐而關羽的死對他來講﹐的確是個大打擊﹐可並不能成為他這樣「憤怒出征」的最主要原因。劉備如果真的是一個性情中人﹐那麼他就不會有三足鼎立之一的雄主所為﹐也更不會一直等他做了蜀漢皇帝﹐關羽被殺兩年後才去討伐孫吳。
  我們更應該記得他摔阿斗得趙雲人心的故事﹐這樣一個人﹐怎麼可能做出意氣用事的事情來呢。不過﹐他太高估蜀漢的實力了﹐更高估了自己。劉備在三國時期就是一個飯桶的代名詞﹐如果說﹐曹操是一個老財主﹐孫權是一個開商店的﹐那麼﹐劉備就是一要飯的。用可憐的淚水爭取到了最大利益﹐最終能與老財主和開商店的平分秋色﹐不知道老天幫了他多少忙。
  但他的確是個成大事的人﹐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都對他有所稱讚﹐如果一個人當不成像樣的男子漢﹐那就去做一個像樣的太監﹐劉備的成功之道就如後者所走的路。劉備的皇帝之路無疑是成功的﹐靠著臉皮厚﹐肯下工夫在別人臉色下行事﹐最終獲得了一個皇帝的職位。但討伐東吳﹐他卻敗得一塌糊塗。不但帶去的將士死傷慘重﹐連他自己也只剩下半條命了。當他帶領殘兵敗將退到白帝城時﹐大限已到。這一年是蜀漢章武三年(223)。
  他把諸葛亮找來﹐對他說出了下面這段話﹐這段話足足爭議了將近兩千年。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說﹐你比魏國的曹丕厲害多了﹐必能完成我的志願。如果劉禪可輔﹐你就幫他﹐如果不行﹐你就自己當皇帝吧。
  劉備說出這樣的話來﹐不但在場的所有大臣吃驚﹐就連諸葛亮也險些嚇得趴下。主動讓外人接受自己的皇帝之位﹐這可是明擺著的愚蠢之舉﹐或者是主動把自己的江山拱手相送。劉備沒有那麼良好的節操﹐他不可能把江山送給諸葛亮。所以諸葛亮聽到此話眼淚立即就流下來了﹐馬上跪在地上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劉備點了點頭﹐又對身邊的劉禪說﹕「你今後要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許多人都對這段話有爭議﹐第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劉備對諸葛亮太信任了﹐所以才敢於說出這樣的話。第二種觀點認為﹐劉備對諸葛亮並非完全信任﹐所以說出這樣的話﹐讓諸葛亮背上沉重的包袱﹐動彈不得﹐只能是為劉氏的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第三種觀點認為﹐劉備是想試探一下諸葛亮﹐如果諸葛亮當時面有喜色﹐就立即命人把他推出去砍腦袋。但這種觀點顯然不靠譜﹐像諸葛亮那樣聰明的人怎麼可能在這個時候面有喜色呢﹖如果他真有奪劉備江山之心﹐何必要急在一時﹖第四種觀點認為﹐劉備的話原本是想讓諸葛亮從劉備的其他兩個兒子中再選一個當皇帝﹐而並非是讓諸葛亮自己當皇帝。
  無論是哪種觀點﹐似乎都認為劉備絕沒有想把江山讓給諸葛亮的意思。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劉備即使是被東吳打傻了﹐也不可能說出有違君臣大禮的話來。他曾口口聲聲說要復興劉邦的漢室江山﹐而劉邦當年曾與大臣們相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劉備不會不知道此誓言。即使是稱王﹐也要被擊﹐更何況是皇帝呢!
  另外﹐在當時帝制時代﹐劉備不可能有這樣的見識和氣度﹐把劉氏江山交由他人。中國帝制時代幾千年﹐從來沒有一個皇帝主動把皇位讓給外人的。那麼﹐這些觀點裡﹐恐怕也只有第四種觀點讓人有些信服。而劉備為什麼要讓諸葛亮從劉備的其他兩個兒子裡再選一個當皇帝呢﹖許多年來持此觀點的人都認為﹐因為劉備認為劉禪沒有人主之象﹐乃凡下之主。
  劉禪真是這樣的嗎﹖一般人認為劉禪是庸劣之主﹐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進行確認。第一﹐劉禪親政後信小人遠君子。但是﹐古代有哪個皇帝身邊沒有幾個小人呢﹖如果僅憑這一點就認為劉禪是個混蛋皇帝﹐那顯然就太不厚道了。就是他老子劉備身邊也有小人﹐那個小人已被定型多年﹐名字叫法正。
  第二﹐不戰而降。當時的形勢不得不讓劉禪做出被後人抓住把柄的事情﹐要麼徹底滅亡﹐要麼苟且求活﹐他選擇了後一種。但這也並不能說他就是個混蛋﹐中國的皇帝不戰而降的很多。當時﹐他跟不肯投降的兒子說了這樣一段話﹕「現在大臣都說要投降﹐你卻仗血氣之勇﹐想要讓滿城流血嗎﹖」這樣看來﹐劉禪還是一個仁君。
  第三﹐忘恩負義。這一方面就要追溯到「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那個歇後語上了。當初﹐趙雲從亂軍中把劉禪救了出來﹐但後來在追諡前朝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時﹐偏偏忘了追諡趙雲。這是大恩情﹐而劉禪卻把它忘得一乾二淨。真是讓人恨得咬牙切齒。但事實卻是﹐他不追諡趙雲﹐其實是繼承了他父親劉備對趙雲的待遇。劉備當時封將軍的時候封了四個﹐他們分別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而趙雲並未在其中﹐但後來﹐姜維他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後﹐劉禪欣然接受﹐追諡了趙雲。
  第四﹐沒心沒肺。蜀國被司馬昭滅掉後﹐劉禪作為亡國之君被帶到了洛陽。到了洛陽以後﹐司馬昭設宴招待他﹐而宴會上所演奏的音樂是蜀國的﹐舞伎跳的舞蹈也是蜀國的。但內容不怎麼好﹐有點像當年韓信玩的四面楚歌。當時蜀國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可劉禪卻談笑自若。司馬昭當時就跟旁邊的人說﹕「我還沒有見過有人沒心沒肺到這個地步的呢!」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講﹐此時的劉禪已為「魚肉」﹐這種「沒心沒肺」未嘗不是一種明哲保身。
  由此看來﹐劉禪並非是人們印象中的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不但不是這樣﹐如果遇到好的執政環境﹐他很有可能成為一代英主。
  劉備臨死前﹐曾給劉禪留下一道遺詔﹐在這道遺詔中﹐劉備對劉禪說﹕「丞相曾說你智量甚大﹐如果真是這樣﹐我就沒有什麼憂愁的了。」知子莫如父﹐或者說﹐諸葛亮也不是那種拍馬屁的人。他們說劉禪的智量甚大﹐總該不會是自欺欺人。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劉禪從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稱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時間﹐在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是最長的。當時社會動亂﹐能執政如此之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到的。或許有人會說﹐他當這麼長時間皇帝﹐完全是諸葛亮的輔佐﹐可是﹐諸葛亮死於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似難以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
  如果不從時間上來講﹐有這麼幾件事也完全可以證明劉禪非庸劣之輩。魏國大將夏侯霸因遭到曹爽的株連而逃亡入蜀。他的父親夏侯淵就是被蜀將黃忠所殺掉的﹐他能逃到蜀國來﹐足見其已是走投無路了。但劉禪在接見他時﹐卻只淡淡地說﹕「你父親是被反間計所殺﹐並非是我先人直接謀害的。」只是輕描淡寫的寥寥數語﹐就讓夏侯霸放下心來。
  諸葛亮死後﹐安漢將軍李邈上書﹐含沙射影地詆毀諸葛亮有不軌之心﹐他本以為這樣做會迎合主忌權臣的心理。誰知劉禪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李邈處死。同樣是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立即就廢除了丞相制度。然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又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也就是把原來集權於諸葛亮一身的職務和權力﹐一分為二﹐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我們現在無從得知﹐這到底是誰給他出的主意。但如果無法得知﹐那應該就是劉禪所為。試想﹐能做出這樣一種政治安排的人難道會是庸劣之主嗎﹖
  既然劉禪不是庸劣之主﹐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什麼遲遲不還政給劉禪呢﹖難道是劉備的遺囑中另有玄機﹖還是諸葛亮另有苦衷﹖
  諸葛亮從劉備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爛攤子﹐但這個爛攤子經過他幾年的整治後開始出現了生機。而當初劉備托孤說得也很清楚﹕「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顯然﹐劉備表面上是告訴他有兩個選擇﹐第一﹐你可以輔佐劉禪你就輔佐﹐如果不能輔佐﹐你就取代他。當然﹐這純粹是扯淡。首先﹐劉備知道劉禪可以輔佐﹔其次﹐諸葛亮不會做出取代劉禪帝位的事情來。
  事情也正如劉備所說的那樣﹐劉禪是個可以輔佐的人。但是﹐「輔佐」一詞與「取代」完全是兩回事﹐諸葛亮從劉備死後獨攬大權一直到死﹐始終不肯放下手中的權力。劉禪等於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諸葛亮才是真正的蜀國執政者。有人說﹕「諸葛亮之所以不放下權力﹐是因為劉禪對朝政不熟。」這又是無稽之談了。
  首先﹐劉禪雖然沒有受過正規的太子教育﹐但跟隨劉備多年﹐總有些耳濡目染﹐絕不至於如諸葛亮所言的那樣﹐在朝政上一無是處。任何一個帝王的治國經驗都是在實踐中得到的﹐諸葛亮不會笨到不知道這一點。他越是這樣就越會讓後人覺得他有私心﹐可諸葛亮的確沒有私心﹐在劉備那樣的人手下﹐如果有半點私心﹐早就被清除出去了。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直到死才把政權還給劉禪呢﹖大概有如下原因。第一﹐諸葛亮的確是任重而道遠﹐劉備戰敗而死﹐不僅僅是丟了一個荊州那麼點代價。蜀國自劉備死後﹐人心不安﹐士兵數量急劇下降。這都是一個國家潛在的不安定因素。諸葛亮的《出師表》裡談到﹕「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這段話很有深意﹐諸葛亮自我解釋了劉備為什麼要托孤給他﹐因為他謹慎小心。此時的蜀國必須要由這樣一位謹慎小心的人來主持﹐才能轉危為安。所以﹐諸葛亮不敢放手。
  第二﹐此時的蜀國內外交困﹐危機四伏。《出師表》也談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可不是小題大做之人﹐他能這樣說﹐就說明現實的確如此。當時諸葛亮不但面臨著北邊有曹魏﹐虎視眈眈﹔東邊有孫吳﹐不懷好意的外部壓力﹐還有很讓人擔心的內部壓力。
  此時的蜀國﹐隨著一批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先後去世而變得人才匱缺。三國時期﹐誰用人才﹐誰就能佔據優勢﹐諸葛亮當然深知這一點。而蜀漢政權的最主要問題就在於它內部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決﹐也正是這個內部矛盾最終導致了蜀國的滅亡。所以諸葛亮成為輔臣後﹐一方面要處理好和劉禪的君臣關係﹐另一方面更要處理好自己與蜀漢政權當中他的同僚們﹐那些來自不同陣營、代表不同政治派別和集團利益的人之間的關係。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導致了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嚴之間的嚴重分歧﹐最後導致李嚴被廢。所以﹐諸葛亮無論如何是不能把政權交給劉禪的。而李嚴的被廢則成為劉備遺囑破產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劉備的政治遺囑並沒有達到他預想的目的。
  也許﹐劉備讓李嚴輔助諸葛亮共同輔佐劉禪本身就是一個錯。李嚴是南陽人﹐曾經在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下面做官﹐幹練精明﹐很得劉表和劉璋的信任﹐是一個老於世故、才能出眾的官僚。212年劉備準備進攻成都﹐但軍事實力不夠。213年劉璋派李嚴指揮駐紮在綿竹的各路軍隊﹐抵禦劉備的進攻。誰想﹐這位一向以「忠心」著稱的前線指揮官卻率領軍隊和一些官員投降了劉備。劉備經過幾次大戰﹐最終攻佔了成都。
  李嚴的投降對劉備集團取得最後勝利起了重大作用﹐因此李嚴得到劉備的信任是理所應當的。但這的確不是他成為劉備托孤大臣的主要原因。而真正讓他成為輔臣的原因是他作為劉璋根據地的舊人這一身份﹐劉備為了籠絡劉璋集團﹐擴大新建立的蜀漢政權的基礎﹐只能對李嚴另眼相看。就在他死的前一年﹐他任命李嚴為尚書令﹐死時﹐又讓李嚴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可是﹐他同時又讓李嚴擔任中都護﹐駐守永安。也就是說﹐李嚴名義上是托孤大臣﹐但他最主要的職責是鎮守邊疆。從古到今﹐沒有一個輔臣是在中央之外的。僅從這一點上來看﹐他對於後主劉禪的影響似乎都是間接的﹐從難以接近皇帝而言﹐李嚴確實是空有托孤虛名﹐並無照顧劉禪之實。
  那麼﹐是他不想照顧嗎﹖是他真的不想有托孤實名嗎﹖當然不是。因為劉備根本就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我們看李嚴的官職﹐分別為光祿勳、中都護、尚書令。而諸葛亮的官職為丞相、司隸校尉、錄尚書事﹐並在地方上還兼益州牧。蜀國的政治制度是兩漢的延續﹐中樞機要為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本為三公之一﹐而光祿勳卻為九卿之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皇宮衛隊長﹐那麼﹐作為丞相的諸葛亮與作為衛隊長的李嚴﹐誰高誰低﹐一目瞭然。
  按漢制﹐李嚴的中都護是沒有軍事大權的﹐反而是司隸校尉有監察之權。另外﹐李嚴的尚書令本為九卿之一的屬官﹐掌管皇帝收發公文書函﹐而諸葛亮的錄尚書事則為加銜﹐也就是超越尚書檯﹐總領台閣諸事。最後﹐漢末三國地方權重﹐州牧刺史更具影響力﹐就地方職稱而言﹐孔明以領益州牧﹐已為地方大員。
  事實就是﹐李嚴遠在永安﹐距離成都甚遠﹐僅這一點就對李嚴堅守崗位的職責造成非常大的打擊。首先﹐光祿勳是衛隊長﹐他應該時刻在皇帝身邊﹐可李嚴卻無緣兵巡皇宮﹐只能駐留邊境﹐實質上不可能盡職護衛皇帝。其次﹐尚書檯為處理皇帝奏章等文書的官職﹐若是尚書令人不在皇宮附近﹐所有文獻、函令及奏章更不可能由遠在天邊的李嚴經手﹐因此李嚴的尚書令更無法實地掌握尚書檯各項事務。最後﹐中都護本來就是邊將﹐擔任這個職位的人根本就無法影響到中央。因此李嚴的光祿勳、尚書令及中都護都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全拜留守永安之賜﹐李嚴身兼此三官職﹐卻為名存實亡。更何況李嚴位處邊陲﹐即使皇帝有事發生﹐他也不可能在有效時間內趕到。確切地說﹐他完全被趕出了中央。我們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確定的一點就是劉備根本就沒打算承認李嚴輔臣之實﹐他讓李嚴空頂著輔臣的帽子﹐不過是為了穩定當時的局勢。
  可李嚴並非是逆來順受之輩﹐如果說﹐他不明白這是劉備奸詐的話﹐那麼﹐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獨攬朝中大權就讓他極為不舒服了。事情該從他駐守永安時說起﹐在這期間﹐發生了幾件很不尋常的事。第一件事是﹐益州從事常房去南中巡視﹐但他在巡視途中卻不宣傳他上司諸葛亮的教令﹐卻以都護李嚴的書信去曉諭益州郡各大姓家族。第二件事是﹐李嚴的好朋友孟達投降魏國以後﹐很為魏文帝曹丕所倚重﹐兩人互有書信往來。李嚴這個人在三國時的名聲並不好﹐他歷事三劉(劉表、劉璋、劉備)﹐朝秦暮楚﹐當時﹐他率軍鎮守蜀國的東大門﹐如果他像當初投降劉備一樣投降曹魏﹐蜀國的前途不堪設想。這些徵兆首先就引起了諸葛亮的重視。
  第一件事可看做是李嚴在與諸葛亮爭奪權力﹔而第二件事則完全可以看做是李嚴又犯了三心二意的毛病。但是諸葛亮畢竟顧忌李嚴。首先李嚴並非好惹之輩﹔其次諸葛亮自己正在為蜀漢王朝開疆拓土﹐無暇顧及。226年李嚴被調往江州﹐到了這個戰略要地後﹐他多年來對中央政權和諸葛亮的不滿開始發洩出來。
  首先﹐他在江州修築大城﹐周圍十六里﹐修建蒼龍門和白虎門﹐還計畫在城西十里處鑿通後山﹐匯通兩江﹐建設一個新城市﹐作為他的勢力控制的據點。同時他要求諸葛亮把五郡劃給他建立巴州﹐由他擔任巴州刺史。緊接著﹐他又希望中央政府允許他開府治事。要知道﹐當時在蜀國﹐只有丞相諸葛亮一人才有這個資格開府治事。
  無數事情都讓諸葛亮感覺到﹐如果不把李嚴除掉﹐遲早有一天﹐他不但會飛走﹐並且還會掉過頭來咬蜀漢政權一口。諸葛亮猜得沒有錯﹐當李嚴手握蜀國四分之一的重兵後﹐他就開始違抗中央的命令﹐並且對諸葛亮派來的人故意冷落﹐進行排斥。這個時候的江州儼然已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軍事中心﹐要同蜀國的中心成都分庭抗禮﹐平分秋色。李嚴能發展得這麼快﹐完全是靠著劉璋舊部的身份。諸葛亮與李嚴的關係也成了當初西周周公主陝東、召公主陝西﹐二公分陝而治的勢態。
  諸葛亮當然不同意﹐他做了周密部署﹐開始向李嚴進攻。首先﹐在230年他上表晉陞江州都督李嚴為驃騎將軍﹐並命令他帶領軍隊兩萬人前往漢中。同時又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繼任江州都督﹐辦理善後事宜。李嚴找不到任何借口來推辭﹐並且也沒有必要推辭﹐在他看來﹐江州還在他姓李的手裡。他只好按照皇帝的命令到達漢中﹐諸葛亮就命令他留駐漢中﹐署漢中留府事。
  第二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讓李嚴負責供應軍需物資。但事情就出來了﹐有人告李嚴施展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的手段﹐企圖誣陷諸葛亮。李嚴的罪行被揭露後﹐諸葛亮當機立斷﹐聯合高級官員二十二人上表給劉禪﹐將李嚴削職為民﹐流放外地。老於世故、才能出眾的李嚴會犯這樣愚蠢的錯誤﹐簡直是扯淡。
  接著﹐諸葛亮奪去了江州都督李豐的兵權﹐重新任命了江州最高指揮官﹐從此後﹐江州這個戰略要地才真正回到了蜀國政府的掌握之中。而隨著江州的歸來﹐劉備的政治遺囑也宣告了破產。這個中國歷史上表面看上去最溫和實質卻最狡詐的皇帝的政治遺囑從開始就注定要破產﹐他讓李嚴作為輔臣之一﹐不過是想安撫劉璋的舊部﹐但諸葛亮徹底打破了這種安排。後來﹐蜀漢政權的滅亡仍舊是由新人(劉備這一面的人)和舊人(劉璋那一面的人)的矛盾激化所導致的。
  而諸葛亮最終也沒能完成劉備的政治遺囑﹐他最終失敗了﹐失敗的原因非常簡單。所托非人﹖劉備的遺囑第一句話就是﹕「君才十倍曹丕。」為什麼不說﹐十倍於某某呢﹖一個猜測是劉備想要諸葛亮北上攻擊曹魏﹐諸葛亮也這樣做了﹐但是他卻失敗了。諸葛亮的失敗是必然的﹐《三國誌》的作者陳壽就說過諸葛亮不過和管仲、蕭何一樣﹐只能理政﹐不善用兵﹐卻不能像二人那樣有自知之明﹐自己專心理政﹐而另薦將才出征﹐將相配合﹐外內相輔﹐共成大業。
  況且﹐諸葛亮擔當輔臣大任時﹐朝中能稱上將才的人比比皆是。首先就是趙雲﹐趙雲之善用兵﹐在劉備、諸葛亮時均有很出色的表現。當初﹐黃忠被曹軍包圍﹐趙雲負責去解救﹐恰值曹操揚兵大出﹐趙雲卻不慌張﹐率軍邊戰邊退﹐指揮若定。曹操大軍直逼趙雲大營時﹐趙雲手下大將張翼想要閉門死守。可趙雲卻讓他打開城門﹐偃旗息鼓。曹操以為有伏兵﹐無可奈何地退去﹐這一手法絲毫不比諸葛亮的空城計差。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趙雲以少量兵力保住了蜀國輜重﹐使得諸葛亮稱讚其臨大敵而不驚﹐善以少勝多。可這樣一個人﹐諸葛亮始終沒有把軍權交給他。
  其次是魏延﹐此人有勇有謀﹐早在劉備時期﹐就擔當漢中鎮遠將軍一職。劉備曾在一次吃飯時問他﹕「我現在給了你這樣一個重任﹐你準備做什麼呢﹖」魏延立即回答﹕「如果曹操傾巢而來﹐我為大王抵擋﹔如果他的手下領十萬人來﹐我就讓他全軍覆沒。」劉備大喜不已﹐當時諸葛亮也在場。在劉備看來﹐魏延此人並非吹牛之輩﹐但就是對這樣一個人才沒有重用。魏延鎮守漢中﹐採取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的戰略﹐十多年間﹐曹魏不敢對漢中動一點心思。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讓一個軟弱而無能的大將鎮守長安。魏延跟諸葛亮建議說﹕「此人是個飯桶﹐膽小鬼。如果您能給我精兵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動﹐不過十日﹐可到長安。那個飯桶聽到我的名頭﹐肯定會棄城逃跑。長安唾手可得。」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此計很好﹐用之必建奇功﹐即使是敗了﹐不過損失五千人馬而已。但一生謹慎的諸葛亮堅決不允﹐卻用了一個空談家馬謖當前鋒﹐最終上演了場街亭大敗的醜戲。
  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北伐時﹐都有新創見﹐但都被諸葛亮否決。其中自然有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他認為此人有反骨。可根源還是諸葛亮的自以為是。平心而論﹐魏延的將帥之才﹐在諸葛亮用事之時的蜀漢﹐實無其比。若盡其才﹐蜀漢的歷史肯定不是諸葛亮維持下的那個樣子。
  接下來的就是姜維﹐諸葛亮一出祁山時就得到姜維﹐大喜過望。姜維當時年僅二十七歲﹐諸葛亮卻稱他為「上士」﹐對其「忠勤時事﹐思慮精密」的做風很看好。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他的遺志繼續北伐﹐由於蜀漢的弱小﹐他最終沒能完成諸葛亮早已經完不成的遺志。但就是在當時蜀漢軍事實力弱﹐朝中又有奸人作梗的情況下﹐姜維還是打了許多勝仗。
  他的對手魏國名將鍾會對姜維評價說﹕「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另一位名將鄧艾也說﹕「姜維是一時之雄。」如果諸葛亮能認識到自己的短處﹐將統兵出征之任﹐委之於上面三人中的任何一人﹐而自己則像管仲一樣﹐專心治理朝政﹐那麼﹐以當時天下的形勢﹐以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幹﹐三人中任何一人的軍事才能﹐兩相配合﹐未必不能建立統一中原之偉業。而劉備心裡最真實的政治遺囑也很可能實現﹐可惜﹐這一切都被諸葛亮給毀了。
  當初﹐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了伐魏戰略﹐而後來魏大將鄧艾滅蜀之戰略就是這一戰略的翻版﹐由於鄧艾統軍在外﹐能自作主張﹐所以其謀得逞。而魏延上頭有個諸葛亮﹐所以﹐這一戰略最終化為泡影。無論是當時人還是後來人﹐都看出諸葛亮只有相才﹐沒有將才﹐諸葛亮卻終生以將相全才傲世。難道領兵打仗就有那麼威風﹖在他擔任輔臣時期﹐無論是政務、軍務都要親自過問。南中亂起時﹐他決定親征﹐有人苦苦哀求他不要去﹐可他認為其他大將都不如自己﹐自己必須要去。這真是「夙夜憂歎﹐鞠躬盡瘁」了。
  但他命好﹐南中之戰以勝利告終。這更助長了他的傲氣﹐以至達到目中無人的地步。他總以為蜀國除了自己會打仗外﹐其他都是飯桶。在後來大規模的北伐中﹐每次都要親自統帥大軍﹐但又沒有什麼奇技﹐總是以失敗告終。蜀漢政權因為他的一意孤行而元氣喪盡﹐加速走向了滅亡。
  有人認為﹐劉備一直把諸葛亮當做神﹐我們也一直對這個神頂禮膜拜。這都是羅貫中那廝惹的禍。據我看來﹐劉備並沒有把諸葛亮當成神﹐在他有生之年﹐諸葛亮並沒有讓他看到漢室中興。三國之中﹐屬蜀漢最窩囊﹐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劉備的遺囑﹐可以看做是詭詐﹐這種看法成立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三國時期﹐奸詐權謀橫行於世﹐劉備不可能學不到。當然﹐更可以看做是他「死馬當做活馬醫」的策略。
  在他臨死時﹐他已經看到了自己與魏、吳是有差距的﹐那麼﹐就隨便吧!事實上﹐真正高明的人﹐懂得「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和量力而行﹐為子孫考慮當然不是壞事﹐但如果能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在天下未合之時﹐何必為子孫謀﹖子孫自有子孫福!曹操就是這樣的一個高明之人。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