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腸病毒將迎高峰 疾管署:多留意重症前兆

腸病毒將迎高峰 疾管署:多留意重症前兆

腸病毒將迎高峰 疾管署:多留意重症前兆

國內腸病毒疫情預估在五月底、六月初達高峰,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疫情處流行期,注意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目前停班課方面也從二五六班增至二七九班。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指出,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目前國內處腸病毒流行期,上週門急診就診計一萬七五八五人次,與前一週(一萬八二三八人次)持平,尚須觀察後續疫情變化;另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及D68型,上週無新增個案,整體而言迄今仍呈零星檢出且感染個案均為輕症;研判國內疫情傳播風險持續,呼籲民眾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今年累計二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及A10型,年齡皆為未滿一歲幼童,與去年同期病例數(三例)相當。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腸病毒疫情多在每年四月開始增加,六月達高峰,現在即將進入高峰期,民眾要保持警覺,但不用過度恐慌。民眾常以為小朋友退燒就沒有傳染力,只要有喉嚨破、水腳手泡、紅疹等症狀就可能傳染;即便症狀恢復了仍會傳染,呂醫師表示,因為腸病毒在口水和糞便中可存在長達二至三個月,光靠隔離根除是不可能的,建議在頭一二周傳染力較強時可以適當地請隔離假,以減少傳播。

另,吃冰可以治療腸病毒?吃冰只能緩解喉嚨痛,而非治療方式。呂醫師也表示,嘴巴破可以用些冰涼食物,讓疼痛緩和、補充能量、避免脫水。然而,嬰幼兒不出門,就不會得腸病毒?呂醫師,病毒可能由家人帶回家,或經由環境與共用物品而傳染,大人無症狀但可能扮演傳播者角色,疾管署提醒,由於成人感染腸病毒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易疏於防護傳染給家中幼兒,籲請民眾外出返家後務必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

疾管署提醒,腸病毒感染者在發病前,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已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且可持續隨著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八到十二週之久,除平時應勤洗手外,感染腸病毒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個人手部衛生,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另須注意酒精對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平時可使用濃度五○○ppm的消毒水(十公升清水+一○○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