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饕餮是龍的第几子﹖

饕餮是龍的第几子﹖

  饕餮﹐別名老饕、狍鴞﹐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四大凶獸之一。據《山海經·北次二經》記載﹕「饕餮其形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是貪慾的象徵﹐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神魔誌異·異獸篇》記載﹕「神州極南有惡獸﹐四目黑皮﹐長頸四足﹐性凶悍﹐極貪吃。行進迅疾若風﹐為禍一方。」。
  先秦時期﹐《神異經·西南荒經》記載﹕「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神異經·西荒經》記載﹕「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山海經·北山經》記載﹕「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據晉代郭璞註解﹐此處「狍鴞」即饕餮。
  春秋末期﹐《左傳》記載﹕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和「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左傳·注》記載﹕「貪財為饕﹐貪食為餮」﹔孔子《春秋》記載﹕「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戰國時期﹐《呂氏春秋·恃君》記載﹕「鴈門之北﹐鷹隼、所鷙、須窺之國﹐饕餮、窮奇之地」﹔《呂氏春秋·先識覽》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韓非子·亡征篇》記載﹕「饕貪而無厭﹐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韓非子·八經篇》記載﹕「賢者止於質﹐貪饕化於鎮﹐奸邪窮於固。」。
  漢代﹐《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帝鴻氏之不才子『渾敦』、少皞氏之不才子『窮奇』、顓頊氏之不才子『檮杌』﹐以上合稱『三凶』﹐加上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稱『四凶』。」﹐「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貨之饕餮﹐比之三凶﹐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以御螭魁﹐於是四門辟﹐言毋凶也人也。」﹔《漢書·禮樂志》記載﹕「貪饕險」顏師古註﹕「貪甚曰饕。」特指貪食﹔《與劉伯宗絕交詩》記載﹕「北山有鴟﹐不潔其翼。飛不正向﹐寢不定息。饑則木覽﹐飽則泥伏。饕餮貪污﹐腐臭是食。填腸滿膆﹐嗜欲無極。長鳴呼鳳﹐謂鳳無德。鳳之所趨﹐與子異域。永從此絕﹐各自努力!」。
  後晉時期﹐《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記載﹕「居上無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無忠誠之節﹐而有奸欺之罪」。
  宋朝時期﹐《路史·蚩尤傳》記載﹕「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蚩尤外表像瘦﹐是貪虐者的代表﹐與饕餮不謀而合。
  明朝時期﹐《升庵外集》記載﹕龍生九子而不成龍﹐「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
  中華民國﹐《辭海》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
  現代﹐《蘆笛·馬騫》詩記載﹕「饕餮的鯨吞﹐能使東方的豐饒的土地﹐遭難得比經了蝗蟲的打擊和旱災還要廣大﹐深邃而不可救援!」。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