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為什麼當年打不過日本

為什麼當年打不過日本

  1937年前﹐日本已侵佔了我國的東北三省、熱河省、察哈爾省大部和冀東地區。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到1945年8月無條件投降﹐在八年中﹐它侵佔了半個中國﹐大約三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日本﹐一個和四川省差不多大的國家﹐而為什麼一個如此巨大的中國對付不了日本這樣一個小國?為什麼日本能夠舉國一致對付中國﹐而中國四分五裂﹐各想各的事情呢?
  在軍事領域對戰爭勝負的主要決定因素的認識有多種觀點﹐對於這個問題﹐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指出﹕「戰爭力量是戰爭勝負的主要決定因素。」戰爭力量指可直接和間接用於戰爭的各種實有力量和潛在力量﹐也就是戰爭賴以進行並對其進程和結局具有重大影響的物質基礎﹐包括武裝力量及武器裝備、戰爭物資等﹐以及能夠動員或開發的用於戰爭的人力、物力、財力等。那麼﹐抗日戰爭期間﹐中日戰爭力量到底如何?
  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經濟飛速發展﹐軍事力量也不斷得到加強。中日甲午戰爭中大敗世界第四的大清北洋艦隊。獲得兩億兩白銀的戰爭賠償﹐又進一步推動了經濟和軍事的增長。中國自甲午戰爭之後﹐海軍一蹶不振。清帝國的覆亡﹐使國內形成大量割據勢力。陸軍成為中華大地戰爭的主角。但在戰亂頻仍的環境下﹐經濟發展非常困難﹐工業化水平﹐尤其重工業水平異常低下。
  當世界進入這個機械化軍事時代﹐如果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要說能大量生產任何一種機械化時代的主戰兵器﹐坦克、飛機、軍艦、大炮等﹐那是不可能的。二戰前夕﹐斯大林曾經說﹕「中國沒有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在綜合國力領域﹐日本都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一個時代。
  儘管中國軍隊在重型裝備上比日本落後﹐但是在輕武器方面要稍優於日本軍隊。二戰時期亞洲戰場特別是中國戰場的畫面卻多是步機槍、徒步衝鋒、穿草鞋的戰士… …雙方的機械化程度都不高﹐前期中國的機械化部隊只有靠蘇援裝甲車輛建立的第5軍(基幹又是第200師)﹐日軍對華作戰時投入的全機械化部隊也只有第5師團和第3戰車師團。在中日兩軍的作戰傷亡中﹐槍傷都占一半以上﹐可見輕武器在戰場上仍唱主角。從輕武器的主體槍械看﹐中國軍隊槍械在數量上始終佔優勢。
  戰爭初期﹐日軍還依賴後勤從國內運輸﹐伙食標準令中國軍隊羨慕。日軍的後勤體系建立於明治維新時﹐經歷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洗禮﹐侵華戰爭爆發以前﹐已有相對成熟的﹐由經理部(後勤部)領導﹐兵站線組成的體系。按照日軍後勤條例規定﹐士兵每人每天要吃870克精米﹐或者與之熱量相等的麵包、餅乾、壓縮乾糧、精穀物。除主食外﹐還有燻肉、雞蛋、鹽漬或糠漬醬菜。為保證鹽的攝入﹐每天還有150克味增或者0.08升鹽或調味汁。
  以華北方面軍為例﹐從1938年2月11日至3月10日﹐接收了來自日、朝、台灣、東北等地輸送的海量物資﹐以養活12萬日軍。巨大的軍用的物資在日本、東北、朝鮮、台灣等地籌集﹐然後通過廣島、門司、旅順、台北、高雄等港口海輪運到中國的天津、青島﹐再由鐵路公路轉運﹐最後送到每個華北方面軍士兵的手裡。
  隨著戰爭不斷深入﹐日軍的後勤系統很快無法支撐﹐不得不把重點轉移到就地取材上。《1941年度兵站運營要綱》中﹐經理部提出糧秣以當地(佔領區)獲得為主﹐即使運輸﹐也在滿洲、內地佔領區內部調劑﹐減少日本本土運送。什麼是當地徵集?就是傳說中的「鬼子」進村。
  1944年末﹐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日軍27師團在湖南遇到了糧食危機﹐補給送不上來﹐部分中隊只有在農田里覓食﹐幸好已是秋收﹐稻米和紅薯獲取不少。但是﹐副食品基本沒有﹐特別是缺肉﹐動物性蛋白質嚴重缺乏﹐造成了大面積的戰爭營養失調症。
  國軍的供應體系遠不如日軍先進﹐飲食標準也比日軍差。1935年﹐軍政部制定了陸軍戰時給養定量標準﹕每人每天大米22兩或麵粉26兩(舊制﹐一斤等於十六兩)﹐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臨時加給燒酒2兩或白糖1兩。軍政部只部分解決運輸問題﹐主食和油、鹽依靠兵站採購﹐副食則靠部隊自行購買。
  武漢會戰後﹐蘇皖浙贛淪陷﹐物價飛漲﹐副食很快買不起了﹐主食的米面接下來也難以供應。為了解決吃飯問題﹐1941年7月﹐國民政府成立糧食部﹐將田賦徵收由現金改為實物﹐當年就籌集到糧食2460萬石。但隨後糧食質量便急轉直下。部隊吃的米飯有霉米、沙子、石子、粗糠、稻殼、稗子、老鼠屎和小蟲子﹐雅號「八寶飯」產生於此。殘酷的戰爭﹐加上時好時壞的後勤供給﹐抗戰後期﹐國軍的伙食普遍下降。
  八路軍本身沒有現代化的後勤體系﹐主要是靠各部自行籌措。1938年1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了《關於解決部隊給養困難的指示》﹕一、別指望國民政府﹐二、給養不足就要靠人民支援﹐三、加強統一戰線﹐找開明士紳募捐籌款。這對共產黨軍隊並不是問題他們有豐富的自給經驗。開始時﹐八路採用蘇區方式﹕「打土豪分田地」﹐打漢奸沒收財產﹐以及向敵後的國民黨政府徵集﹐走到哪吃到哪﹐就地籌糧、就地吃飯﹐沒錢了就打個白條。
  1940年6月﹐晉察冀軍區要開闢平北根據地﹐正值青黃不接﹐陰雨綿綿﹐搞糧食非常困難。所到之處﹐百姓只能拿出剛剛成熟的青玉米棒、小土豆、窩瓜蛋﹐但部隊吃了青玉米棒﹐來年的收成便沒有了。為了鞏固新區﹐平北分區政治部主任段蘇權﹐事後籌措了一筆錢給當地﹐總算還了白條。
  在華北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最主要的糧食是小米﹐重要性堪比貨幣。晉察冀的政府帳目是以小米或其等同物為單位結算﹐「小米加步槍」說法不脛而走。根據地經驗豐富了﹐也搞出了制度創新﹕屯糧﹐徵收愛國公糧﹐達到了穩定供應。華北八路軍每人每月的伙食標準是40~45斤小米﹐3兩油﹐1.5~3.5元的菜金。但這份標準中沒有肉食﹐實際上﹐相對於國軍和日軍﹐共產黨軍隊沒法指望上級撥給﹐只有各顯神通。
  日方可以通過海路進行補給﹐因為日本海軍的絕對優勢﹐並不用擔心後勤物資受到軍事威脅。但海上補給線只是補給線的一段﹐進入大陸後的主要運輸手段變成鐵路、公路和內河航﹐這時就要消耗相當數量的陸軍和空軍對補給線進行保護。其中鐵路運輸的運力和速度是整個運輸保障的關鍵﹐維繫鐵路安全將成為護衛部隊的首要任務。
  中方由於海軍力量極度薄弱﹐直接從南海接受外援將相當困難。最關鍵的是外援通道的暢通。西南方比較可行的援助通道一個是通過越南至廣西﹐一個是通過印度經緬甸至雲南。西北方向則主要是通過中亞進新疆﹐至西安。這幾個方向都沒有鐵路和航運﹐只能通過公路運輸。而中國最豐富的能源是煤﹐最匱乏的是恰恰是公路運輸所需要的石油。
  此外﹐日本內部沒有發生分裂。而中國從1928年開始﹐南方是統一了北方﹐成立了統一的中華民國。但是1928年開始﹐張作霖被炸死之後﹐中國實際上陷入到另外一種特殊的分裂的困境當中。並不是不是敵人太強大﹐是我們自己太不強大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