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趙國滅亡的三大原因

趙國滅亡的三大原因

  趙國自趙襄子元年(公元前475年)即位建國﹐到趙王嘉被秦俘虜(公元前222年)趙國滅亡﹐前後共經歷了十二代十三位國君﹐共253年﹐在這二百多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來看﹐從初步發展﹐欣欣向榮到進入強盛階段﹐趙國東控強齊﹐西屏強秦﹐紮根在燕趙大地﹐成為影響戰國格局的七雄之一。到趙孝成王與秦的長平之戰慘敗﹐使趙國一蹶不振﹐直至滅亡。它的興旺衰敗的歷史過程﹐給人們警示了諸多歷史啟示。
  一、秦王攻趙﹐勢如破竹。秦統一六國的戰爭﹐既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併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六個國家﹐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國家。公元前236年﹐秦王政乘趙攻燕、國內空虛之際﹐分兵兩路大舉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帷幕。秦國經過數年連續攻趙﹐極大地削弱了趙國實力﹐但離滅亡趙國尚需時日。於是秦國轉攻韓國﹐公元前231年﹐攻下韓國南陽﹐次年﹐秦內史滕率軍北上﹐攻佔韓國都城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虜韓王安﹐在韓地設定潁川郡﹐韓國滅亡。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秦王乘趙國進攻燕國之際﹐派王翦、桓齮、楊瑞分兩路大軍攻趙﹐攻佔了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撩陽(今山西左權)、鄴(今河北磁縣南鄴鎮)和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等9座城池﹐趙國的實力大減。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十月﹐秦王嬴政擔心秦滅韓時﹐趙國仍有助韓的可能﹐再度攻打趙國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磁縣西南)﹐斬首10萬﹐大敗趙軍﹐並殺死趙將扈輒。
  二、番吾之戰﹐形成相持格局。趙國經過秦國數年的攻擊﹐死傷數十萬﹐再無組織進攻能力了﹐僅能退守邯鄲自保。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秦軍分兩路進攻番吾(今河北靈壽西南)﹐亦被李牧擊敗﹐史稱番吾之戰。幽繆王七年(前229年)秦趁趙國發生饑荒﹐乘勝兵分三路﹐大舉率兵攻趙。北路由李信率領﹐兵出太原、雲中﹔中路由王翦率領上黨之兵﹐透過井徑﹐進攻趙國中部﹔南路由端和率領河內軍隊﹐從黃河北舉進攻邯鄲。趙幽繆王派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率軍禦敵。李牧以太行山為屏障﹐在秦軍通往邯鄲的道路上安營紮寨﹐接連幾里不斷﹐王翦不敢貿然前進。秦趙之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如果此時趙能全國上下團結一致﹐加強經濟建設﹐充實軍事實力﹐把強秦拖垮亦有可能。對趙國來說﹐此是是最好的韜光隱晦﹐奮力備戰之機。
  三、秦用離間計﹐趙自毀長城。李牧是當時趙國繼廉頗之後的名將。數年間﹐他率兵北破燕軍、南拒韓魏﹐且幾敗秦軍﹐王翦畏之如虎。後李牧又取得番吾之戰勝利﹐秦王看到這種情況﹐認為只能智取﹐不可強攻﹐遂派人去王翦軍中﹐告訴王翦說﹕「李牧是趙國北邊名將﹐我們不容易打勝他。將軍不妨叫人去跟他講和﹐以後我自有辦法。」王翦按照秦王的指令﹐開始與李牧和談。秦王又派奸細到邯鄲﹐用大量金銀財寶賄賂趙王寵臣郭開﹐對他說﹕「李牧私自與秦軍講和﹐密謀反趙降秦﹐請你把這件事告知趙王﹐將來秦王一定重重酬謝你。」郭開雖然身在趙國而心在秦﹐又接受了賄賂﹐便按照秦王的旨意行事。他乘機對趙王說﹕「李牧、司馬尚欲謀背叛大王﹐投降秦軍。」趙王半信半疑郭開的話﹐於是派自己的親信﹐暗暗前往趙軍駐地察看實情。果然看到李牧與秦將王翦之間﹐不斷有信使往來。趙王就把郭開的話當成真的﹐馬上下令革除李牧的職務﹐改派趙蔥和齊將顏聚去代替李牧。李牧聽完趙蔥宣讀趙王的命令﹐臉色陰沉﹐嘴唇緊閉﹐坐在那裡半天不動。他想﹕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趙王派人來奪自己的兵權﹐是極其錯誤的﹐裡面一定有鬼﹐他立即站起﹐用堅定不移的口氣﹐對趙蔥、顏聚說﹕「兩軍對壘﹐國家的安危擔在大將身上﹐雖然有國王的命令﹐我也不敢服從。」在郭開的慫恿下﹐趙王派人逮捕了李牧﹐把他捆綁起來殺害了。臨刑前﹐他痛心地說﹕「廉頗為趙國將軍﹐沒有落個好下場。為此我常常心中不滿﹐沒有想到今天竟輪到自己頭上。」李牧被殺後﹐同時廢了司馬尚。趙國鉅奸郭開﹐先後謀害了兩位趙國大將﹐廉頗和李牧。廉頗逃往外地時﹐趙王想起了廉頗﹐派使節去看望。就在這時﹐郭開拿了重金給那位使節﹐叫他說廉頗身體不好﹐吃頓飯就拉了三泡屎多﹐使廉頗不能再返沙場。在關係到趙國生存的危急時刻﹐趙國逼走廉頗、殺賢將李牧﹐無疑是自毀長城﹐加速了趙國的最後滅亡。
  四、代地地震﹐趙國雪上加霜。公元前231年﹐趙國代地發生大地震﹐自樂徐(今河北滿城西)西北到平陽(今河北陽原西)﹐房屋倒塌﹐地裂百三十步。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趙國大飢。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秦滅韓後第二年﹐秦軍乘趙國地震之後﹐又逢大旱﹐兵分兩路﹐南北合擊趙都邯鄲。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破趙軍﹐攻佔邯鄲﹐俘趙王。趙國原太子趙嘉﹐拒不投降秦王﹐率領宗族親信數百人﹐逃出邯鄲﹐日夜兼程逃往代地(在今河北蔚縣)自立為王﹐定都代﹐不久﹐趙國大夫及一些名門望族紛紛奔代﹐燕趙合軍﹐駐紮上谷(今河張家口及小五臺以東﹐北京市延慶以西)。公元前222年﹐秦攻取代﹐俘趙王嘉。趙國所屬領土變為秦國一郡﹐趙國滅亡。
  趙國滅亡﹐究其原因﹕一是經濟和軍事實力差﹐這是根本原因﹔二是趙國自毀長城﹐使秦國的離間計得逞這是直接原因﹔三是地震和饑荒等自然災害﹐加速了趙的覆滅﹐這是重要原因。
  白起外號戰神﹐人屠。一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階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萬。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00餘萬。但白起指揮的最強大的秦國「虎狼之師」﹐又有秦的強大國力為後盾﹐即使如此﹐其在長平之戰初期遇到廉頗﹐還是不能速勝之﹐只是到了趙括為將後﹐才大顯神威。後期在邯鄲之戰時竟然不敢出戰﹐這就給其的「戰神」名號大打了一個折扣。
  李牧就不同﹐其早期在北方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餘萬人。接著又乘勝滅簷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遠遠逃走。其後十多年﹐趙國北邊穩固﹐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的城邑。這是個什麼概念﹐漢武帝以傾國之力都不能辦到的事給李將軍給辦到了。前233年﹐趙將扈輒為秦將樊于期所敗﹐喪師十萬。秦又自北路進攻趙的後方﹐形勢危急﹐趙王命李牧為大將軍﹐率兵南下反擊秦軍﹐在宜安(今河北蒿城縣西南二十里)大破秦軍﹐十萬餘秦軍﹐全部被殲。樊于期僅率少量親兵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此戰給秦國以沉重打擊﹐李牧因功被封武安君。前232年﹐秦復攻趙番吾(今河北省平山縣南)﹐李牧出兵迎戰﹐再次重創秦軍﹐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隨秦軍攻趙﹐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後秦再派王翦來﹐對李牧亦無可奈何。到這時﹐李牧連破秦軍﹐功過朝野﹐小人暗算也隨之來了﹐前229年﹐秦王派人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在朝野散佈李牧造反的謠言。趙王中計﹐斬殺李牧。趙王自毀長城﹐秦將王翦三個月後即滅趙國。
  可以說李牧所處的環境和壓力要比白起惡劣多﹐其尚能支撐趙半壁河山﹐假設由李牧指揮長平45萬趙軍﹐估計歷史都有可能重寫﹐這也就是所謂英雄造時勢。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