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曾國藩為何被世人奉為「千古第一完人」?

曾國藩為何被世人奉為「千古第一完人」?

  他說﹕「吾不如者﹐吾不與處﹐累我者也。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惟賢者﹐必與賢於己者處﹐賢者之可得與處也﹐禮之。主賢世治﹐則賢者在上。主不肖世亂﹐則賢者在下。」﹔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他說﹕「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貧﹐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他就是曾國藩﹐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
  曾國藩對於自己的每一次陞官都誠惶誠恐﹐總自謙自己學問膚淺﹐見識鄙陋﹐能屢藩得皇上重用﹐都是皇上天恩和祖宗餘蔭﹐在家書中他更是幾次三番提到恐怕曾家祖先幾世累積的陰德被自己一人佔盡。曾國藩為官的過人之處一方面來自個人品高清廉﹐另一方面來自勤於任事。
  曾國藩中進士後任職京官七年﹐從未回過家鄉。在家書中﹐他描述了自己這種天天為錢發愁的苦惱﹕「余自去歲以來﹐日日想歸省親。所以不能者﹐一則京賬將近一千﹐歸家途費又須數百﹐甚難措辦。」當時的曾國藩已為翰林院侍講學士﹐四個月後又升授禮部侍郎﹐可算居京官高位。然他連回家省親的盤纏都難以籌措﹐清廉程度可見一斑。
  曾國藩在三十歲時立誓﹐終身保持清廉之身。他誓雲﹕「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神明鑒臨﹐予不食言。」曾國藩臨終前仍不忘此誓﹐留下遺囑﹕「余若長逝﹐靈樞自以由運河搬運回江南歸湘為便。沿途謝絕一切﹐概不收禮。」曾國藩辦事認真﹐心思縝密﹐縱觀曾氏一生﹐「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繼日」是對其最好的評價。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治家極嚴﹐曾國藩將祖父星岡公的遺訓﹐編成家規﹐即「八字家訣」﹕早、掃、考、寶、書、蔬、魚、豬。書﹐是指讀書﹔蔬﹐是指種菜﹔魚﹐是指養魚﹔豬﹐則是指養豬﹔「早」﹐是指早起﹔「掃」﹐是指「掃屋也」﹔「考」﹐是指祭祀祖先﹔「寶」﹐最是重要﹐是指正確處理各種人事關係。
  在曾國藩寄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上曾說﹕「李申夫之母嘗有二語雲﹕『有錢有酒款遠親﹐火燒盜搶喊四鄰。』警戒富貴之家﹐不可敬遠親而慢近鄰也。我家初移富﹐不可輕慢近鄰﹐酒飯宜松﹐禮貌宜恭。除不管閒事﹐不幫官司外﹐有可行方便之處﹐亦無吝也。」「爾當體我此意﹐於叔祖、各叔父母前盡些愛敬之心﹐常存休戚一體之念﹐無懷彼此歧視之見﹐則老輩內外必器愛爾﹐後輩兄弟姊妹必以爾為榜樣。」「內間妯娌﹐不可多講鋪張。後輩諸兒﹐須走路﹐不可坐轎騎馬。諸女莫太懶﹐宜學燒茶煮菜﹔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
  曾紀澤娶媳婦時﹐曾國藩親自寫信給諸弟並曾紀澤﹐論以教誨新婦﹕「新婦始至吾家﹐教以勤儉。紡織以事縫紉﹐下廚以議酒食﹐此二者婦職之最要者也。孝敬以奉長上﹐溫和以待同輩﹐此二者﹐婦道之最要者也。」「新婦初來﹐宜教之入廚作羹﹐勤於紡織﹐不宜因其為富貴子女不事操作。大、二、三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雙寄余﹐各表孝敬之忱﹐各爭針黹之工。所織之布﹐做成衣襪寄來﹐余亦得察閨門以內之勤惰也。」。
  曾國藩的治家「八字訣」﹐既對一個家庭的日常行為﹐提出了規範﹐又繼承和落實、發揚了中國的傳統禮儀文化﹐確是意義重大。
  曾國藩教導子弟「總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在家書中他多次提到﹕「吾家子侄輩﹐總以謙勤二字為主。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吾家現雖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風味。吾則不忘蔣市街賣菜籃情景﹐弟則不可忘竹山凹施碑車風景。昔日苦況﹐安知異日不再嘗之﹐自知謹慎矣」。「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聲罵僕從為首﹔戒惰﹐以不晏起為首。」「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後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輿馬什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於奢矣。」。
  據曾國藩的曾孫女曾寶蓀回憶說﹕「小的時候﹐我們曾家仍保持著祖訓遺風。其他有錢人家大多信僧信道﹐香花蠟燭﹐齋供果品﹐四時祭拜﹐開支頗豪﹐而我家每年只吃4天素(觀音齋)。唱戲﹐是那時大戶人家的一大嗜好﹐多數人家中建有花廳戲台﹐遇喜慶佳期﹐便請客喝酒﹐唱戲招待﹐而我家只有祖母和父親生日時唱兩天戲。賭博這種惡習﹐在我家也興不起來。那時有些富豪子弟四季泡在賭場﹐我家子弟一個也不去賭﹐只在每年臘月二十四至來年正月十五這段時間裡﹐自家人關起門來玩玩象棋和牌類﹐其他時間一律不准出格。」。
  曾國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陳述自己這種勤儉的緣由﹕「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
  曾國藩曾說﹕「吾不願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他所追求的「秀才」﹐不是傳統的讀書做官的仕人﹐而是能夠明白事理、才德雙修的君子。正是在這種家教的潛移默化下﹐曾氏家族才能每一代都湧現出大批的人才。
  曾國藩認為﹕「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窮﹐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觀海﹐如牛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認為﹐鑽研學問沒有固定之法﹐但一定要專。他認同好朋友吳子序的話﹕用功好比挖井﹐與其多挖而不出水﹐不如守住一口井﹐力求挖出水來。在他給諸弟的信中寫道﹕「若志在經典﹐只須專攻一種經典﹔志在科舉文體﹐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古文﹐須專看一家文集。萬不可以兼營並務﹐兼營並務勢必一無所能。」。
  他還對諸弟說道﹕「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而外﹐更無別書也。此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
  曾國藩被世人奉為「千古第一完人」﹐他在為官、處世、治家、教子、識人、交友、養生等方面都展現出了極大的智慧﹐我們今天讀一讀他的家書仍能受益良多。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