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為政者不講私德﹐袁世凱與曹操有得一比

為政者不講私德﹐袁世凱與曹操有得一比

  一說起袁世凱﹐好多人第一感覺就是﹐那不是登基83天的短命皇帝嘛﹐竊取革命果實、簽訂《二十一條》的那個大賣國賊。你聽這些評價﹐沒有一句好話。實事求是地講﹐袁世凱肯定不是為國為民的大俠士、大英雄﹐但他也絕不是「賣國賊」三個字這麼簡單。這個人不僅是個能人﹐而且極有韜略。
  袁世凱﹐出生於1859年﹐1916年去世﹐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也稱為「袁項城」。袁世凱這一家﹐祖上三代都是通過讀書進入清王朝做官的﹐可是到袁世凱這一代不行了﹐他對八股文這些東西不感興趣。他願意讀什麼呢﹖願意讀《孫子兵法》、《六韜》這些東西。所以﹐他肯定沒法通過考狀元這種方式往上走。但是他家裡世代為官﹐總有些後門、路子可以使﹐所以給他謀個差事不成問題。家裡人就把他弄到淮軍下邊當個小隊長。
  淮軍裡邊有個統領叫吳長慶﹐吳長慶跟袁世凱他爹是拜把子兄弟﹐是袁世凱的乾爹。於是吳長慶把他提拔為一個小隊長﹐帶到自己身邊。這部隊的人如果不打仗﹐很難晉陞。1882年﹐朝鮮發生了「壬午兵變」。朝鮮是大清的附屬國﹐有了兵變﹐大清得派兵幫著去剿滅﹐就派吳長慶作為頭領﹐帶兵進朝鮮平叛去了。
  當時袁世凱是二十來歲的小伙子﹐生龍活虎﹐會帶兵﹐而且打仗衝鋒陷陣﹐也敢玩兒命。結果﹐他在那兒就立了功。他是吳長慶的乾兒子﹐又立功﹐所以吳長慶把袁世凱的功勞寫得花團錦簇一般﹐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報為首功。於是袁世凱成了大清的平叛功臣。結果﹐朝廷裡邊從李鴻章到光緒皇帝﹐再到慈禧太后老佛爺那兒﹐都知道有袁世凱這麼個人了。
  老話說﹕「人走時氣馬走膘」﹐由於有這樣的功勞﹐吳長慶直接把他提為自己身邊的幾個副手之一。沒兩年吳長慶病死在朝鮮﹐這個時候﹐誰來負責朝鮮的事務呢﹖袁世凱聲望很高﹐就這樣﹐光緒皇帝親命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也就是大清的全權代表﹐位同三品道員。袁世凱當時才26歲。你看現在﹐不少26歲的年輕人還在啃老呢﹐工作都不願意找。袁世凱在那個時候已經很有謀略﹐這是很了不起的。
  袁世凱在朝鮮﹐事實上是協助朝鮮當時的統治者。當時朝鮮垂簾聽政的皇后叫閔妃﹐袁世凱幫助她總領朝鮮的一切事務﹐把政務打理得井井有條。這等於是打完仗之後﹐幫助管理政務又立了功。這事下情上達﹐朝廷也知道了。而袁世凱出自官宦世家﹐對於官場這些事很清楚﹐怎麼溜鬚拍馬﹐怎麼鑽營﹐怎麼阿諛奉承﹐他相當有一套。時不時趕年過節就打點打點﹐派人到北京去﹐有時候自己回去述職的時候也多加走動。當時主管軍事和外交的李鴻章﹐主管人事的榮碌對他印象都非常好﹐時常地在太后面前給美言幾句。李鴻章還稱讚袁世凱「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這算是了不得的評語了。一來二去﹐袁世凱成了朝廷裡邊的紅人。因此﹐袁世凱在清廷上下基本上給自己鋪就了一條亨通的官運之路。
  1894年7月19日﹐也就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袁世凱化裝成平民從朝鮮逃回國內。回國之後﹐他抓到了一個機會﹐就是朝廷要組建新軍。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有「知兵」之名﹐當時北洋大臣李鴻章就保薦袁世凱負責訓練新軍。本來這個位置有人佔著﹐但是袁世凱生硬地憑著榮碌、李鴻章、李蓮英這些關係﹐把他的對手都比下去了﹐讓老佛爺恩准了他帶兵。1895年起﹐袁世凱在天津小站開始練兵。當時榮祿、李鴻章等奏派袁世凱擴練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袁世凱訓練出來的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成為清末陸軍主力。他也在朝廷裡變得越來越有實力。袁世凱帶兵確實有一套﹐當時清兵戰鬥力不強﹐打仗不行﹐偷雞摸狗、調戲婦女、抽大煙什麼的挺拿手。袁世凱帶兵一律不准沾這個﹐違令者斬﹐軍紀嚴明。
  所以當時他帶的新兵的戰鬥力在清王朝裡頭算是頂尖的﹐而且這些兵對他死心塌地。為什麼﹖袁世凱恩威並施。你別看我這個人很威嚴﹐違犯軍紀我就宰了你﹐可你要有功我真賞﹔如果你有難﹐我作為統帥﹐時刻都想著你。後來袁世凱曾經被打回原籍﹐變成光桿司令了﹐清廷發現只有袁世凱能調動北洋軍﹐別人調動不了。為什麼呢﹖袁世凱安撫手下、收買人心的手段是一流的。
  當時北洋軍有兩個關鍵人物﹐一個是馮國璋﹐另一個是段祺瑞。袁世凱讓自己家裡的孩子管段祺瑞叫姐夫。為什麼呢﹖段祺瑞的老婆張佩蘅是滿清一位遺老的孤女﹐袁世凱把她收為乾閨女﹐讓家裡人都管張佩蘅叫姐姐﹐張佩蘅視袁世凱為親爹一樣﹐把袁家當成娘家。因此袁世凱家裡人管段祺瑞叫姐夫﹐顯得段祺瑞是袁世凱的家裡人﹐所以段祺瑞對袁世凱是非常忠心的。
  再比如馮國璋﹐袁世凱讓家裡人管馮國璋叫四哥。馮國璋愛吃肉﹐尤其愛吃紅燒蹄子﹐就是肘子。袁世凱在家裡吃飯時﹐如果廚子上了一盤肘子﹐袁世凱一看﹐說﹕「你呀﹐蓋上蓋﹐把這碗拿給馮國璋。」下人就這麼拿過去了﹐怎麼說呢﹖「馮爺﹐我家主人在家中吃飯﹐一看這個﹐知道這個菜馮爺最愛吃﹐就給您送來了。」你想想馮國璋能不感激涕零嗎﹖袁世凱處處恩威並施﹐這些招非常管用﹐使他牢牢地控制住了整個北洋軍。
  而且袁世凱本人的表現﹐也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霸道。孫中山第一次見袁世凱的印象是什麼﹖這人好﹐脾氣很溫和﹐態度很謙虛。這是孫中山對袁世凱的第一印象。你看袁世凱表面上是這個樣子﹐但這個人城府極深﹐算計得非常精明。這集中體現在什麼時候﹖就是戊戌變法的時候。歷史書上寫袁世凱開始跟光緒這些人打得火熱﹐整天在一塊兒密謀﹐可是最後告密﹐使「戊戌六君子」一命歸天。說袁世凱是無恥的告密者﹐這說得對不對呢﹖袁世凱告密不假﹐可是前面是胡說八道。為什麼呢﹖慈禧先發動政變﹐而後才有袁世凱告密﹐袁世凱為求自保告密﹐不是說一開始向慈禧告密才使慈禧發動政變﹐打敗光緒這一派﹐最後把「戊戌六君子」都給送上法場了。
  袁世凱當時不想站錯隊﹐兩頭好處都想撈。戊戌變法﹐我們現在說這是康有為他們幾個跟慈禧老佛爺鬥﹐其實不是那麼回事﹐這是「帝黨」、「後黨」之爭。康有為、梁啟超幾個讀書人在當時算什麼呀﹖沒有光緒的支持﹐什麼事也幹不成。所以袁世凱這時候就琢磨﹐我怎麼辦﹖慈禧是非常強勢﹐但是慈禧是土沒半截的人了﹐她沒光緒年富力強啊﹐光緒要掌權了﹐那還了得﹖他不敢輕舉妄動﹐但他怕萬一慈禧這派佔上風﹐自己也沒好果子吃﹐所以﹐他當時轉到天津靜觀其變。這是袁世凱非常高明的地方。就在這個期間﹐慈禧太后發動宮廷政變﹐「後黨」打敗「帝黨」﹐然後全城搜捕。最後譚嗣同不肯走﹐以譚嗣同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被送到菜市口問斬去了。
  這個時候袁世凱內心也在煎熬﹐這慈禧上來了﹐我向不向慈禧說以前這些事﹖我要說了﹐好像過去也參與維新了﹐現在告密是馬後炮吧。可是不說﹐萬一給查出來不就壞了嗎﹖他在衡量這事﹐最後一想﹐要保證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就得跟慈禧說這事﹐向慈禧懺悔﹐比如那時候我受這些讀書人的蠱惑怎麼怎麼的。所以﹐當時袁世凱當機立斷﹐向慈禧把這些事說清楚了。你說他是告密也好﹐說他是懺悔也好﹐總而言之﹐戊戌變法的失敗﹐不是袁世凱一手造成的﹐是「帝黨」太過軟弱﹐也缺乏應變的本事。而且大權掌握在「後黨」的手裡﹐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所以最後戊戌變法失敗了﹐這跟袁世凱告不告密沒什麼關係。這時候袁世凱又重新得到慈禧、榮祿的信任﹐升為直隸總督。這個時候清廷已經沒有多少人可以倚重了﹐袁世凱當時就成了朝廷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有一點我們不能抹殺袁世凱的功勞﹐那就是他對西洋制度、西方文化的研究並不比維新派差﹐並不比康有為、梁啟超這些人差。他管事以後積極引進西方那些東西。比方說先後僱用了德國、日本的教官﹐並辦了警、步、馬、炮、工、輜等兵科﹐甚至設立了現代化的通信兵學校。同時他還大力興建鐵路。這些都是在袁世凱主政之下幹的事。所以有人說﹐這個時候是資本主義的一個黃金期﹐沒有袁世凱我們很難想像這時候能夠迎來一次起碼在技術上跟西方接軌的機會。
  這個時候袁世凱也接受了西方君主立憲制的影響﹐他自己傾向於君主立憲。為什麼呢﹖第一個﹐袁世凱是個很有見識的人﹐眼下全國各地湧動著反對滿清的這種浪潮﹐清王朝的勢力也不好往下維持了﹐與其這樣﹐不如主動變革搞君主立憲。同時﹐袁世凱小算盤打得叮噹響﹐他知道君主立憲是什麼﹐就是皇上成為國家象徵﹐不掌握實權﹐等於是被架空了。把皇上架空了誰主政呢﹖哪個大臣在朝裡掌大權﹐哪個主政。自己手裡只要掌握著軍隊﹐事實上這等於自己操控了全國的權力。而且這樣自己也有個保障﹐像維新變法那個時候﹐他依靠了慈禧﹐如果慈禧那時候死了﹐還不是光緒說了算﹐自己不倒霉了嗎﹖那要是秋後算賬﹐自己吃不了兜著走。所以把光緒架空﹐對他是有利的。
  正當他忙活的時候﹐我們說計劃沒有變化快﹐1908年﹐光緒、慈禧先後去世﹐3歲的宣統皇帝登基﹐他爸爸醇親王載灃成了監國攝政王﹐要收拾袁世凱。可是他不能殺了袁世凱﹐袁世凱當時影響非常大﹐而且也算有功之臣﹐你怎麼殺﹖聽說袁世凱的腳有病﹐就下旨說袁愛卿身體要緊﹐准你回家養病去!其實就是把袁世凱給貶了﹐只讓他掛兩個虛職。袁世凱沒辦法﹐回老家了。
  袁世凱從籍籍無名開始﹐一直到利用自己的一些機緣、時勢、心機﹐最終爬上了一個高位。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這個醇親王載灃上台之後﹐袁世凱一腳踩空了﹐重新回到了起點。但是袁世凱這個人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在這種劣勢情況下心不亂﹐而是能夠韜光養晦﹐隱忍而為﹐等待一個新的時機出現。
  「養病」期間﹐袁世凱還寫了《自題漁舟寫真二首》﹐以抒發心志。其中的一首是這樣寫的﹕「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無磐石﹐歎息神州變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詩中﹐袁世凱以商代隱居洹上村的伊尹自比﹐表達了自己心中的志向。
  就這樣﹐等著等著﹐這個時機真來了。袁世凱回家之後可沒閒著﹐甚至在家裡建了通訊處﹐隨時跟過去的部下﹐也就是北洋軍的段祺瑞、馮國璋他們保持密切聯繫。他在家裡等了兩三年﹐機會又來了。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了推翻帝制的第一槍﹐辛亥革命爆發。黃興、黎元洪在武昌起義之後迅速北上。這個時候滿朝文武都慌了神﹐找誰呀﹖段祺瑞、馮國璋說﹕「在這種情況下﹐不請袁世凱來﹐誰來都白扯。」。
  因為滿朝文武沒人能調動北洋軍﹐沒招了﹐攝政王載灃發了一道令﹐代宣統皇帝擬好聖旨﹐請袁世凱來震壓武昌起義。袁世凱還擺上譜兒了﹐你不是說我腳有病嗎﹖我在家養病﹐我現在走不了了。這時候就差「三顧茅廬」式地請袁世凱了。而且袁世凱說﹕「我手下是有兵﹐可無餉沒錢。沒錢怎麼打仗啊﹖請朝廷發兵餉﹐好打仗。」他逼得大清廷到什麼程度﹖連隆裕皇后都把自己的私房錢拿出來當了軍餉。
  袁世凱上任以後威風八面﹐為什麼呢﹖跟袁世凱的北洋軍正規軍相比﹐雖然不能說起義的武昌新軍是烏合之眾﹐但戰鬥力肯定比不了常年訓練有素的北洋軍。所以袁世凱回去不到一個月﹐就把革命軍打得節節敗退。照理說乘勝追擊沒問題﹐但是袁世凱停下不打了﹐回頭跟清廷說你還得拿錢。這些大臣一看要動自己的老本兒﹐就說這個仗不能再打了﹐宜談和﹐否則天下大亂﹐於清廷不利。你看﹐又轉回來了。袁世凱這時候為什麼這麼幹呢﹐這又是袁世凱精明的地方。
  此時的袁世凱好比漢初時候的韓信。韓信當時跟劉邦則劉邦勝﹐歸項羽則項羽贏﹐他有充分的主動權﹐可是韓信並不是一個頂級的陰謀家、韜略家﹐最後還是跟了劉邦﹐鬧了個在未央宮一命歸天。當時韓信手下的謀士就跟他說﹐你應該自己獨立。袁世凱就通過這種方式達成利益最大化﹐我現在是革命黨得巴結我﹐清廷也得巴結我。我現在幫著清廷打仗﹐清廷就維持住了。我幫著革命黨﹐你皇上就得給我滾蛋。所以這個時候﹐自己的份量最重﹐可以擁兵自重。於是袁世凱一邊跟清廷要價﹐一邊跟革命黨要價。這個時候﹐革命黨這邊﹐黃興和黎元洪紛紛給袁世凱寫信﹐意思咱們聯手推翻這個清廷﹐然後奉你為大總統。袁世凱沒動﹐為什麼沒動呢﹖你倆說話不好使﹐我等孫中山呢。孫中山當時是臨時大總統﹐結果孫中山最後給他發了個電文。孫中山說只要推翻專制政府﹐放棄君主立憲﹐其他一切都好商量。但袁世凱不是傻子﹐看到這封信心裡就開始尋思了﹐他想騙我﹐這個人想推翻帝制是真的﹐想當大總統也是真的。帝制不推翻﹐他這個大總統也當不穩當﹐所以他才說服我﹐想借用我的北洋軍隊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這叫不戰而屈人之兵。
  至於以後的事情﹐他隨便找個借口﹐這也不行﹐那也不對﹐賴在大總統的寶座上不走﹐那還不容易。既然他利用我﹐我也利用他﹐既然他有威望﹐我就借他的威望使使﹐實在不行﹐最後用武力解決﹐那也不怕。所以袁世凱從來不是趕盡殺絕之人﹐只要有迴旋的餘地﹐他就能用自己的韜略把這個事完美收場。他跟隆裕、載灃商量﹐開始做清廷這邊的工作。
  我們知道﹐在他的連勸帶說忽悠之下﹐宣統帝在宣統三年(1911)退位。這一退位﹐袁世凱搖身一變﹐成了中華民國大總統。1912年﹐民國元年﹐袁世凱就任大總統。任何一個朝代的改朝換代都要經歷流血﹐包括西方﹐克林威爾在英國搞君主立憲﹐像法國大革命﹐都經過流血﹐可是清帝和平地退位了﹐這是歷史上少有的。不得不說﹐這是袁世凱的一個功勞﹐終結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也沒有暴力流血的事件發生。
  有不少人說﹐袁世凱竊取了革命勝利果實﹐其實﹐如果袁世凱的北洋軍堅決跟孫中山對著幹的話﹐後邊什麼結果還很難說。當然﹐歷史不能假設﹐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我們說﹐袁世凱在這裡邊有很大的投機取巧成分。可是天下之大﹐中國之亂﹐不光是有德者才能居之﹐有力者也可居之。試問當時的同盟會、湖北新軍這些人﹐有能力一直打到北京﹐成立中華民國嗎﹖他們沒這個能力。袁世凱的北洋軍當時依然是中國最強大的﹐所以這袁世凱當上了大總統。可是當了總統之後﹐袁世凱幹出了一輩子最被人詬病的一件事﹐就是他當了83天的皇帝。
  中華民國成立了﹐按照民主的方式﹐參議院、眾議院兩院議員有多少人﹖841個人。這841個人各懷心事﹐你想往東﹐他想往西﹐你想打狗﹐他想罵雞。開會的時候桌面上不有那硯台、墨盒嗎﹖那硯台是石頭的﹐墨盒是銅的。一句話沒說對﹐來氣了﹐掄起來就打過去了﹐打得一團糟。因為在大亂之後﹐國家初定﹐各種利益紛繁複雜﹐下邊要往上走﹐上邊要維持﹐中層來回竄﹐這個國家矛盾太多了。所以這個時候有不少人認為﹐還不如皇帝在的那時候呢﹐現在民主了﹐聽誰的呀﹖因為我們知道﹐民主要有一個過程﹐要有一個規範的程序﹐剛一開始搞民主﹐一定是亂七八糟的。這是當時袁世凱復辟面臨的一個歷史狀況。
  在這個時候﹐他身邊好多人﹐包括黎元洪、馮國璋、段祺瑞﹐都一致建議﹐還是袁大總統當皇帝吧﹐樹立個人權威﹐別搞這個參議院、眾議院了。袁世凱在這種呼籲之下﹐判斷力也出現了問題﹐上演了人生的一出鬧劇。何為鬧劇呢﹖我說三件事﹐你可以略窺一斑。第一件事﹐袁家有一個家族魔咒﹐凡是入朝為官的﹐算起來沒有一個活過60歲的。袁世凱當時已經58歲了﹐離60歲大限還有兩年。這時候﹐袁世凱心裡也沒底兒。怎麼辦﹖找風水師﹐找算卦先生吧。有個先生給他看了﹐說你呀﹐搬進中南海住﹐用帝王之氣壓一壓你這煞氣就行了。袁世凱就信了﹐搬進中南海了。中南海雕樑畫棟﹐歷來都是帝王所居之所﹐人在這地方住﹐心理上能不膨脹嗎﹖何況全國大權歸於一身。他就有了當皇帝的想法。
  另外是賣國條約《二十一條》的簽訂﹐其實是袁世凱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讓了一部分國家利益﹐而且《二十一條》簽訂前後非常複雜﹐袁世凱即使不當皇帝﹐恐怕這《二十一條》也得簽﹐躲不開。據當時直接簽訂《二十一條》的曹汝霖後來回憶﹐說袁世凱針對好多地方都跟他談過﹐說《二十一條》不能都照日本人這個來﹐比方說日本人提出關於廠礦、鐵路這些主權問題﹐袁世凱就囑咐他﹐廠礦、鐵路可以允許有一二處雙方合辦﹐但越少越好﹐而且這個廠礦大多數的主辦權要掌握在中國人手裡﹐鐵路的行政權必須是中國掌握。至於說割讓土地﹐袁世凱直接批示﹐說關於日本人要占福建﹐不行﹐自己的領土豈能給他人﹖這事萬萬不可答應。這些都是袁世凱通過自己手寫的條文﹐直接傳遞給負責談判的曹汝霖這些人的。這可不是替袁世凱辯護﹐你現在到天津查查史料﹐裡邊就有袁世凱直接給曹汝霖的紅批文字。曹汝霖把那段真實的歷史﹐通過自己的記憶留下來了。
  第二件事更有意思﹐其實非讓袁世凱當皇上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大兒子袁克定。因為讓自己爹當皇上﹐自己就是皇太子啊﹐過兩年老爹沒了我不就是皇上了﹖當時袁世凱猶豫不定要不要當皇上﹐他特別在乎什麼呢﹖不光是國內輿論﹐關鍵是當時西洋諸國﹐比如英、日、俄這些國家怎麼看待這事。袁世凱天天看那個《順天時報》﹐揣摩這個意圖。這個時候他大兒子袁克定﹐為了能夠堅定他爸的信心﹐在外面弄了一個小作坊﹐做了一張假的《順天時報》﹐這個報上的內容像模像樣﹐頭條什麼的都挺像﹐但內容都是西洋各國熱切盼望袁大總統登基寶座。袁世凱天天看﹐每個字地琢磨著。後來這事露餡了﹐袁世凱在家裡執掌家法﹐把袁克定打得皮開肉綻。你看圍繞著帝制﹐這事多有意思。
  第三件事﹐這天中午袁世凱躺到這床上睡覺﹐袁世凱有個貼身的小丫環﹐進來獻上一碗參湯﹐一不小心這碗掉地上摔碎了。這個碗是當年慈禧老佛爺御賜袁世凱的一個碗。袁世凱醒來一看﹐這個碗摔碎了﹐正要發怒呢﹐這小丫環特別聰明﹐怎麼回事啊﹖小丫頭說她看見一條龍。袁世凱一聽轉怒為喜﹐為什麼﹖這說我是真龍天子啊﹐他特別高興。
  任何一個人﹐當登到權力頂峰的時候﹐難免出現一些昏庸的判斷。所以﹐當時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稀里糊塗地當了皇帝。結果僅僅當了83天皇上就不得不匆忙退位。復辟哪兒符合人心﹖最後袁世凱一命歸天了。臨死前袁世凱把兒子叫進屋說﹕「這事怨我啊﹐不怨別人﹐你今後別聽那幾個人忽悠。」有人就猜﹐那幾個人是誰﹖有的說是滿清那些大臣﹐想從中獲利﹔有的說是像黎元洪、蔡鍔這樣的軍閥﹐想讓你登基﹐陷你於不義﹐然後再收拾你的﹔也有的說是英、日、俄那些各國公使﹐一個勁兒忽悠袁世凱… …反正說什麼的都有。
  簡單梳一下袁世凱這輩子幹的這些事。為政者不講私德﹐我們不討論袁世凱在道德上怎麼樣﹐只是通過他做的這些事能夠發現﹐袁世凱其實和歷史上的曹操有得一比他很有韜略﹐會審時度勢﹐知道怎麼能把自己的個人利益最大化﹐知道如何在複雜的局面之下﹐既保全又發展自己。可以說﹐他即使不是一個英雄﹐也是一代梟雄。如果僅僅用「賣國賊」、「竊取革命勝利果實」這些字樣來形容袁世凱﹐那不僅有失偏頗﹐而且也不符合歷史事實。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