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先秦的姓氏規則

先秦的姓氏規則

  從春秋到戰國﹐時代轉化的大標緻就是三家分晉。前376年﹐韓、趙、魏聯合起來來廢晉靜公﹐將晉國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了。因此韓、趙、魏三家成為了獨立的諸侯國﹐這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反過來問您﹐「何為三晉﹖」您多數回回答﹕「沒事﹐剛才不說過了﹐有姓韓、姓趙、姓魏的三家人建立的諸侯國而組成的嘛。」。
  您的回答﹐只對了一半﹐三晉確實是有韓、趙、魏這三個諸侯國組成的﹐但是三個諸侯國的國君可不姓韓、趙、魏。這韓、趙、魏是氏﹐而非姓。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才稱姓。氏與姓是兩個完全不同概念。那會兒人們的觀念是以氏為國﹐而非以國為姓。魏國和韓國的國君﹐其實都姓姬。趙國國君和秦國的國君一樣都姓嬴。很多電視劇裡﹐喜歡管秦始皇叫嬴政﹐管齊桓公叫姜小白﹐這是不對。在先秦時期﹐一般人不會稱呼男子的姓﹐因為這樣做很不禮貌。齊桓公的氏是呂﹐如果您一定要直呼其名的話﹐應該叫是呂小白或者齊小白才對。因為稱其國以為氏也是可以的。
  至於秦始皇的氏就比較意思﹐因為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說法認為秦國氏趙。這一種觀點來司馬遷的《史記》﹐持有此觀點的人認為秦國公室因造父封趙城﹐所以他們的氏也該是趙氏﹐而且在《史記》可以到秦王趙政這樣的字眼。另一種觀點認為﹐秦國國君應該是秦氏﹐而非趙氏﹐因為秦國國君的先人很早就從趙氏分離了出來﹐他們應該很早就以國為氏了才對。
  本文比較傾向第二種觀點。因為春秋時期以國為氏或者說以封邑為氏的現象很多。比如三家分晉前﹐被三家聯合坑掉的智氏就出自荀氏﹐而晉國這支荀氏又出自原氏。事情是這樣的﹐最早呢﹐晉武公滅荀國後﹐把此地賜給大夫原黯﹐原黯也由此稱人為荀叔﹐而他的子孫就以封邑的荀為氏了。然後﹐到晉文公的時候﹐這支荀氏的大宗長荀逝敖死後﹐他的兩兒子荀林父與荀首的采邑改封為中行和智﹐所以這支荀氏又衍生出中行氏和智氏。而被三晉聯合坑掉的智伯瑤﹐在《左傳》也時不時被稱為荀瑤。雖然智伯瑤﹐也就是智瑤有人被為荀瑤﹐但這不代表荀氏等於智氏。智伯瑤只是智氏的家主﹐並非荀氏。同理就算《史記》寫了一筆趙政也不代表秦國國君就氏趙﹐從被封於秦開始﹐秦國國君的氏應該是秦﹐而非趙。而且也就是司馬遷記了一筆趙政﹐按著《左傳》和《國語》可以知道﹕春秋時﹐秦景公同母弟公子針﹐跑到了晉國。那會兒大家也是管他叫秦後子﹐也沒有叫趙後子的啊。
  《國語·周語》上﹕「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姓和氏的起源不一樣﹐可以說氏依托姓而生的。先秦人一般屬於死不改姓﹐活可以改氏。因為先秦婚姻制度規定同姓而不婚﹐所以由於母系氏族社會衍生而來姓顯得相對更重。針對同姓不婚這條規定﹐男子漢大丈夫是肯定不能改姓的﹐女子是可以的。春秋時期﹐魯昭公就娶了吳國國君的女兒為妻。吳國雖然地處百越之地﹐但他們國君可是周天子的親戚﹐和魯國一樣都是姬姓的。為了讓這場婚姻變得符合禮儀﹐魯國人想一個辦法就讓吳國國君的女兒改一個姓。於是﹐那姑娘改姓孟﹐稱吳孟子。就這樣她和魯昭公順利結婚了。可以說這種辦法是掩耳盜鈴吧﹐但是當時人還是接受的。所以如果您穿越後﹐喜歡上一個和您姓一個姓的妹子﹐你們還能是在一起。只要讓姑娘改姓就可以﹐如果您是姑娘﹐那麼改姓的事兒就您來完成吧。
  一般春秋時期﹐對妹子習慣性稱呼是是地名或謚號或排行加姓。地名加姓﹐比如褒姒﹐徐嬴、秦贏等等。地名加姓的地名可以是這姑娘的故國﹐也可以是她嫁到的地方的國名﹐甚至可以她前夫國名的地方﹐比如息媯﹐這個稱呼中的息就是她前夫的屬國。
  謚號加姓﹐比如宣姜、貞姜等等。這裡順便說一下﹐古人講究妻從夫謚﹐但是如果您不幸死在丈夫的前﹐自然不可能妻從夫謚。楚昭王的貞姜﹐就是因為她死在了楚昭王的前面﹐所以她的謚號不是昭。之所以給她用貞這個謚號﹐其實呢﹐是有故事的。貞姜是齊景公的女兒。一天﹐楚昭王到外面去遊玩。留貞姜在漸台上。並且和貞姜約定。如果我讓人來叫你。必定讓那人帶信符來的。結果遇上江裡發了大水。江中的漸台將要被沉沒了。楚昭王就差人去迎接貞姜。可是那人忘記拿了信符。於是﹐貞姜就是不肯出去。差來的人勸不動貞姜﹐只好回去拿信符來。結果﹐貞姜就被水淹死了。她死前說﹕「我知道留在這裡只有死路一條。但是人不可以無信﹐我和君上有約定必須有信符為憑才能出去﹐我不能違背了約定。」貞姜溺死後。楚昭王非常難過﹐給嘉獎她這種用生命去守信的精神呢﹐便給了她「貞」這個謚號。
  排行加姓﹐這個情況就很普遍了﹐比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媯、季羋等等。話說春秋時期人們的習慣一般不會稱女子名﹐但是女孩也是有名的。比如楚昭王的妹妹就季羋必我﹐其中季是排行、羋是姓、必我是名。進戰國時代﹐女子稱名或小字的情況就比較多了。
  說回到男子的氏﹐相比姓呢﹐氏的來源可說是五花八門﹐貴族除了以國為氏、以封邑為氏。也可以用先人的謚號來做為自己的氏﹐比如楚國三大家族中的景氏和昭氏﹐就源自於他們先人的謚號。景氏來自楚景平王(也就是楚平王﹐這人是雙謚﹐《史記》裡給他簡化成了單謚。)﹐昭氏則來自於楚昭王。除了以謚為氏呢﹐還可以官職為氏﹐比如司馬氏、上官氏、司徒氏等等。貴族的話﹐還可以被賜氏或者姓。《通志·氏族略》上說﹕「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氏和姓不一樣﹐古人再磕磣呢﹐姓還是有的。因為姓是用來劃分血緣﹐區別婚姻的。但是氏呢﹐最早是用來區別貴賤的﹐所以一般人不見得都有氏的。進入東周時代﹐氏也變得很親民了。並不是貴族才用的。一般人也用氏﹐氏的來源花樣就更加多了﹐除了以封邑為氏、先君的謚號為氏、官職為氏外﹐還可以用先人的名或者字為氏﹐甚至可以用職業為氏。
  楚昭王時有個愛國的商人叫屠羊說﹐而他為什麼叫屠羊說呢﹐因為他開了一家買羊肉店﹐他生活在店裡幹著屠羊的活。於是﹐大家都叫他屠羊說﹐屠羊就這樣成了他的氏。所以您穿越先秦﹐一定要慎重地選擇您的職業。因為這很可能會成為您的氏的。如果您不幸穿越到先秦生活在一家屠狗的店裡﹐幹著屠狗的事兒﹐那麼您很可能被人叫成屠狗什麼的。另外﹐不要認為和羊有關的氏都和他的職業有關係。晉國的世卿中有一支叫羊舌氏﹐注意啦﹐羊舌是封邑的地名﹐羊舌氏是以封邑為氏。
  說起來先秦時期﹐複姓很多﹐不對﹐應該說是復氏很多。因為兩個字的地名和兩個字的官職實在太多了。所以到戰國後期﹐姓和氏開始漸漸混淆的時候呢﹐一些復氏也開始轉化成單字的氏或者單字的姓。比如柳下惠的柳下氏就漸漸轉化為了柳氏。對了﹐柳下惠本身氏是展氏﹐名獲﹐字子禽﹐惠是他的謚號。因為他的封邑在柳下﹐所以大家也叫柳下惠。托他的福﹐他的弟弟盜跖﹐也被人稱柳下跖。
  氏和姓徹底混在一起﹐那還是漢代的事情。所以穿越到先秦您一定區分清楚姓和氏﹐不要會鬧出來很多誤會的。如果您稱呼一個男子用姓﹐這在當時是很不禮貌的。
  說完了姓氏﹐接著說說先秦的名字吧。名字也是兩樣東西﹐名是名﹐字是字。一般的情況﹐先秦人名和字的關聯性和唐代人一樣﹐您可以觀其名來測其字或者觀其字來測其名﹐比如楚國的大夫成嘉﹐他的字是子孔。《爾雅·釋沽》上說﹕「嘉﹐美也。」而孔呢﹐按《玉篇》﹕「孔﹐嘉也。」名和字除了可以用意相近的詞以外﹐還可以用意思相反的詞﹐比如鄭國的大夫公孫黑﹐他的字是子皙。
  也有一種情況名和字正反都沒有關聯性﹐比如楚成王的令尹斗子文。其實斗子文的子文是他的字﹐不是他的名﹐他的名叫谷於菟。為什麼他的名叫谷於菟這麼奇特呢。故事是這樣﹕斗子文他爹斗伯比當年和鄖國國君之女私通﹐然後那妹子生下了斗子文出生﹐妹子嫌棄拖油瓶太累贅就把斗子文棄於在雲夢澤。本想著讓這孩子自生自滅算了﹐但出乎意料的是一隻母老虎收養了這個孩子﹐給他餵奶。某日﹐鄖國國君去夢運澤打獵﹐看到這種景象﹐被震住了﹐趕緊回去跟夫人說這個奇景。然後鄖國的君夫人便把女兒和那個孩子的事情始末告訴鄖國國君。出於對孩子的同情﹐鄖國國君最終決定把那個不爭氣的女兒嫁給斗伯比﹐並去雲夢澤把孩子接了回來。因為母老虎給這個孩子餵過奶﹐所以鄖國國君就給外孫起了谷於菟這個名字。因為楚地方言中把「谷」念為「乳」﹐於菟是「老虎」之意。可以說谷於菟這名是一個特例﹐但三個字的名並不是只有谷於菟一個的。吳國的國君中就有一個名叫「強鳩夷」﹐他的兒子名叫「余橋疑吾」。多字的名﹐先秦不是沒有﹐但是很少。主流還是單字名和雙字名﹐字也是一樣。
  注意啦﹐在先秦您可以看見很多﹐如介之推、燭之武、宮之奇等帶有「之」的名﹐其實這裡的「之」是沒有虛詞﹐加上只是為了讀起來順口。把「之」去掉﹐他們的名也是成立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