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二戰時武漢會戰所隱瞞的真相

二戰時武漢會戰所隱瞞的真相

  武漢會戰乃八年抗戰最大一次會戰﹐國民黨軍投入上百萬大軍﹐宣稱斃傷日軍20萬﹐真是天方夜譚。日軍進攻兵力為9個師團﹐27萬人﹐如此早已覆沒﹐何談佔領武漢﹖日本軍史上說得清清楚楚﹐武漢會戰參戰日軍傷亡為35500人。近年台灣國民黨軍史研究人員也認為武漢會戰斃傷日軍20萬太過誇大﹐但還是認為有12萬左右。至於國民黨軍傷亡﹐則為254﹐628人。
  應該說武漢會戰國民黨軍傷亡25萬是可信的﹐那就更顯出所謂斃傷日軍20萬的荒謬﹐如此雙方損失接近1﹕1﹐這可太好了﹐國民黨軍只須如此硬拚幾次就可將侵華日軍拚光了!至於日軍損失12萬也誇大了3倍多﹐還是應該以雙方記載的己方損失數較準確﹔而日軍記載的國民黨軍傷亡也大得離奇﹐宣稱掩埋中國軍人屍體19萬多具。
  有網友反駁說日軍投入武漢會戰兵力不止27萬﹐期間不斷進行補充﹐總數應達50、60萬人。這是不瞭解現代戰爭規律。現代戰爭作戰中﹐特別強調集中兵力原則﹐盡量將最大限度兵力集中在首次突擊中。如二戰中1939年德軍進攻波蘭﹐一線兵力達151萬﹐預備隊不過10萬﹔1941年展開陸軍330萬人襲擊蘇聯﹐作戰半年不過補充65萬人。再以解放戰爭為例﹐遼沈戰役初東北野戰軍70萬大軍南下錦州﹐時東北國民黨軍總兵力55萬﹐按照這些網友的觀點﹐打到後來雙方豈不投入三四百萬﹖武漢會戰日軍投入9個師團和一個波田支隊﹐加上其他加強部隊姑且算10個師團﹐傷亡3萬多的話平均1個師團傷亡3000人左右﹐實際上會戰期間日軍1個師團也就是補充3000多人﹐如第6師團得到3200名補充兵員﹐27師團補充新兵3000人。
  《疑義相與析》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再如日軍中的王牌稻葉第6師團﹐經武漢外圍黃梅、廣濟、田家鎮戰鬥後﹐傷亡巨大﹐除補充3000名新兵以外﹐又將116師團之志摩源吉混成支隊及另外2個步兵大隊編成石原支隊入列。所以1937年的第6師團和1939年的第6師團雖然番號相同﹐但內在素質已經有了很大的差異。」。
  熟悉二戰日軍情況的人都知道﹐作戰中日軍經常將旅團、聯隊加強坦克、火炮和工兵等編成支隊﹐臨時配屬其他部隊﹐但戰後都立即歸還原建制。二戰日軍實行的是地域徵兵制﹐第6師團來自九州熊本﹐根本不可能將來自京都的116師團部隊納入自己固定建制﹐其自身建制部隊的缺額也沒有依靠在中國的日軍後備兵員就近補充﹐而是要等待從家鄉熊本來的3000新兵。岡村寧次評價第6師團是「日本第一強大師團」﹐「作戰英勇無比… …團結心強﹐排他性也強﹐對其他配屬部隊等缺乏關心」。
  武漢會戰中日軍有兩個進攻方向﹐即第2軍從大別山南下﹐11軍溯長江西進﹐國民黨軍防禦中也分別在兩個方向的富金山、德安重挫日軍﹐並對此大肆宣揚﹐卻誇大到離奇程度。富金山之戰﹐日軍第2軍3、13師團遭到國民黨軍宋希濂的71軍等部頑強阻擊﹐傷亡4000多人(國民黨軍傷亡1.5萬人)﹐但一些著作如孫挺信的《中日大決戰》卻記載﹕日軍承認﹐富金山之戰死4506人﹐傷17380人﹔共計傷亡21886人。查日軍史料﹐這些數字是11軍在整個武漢會戰中的傷亡﹐卻被孫某人張冠李戴到第2軍在富金山的傷亡去﹐令人瞠目!
  德安萬家嶺之戰是國民黨戰史宣揚的武漢會戰的「大捷」和焦點﹐如記載﹕「第9戰區第1兵團司令薛岳將軍﹐奉蔣介石之命早已將第25、70、8、4、64、74、66等7個軍的兵力﹐埋伏在德安、廬山地區山嶽叢林地帶﹐擺下個反八字形的陣勢﹐等待敵人。」又記載薛岳自誇﹕「我這個反八字形陣勢﹐如袋捕鼠﹐又如飛剪… …」至於萬家嶺大捷之成果﹕「日軍第101、106師團之木島、池田、津田等4個聯隊和其他部隊共3萬餘人﹐被中國軍隊全殲。其第106師團幾乎被殲殆盡﹐僅有1000餘人逃脫… …」。
  萬家嶺戰役在9月25日至10月17日間﹐軍事科學院《中國抗日戰爭史》記載﹕「薛岳兵團斃敵3000人﹐傷敵更多﹐俘虜30多人﹐繳獲輕重機槍50多挺、步槍1000多支﹐軍馬100餘匹。時稱萬家嶺大捷。」實際上﹐國民黨軍宣稱在萬家嶺全殲日軍第106師團不過是吹噓﹐106師團雖然損失很大﹐畢竟終於堅持到援軍解圍。
  日軍第106師團為特設師團﹐為常設師團第6師團的預備役(特設師團番號為常設師團番號加上100)﹐雖然同樣來自南九州﹐編製也大致相當﹐但戰鬥力天差地遠。以一個步兵聯隊為例﹐特設師團內服現役的只有大隊長、聯隊長及聯隊副官﹐其他中隊長、小隊長及士兵都為預備役或後備役。組建部隊時﹐各部隊長都從各部抽調﹐相互配合能力差﹐戰鬥力不強。第106師團的士兵﹐來自於南九州的熊本、大分、鹿兒島、宮崎四縣﹐該師團於1938年5月才在熊本編成﹐隨即便裝船運往華中﹐參加武漢會戰﹐表現一直不佳。武漢會戰時任11軍司令官的岡村寧次在給熊本的第6留守師團長的信中尖刻地寫到﹕第6師團為日本第一強大師團﹐106師團則為第一弱旅。
  日軍第106師團﹐師團長松浦淳六郎中將﹐轄第111旅團(下轄步兵第113、147聯隊)、136旅團(下轄步兵第123、145聯隊)﹐騎兵1個大隊﹐野炮兵、工兵、輜重兵各1個聯隊。但147聯隊本部留守蕪湖﹐第1大隊在寧國﹐第2大隊在廬山東麓。該師團於7月23日登陸湖口參加南潯路作戰的為第113、145、123聯隊全部及147聯隊第3大隊﹐計10個步兵大隊。萬家嶺戰役前﹐留置步兵、騎兵各1個大隊於馬回嶺﹐野炮兵聯隊在九江。為便於山地作戰﹐該師團配屬了第52山炮聯隊、1個迫擊炮大隊等部﹐改編為馱馬師團﹐編製約2.6萬人。但因一路激戰不滿員﹐按日軍檔案記載﹐截至9月30日(此時萬家嶺之戰剛爆發)﹐第106師團全部實有人數為1.9萬人﹐但如上述﹐有1個騎兵大隊(實有451人﹐配屬第101師團)、第106野炮兵聯隊(實有1762人)及3個步兵大隊並無投入德安穿插戰﹐故在萬家嶺被合圍的106師團人員估計為1.4萬人左右。
  10月初﹐第106師團在萬家嶺被合圍﹐陷於苦戰﹐處境危急。蔣介石命令薛岳﹐務必在9日深夜24時前全殲該敵﹐作為「雙十節」獻禮。中國軍隊組織敢死隊奮勇突擊﹐日軍殘部退守雷鳴鼓等不到5平方公里的地區內固守待援。由於日軍依仗空投糧食彈藥﹐並縮小了防禦正面﹐因此火力並未有太多減弱﹐中國軍隊最後的總攻未能奏效。此戰證明﹐中國最精銳的部隊(如74軍)與日軍最弱師團的戰鬥力相比﹐特別是在士兵的戰鬥素養方面﹐仍有不小差距。
  10月11日﹐岡村寧次嚴令各部不惜代價增援萬家嶺﹐第27師團佐枝支隊(第102旅團配屬1個坦克大隊)、第17師團鈴木支隊(3個步兵大隊和1個野炮聯隊)先後投入解圍作戰。根據《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2卷第1分冊記載﹐第106師團的補充人員約2700人於9月下旬到達九江﹐與第106野炮兵聯隊組成宇賀支隊﹐參加了救援師團主力的行動。10月7日﹐宇賀支隊改受27師團佐枝支隊指揮。11日﹐佐枝支隊與宇賀支隊統歸17師團鈴木支隊指揮﹐奮力解圍。鑒於重創106師團的主要目的已經達到﹐而各部隊傷亡均極慘重﹐薛岳命令各部撤出戰鬥﹐全軍退守。戰後﹐薛岳電告武漢軍委會﹕「此次敵穿插迂迴作戰之企圖雖遭挫折﹐但我集中圍攻﹐未將該敵悉殲滅﹐至為痛惜。」17日﹐鈴木支隊在甘木關與106師團殘部會合。一些國民黨將領在回憶錄中也承認增援日軍不直接解圍而是迂迴包抄威脅構成包圍圈的國民黨軍﹐「以迂為直」起到了不戰屈人之兵的效果。
  18日﹐106師團奉命在甘木關地區休整。截至10月20日﹐第106師團實有1.58萬人﹐與9月30日相比減員約3200人。但由於2700名補充兵歸建﹐加上這個數字﹐第106師團在萬家嶺損失總數約為6000人﹐佔其被圍兵力總數1.4萬人的40%以上﹐可以說遭到重創﹐但離被殲滅還差得遠。
  再提一提花園口決堤事件。徐州失守後造成了日軍進逼鄭州威脅武漢的嚴重局勢。蔣介石調集20萬兵力﹐在豫東蘭封縣(今屬蘭考縣)發動了「蘭封戰役」﹐但功敗垂成﹐反而使整個豫東門戶大開﹐被迫西撤鄭州。1938年6月6日開封陷落﹐鄭州危在旦夕。部署西撤的同時蔣介石還作出了一個重要決策﹐就是「以水代兵」﹐決堤放黃河水阻敵西進。6月1日﹐蔣介石在武漢正式作出了決堤的決定。決堤可保鄭州﹐但幾省的土地和人民怎麼辦﹖犧牲慘重可想而知。6月7日凌晨﹐國民黨軍53軍1團奉命在中牟縣境內花園口掘堤﹐6月9日上午8時開始放水。此次黃河決堤放水﹐導致豫、皖、蘇三省44個縣市﹐2.9萬平方公里土地被水淹沒﹐成為黃泛區。600餘萬人民遭受洪水侵襲﹐共導致89萬人死亡。至於日軍﹐則僅被淹死7452名。現在多數著述開始從積極的方面肯定它的軍事意義﹐認為這一舉措阻止了日軍西進﹐為保衛武漢贏得了準備時間﹐並改變了日軍進攻武漢的路線﹐造成了中日兩軍夾黃泛區對峙的局面。
  但實際上﹕一、日軍停止西進是在花園口9日出水之前3日就決定了的﹐與花園口決堤無關﹔二、日軍按其計劃決定的時間﹐完成進攻武漢的作戰準備並實施進攻﹐未因花園口決堤而改變或推遲﹔三、日軍進攻武漢路線未因花園口決堤而全部改變﹔四、中日兩軍夾黃泛區對峙的主要原因是日軍兵力不足﹐並無戰略意義。因此﹐花園口決堤的軍事價值僅在給日軍造成了一些困難﹐使其主力改沿淮河推進為沿長江推進。與豫、皖、蘇人民因黃水氾濫遭受的損失相比﹐這點軍事價值不足稱道。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