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中國第一位現代意義的記者死於暗殺

中國第一位現代意義的記者死於暗殺

  1915年12月27日。林志均聽到一個消息﹐他的好友﹐被尊為「中國第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記者」的黃遠生在美國被暗殺… …
  消息傳來﹐國內新聞界、政界與文化界的同道者與愛國人士大為震驚﹐深感痛失了一位才華橫溢、剛直不阿的「報界之奇才」。黃遠生的好友、一度擔任過《民國報》記者的梁漱溟﹐聽此噩耗後大受刺激﹐陷入了痛苦的矛盾之中﹐於是開始寫作《究元決疑論》一書﹐試圖從佛教出世思想中尋求「人生之苦」與人生真義﹐思想情感由此發生了極大轉變。遠生之死的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1916年初﹐遠生的遺骸由當時我國駐美公使顧維鈞運回上海﹐並在上海開了頗為隆重的追悼會。據參加追悼會的遠生長子黃席群回憶﹐遺骸安放在一具小型棺材內﹐外面是一層藍色絲絨﹐後來在上海加了一個木質的槨。事後﹐親屬將其骨灰運回九江﹐安葬於廬山區蓮花鄉桂家垅之殷家坳山。墓丘背山面垅﹐環繞青松﹐墓碑中豎刻「故顯考黃公遠庸府君之墓」﹐右豎黃遠生簡略生平﹐左豎刻「男席棠﹐群、椿奉記」。墓前有拜台﹐呈半月形。
  為使遠生的精神發揚光大﹐激勵後人﹐其生前好友林志鈞費盡心血搜集、整理、編輯了《遠生遺著》一書﹐從1920至1927年先後由商務印書館印行四版﹐後又多次增補重印﹐這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報刊通訊集成為民初政界鬥爭與歷史的精彩記錄。
  黃遠生﹐原名為基﹐字遠庸﹐遠生系筆名。1885年出生於江西九江一個「文彩秀髮」的書香世家。曾祖黃鳳樓系道光年間的進士﹐做過安徽歙縣、銅陵、當塗等縣知縣、太平府同知等職。三個叔伯父均為舉人。父親黃儒藻也是秀才出身﹐在寧波辦過洋務。黃遠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發蒙時期不但廣涉經史子集﹐而且家裡還特地請了一位外籍女教師教他學習英語﹐再加上遠生天資聰慧﹐過目成誦﹐被家人視若掌上明珠。他在浙江吳興南潯公學讀書時﹐就積極參加學潮運動﹐表現出心繫國事族業﹐「為人當獨立自尊」的高遠志向。光緒二十九年(1903)﹐黃遠生考取秀才﹐同年秋季又考中江西省第7名舉人﹐次年赴京會試中進士。這是清王朝最後一次會試﹐同榜進士中有沈鈞儒、譚延、葉恭綽等知名人士。這是中國最後一批進士﹐而黃遠生是其中最年輕的﹐週歲不滿20。
  黃遠生中進士後心懷遠大抱負﹐不願按清廷慣例接受官職﹐而決定赴日本留學﹐入中央大學學習法律。6年後歸國﹐任郵傳部員外郎、派參議廳行走兼編譯局纂修等職。這時李盛鐸以北洋五大臣之一赴西歐考察憲政歸國﹐對黃遠生說﹕「西洋方面那些熟悉近代史和國際情況的﹐大都是報館撰述人員﹐你如果幹這一行﹐將來一定是位名記者。」黃遠生深感清廷腐敗﹐仕途不彰﹐作官之意頓消﹐並接受建議﹐投身於新聞界。
  民國元年﹐黃遠生與藍公武、張君勱共同創辦了《少年中國週刊》﹐因其抨擊時政立場鮮明﹐見解獨到﹐聲名大震﹐遂有「新中國三少年」之說。後又與劉少少、丁佛言被時人稱譽為「新聞界三傑」。黃遠生以「能想」、「能奔走」、「能聽」、「能寫」的「四能」功夫馳名海內外﹐不但文章流利暢達、幽默敏銳﹐深受讀者歡迎﹐而且其工作量之大、創造力之盛也十分驚人。先
  黃遠生後主編過梁啟超創辦的《庸言》月刊﹐擔任過上海《時報》、《申報》、《東方日報》和北京《亞細亞報》特約記者﹐同時為《東方雜誌》、《論衡》、《國民公報》等報刊撰稿。據李傳梓《反袁之勇士報界之奇才》一文統計﹐從他留下的《遠生遺著》所收239篇文章看﹐他的通訊幾乎對每一個時期民眾矚目的重大問題都進行了及時而深入的報道。重要人物涉及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章太炎、蔡元培、袁世凱、黎元洪、唐紹儀、陸征祥、趙秉鈞、熊希齡、段祺瑞等等。重要事件如宋教仁被刺、袁內閣兩次倒台、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唐紹儀被迫下野、陸征祥不再理政等﹐他都能抓住全國各階層廣大讀者的心﹐將真相告白於天下。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