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秦國宗室貴族到底有多恨商鞅﹖

秦國宗室貴族到底有多恨商鞅﹖

  商鞅功勞大了以後﹐有點得意忘形﹐埋下了最後被車裂的禍根。引述商鞅的熟人趙良的話﹐說商鞅自恃變法有功﹐稱孤道寡﹐出門的時候﹐隨從幾十輛車﹐車上都是頂盔貫甲的衛士﹐持矛操戟的人緊跟車子奔隨﹐這些步驟少一個﹐商鞅就不出門﹐云云﹐意為商鞅尾巴翹起來了﹐不知收斂﹐自尋死路。我趙良的說法究竟對錯。但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商鞅變法之後﹐把以太子傅嬴虔為首的秦國宗室貴族得罪了個遍﹐那些人恨不能生吞活剝了他﹐他要不全副武裝出門﹐豈能還有命在﹖
  第一個就是從宗室手裡奪了權。我們在《暴秦治下﹐居然恢復古代聖王的太平盛世﹖》中講過﹐在孝公之前的八位國君的歷史記載中﹐秦國出了十個強權庶長﹐其中有五人主導了五位國君的廢立﹐作為臣屬的庶長﹐可以決定國君之立廢﹐而且這個比例高到離譜的地步﹐讓他情何以堪!國家政局錯亂複雜﹐公族勢力盤根錯結。基於這種考慮﹐孝公引進客卿﹐用來平衡宗室的權力。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很快就任命他為左庶長﹐給其充分的權力。注意﹐這個權力雖然是孝公給他的﹐換個角度﹐是商鞅從宗室的手裡奪過來的。就我的理解﹐對絕大多數政治人物而言﹐權力是第一位的﹐榮譽、財富、地位﹐其實都是權力的衍生品。奪權大恨﹐宗室豈能放過商鞅﹖
  第二個就是從宗室手裡奪了錢和地。《商君書·墾令》說﹐祿厚而稅多﹐食口眾者﹐敗農者也﹔則以其食口之數﹐賦而重使之。意思是說﹐那些士大夫貴族高官厚祿收入多﹐養了很多食客﹐這些人不耕種﹐於農業不利。我們怎麼辦呢﹖收他們的稅﹐按人頭兒收﹐宗室你不是有錢養閒人嗎﹖那就向你開徵「人頭稅」﹐給你派重徭﹐這簡直就是虎口奪食。再是土地﹐《史記·商君列傳》裡說﹐商鞅「為田開阡陌封疆」。睡虎地秦簡中的《法律問答》釋義說﹐封﹐即田阡陌。《說文解字》說﹐封﹐爵諸侯之地也。劉義光先生認為﹐商鞅入秦十年之後﹐重磅推出最後一道改革措施「沒收分封給宗室貴族、世襲大臣的采邑﹐剝奪他們手中的土地所有權﹐土地終於收歸國有。」﹐這是要人命啊!
  第三個就是從宗室手裡奪了身份。商鞅之法﹐宗室非有軍功不得為屬籍。就是說﹐秦君的本族如果沒有建立軍功﹐就取消宗室資格﹐不得在宗室名冊上登記﹐不得以血緣關係取得爵祿。李悝、吳起都試點過﹐然而只有秦一竿子插到底。你想想看﹐宗室現在怎麼想﹖你公孫鞅也太狠了吧!奪了我們的權﹐奪了我們的錢﹐奪了我們的土地﹐現在連我們的身份都給奪了!可以說﹐商鞅以一人之力﹐與整個秦國宗室對抗﹐在這樣的一個狀況下﹐不管是商鞅的老友趙良﹐勸他輕車簡從微服私訪也不行啊!安保工作沒做到位就外出﹐那就等於是自殺。這與恃功而驕、尾巴翹起來有個毛線關係。
  沒收了宗室土地之後﹐產生一個新的問題﹐即﹐立了軍功可以獲封土地﹐就相當於奪了宗室的地﹐又分給功臣﹐製造出新的封地﹐不公平﹐且似與秦行郡縣制有相牴觸的地方﹐這算怎麼回事兒﹖
  秦國也有辦法。既不能不賞有功之臣﹐但也得關照宗室貴族的情緒﹐秦廷很可能採取了折中的策略﹐即將賞賜給功臣的封地﹐劃撥在邊遠地區﹐最好是靠近邊境線。商鞅受封商、於之地﹐封地十五邑。那是個什麼地方﹖從咸陽向南去﹐翻越終年積雪的秦嶺﹐也就到了﹐再向南一點﹐就是武關﹐出了武關就是楚國的地界。美其名曰封地﹐卻是人煙稀少、荒涼危險的國境交界。再看看穰侯魏冉﹐秦昭襄王的親舅舅﹐執掌秦國大權三四十年﹐他的封地還不如商鞅﹐直接幹到武關之外的穰城(河南鄧縣)﹐直到公元前278年﹐白起攻克郢都﹐設置南郡﹐穰城才總算稍稍安全一點了。應侯范雎也是一樣﹐他被封在應城(河南省寶豐西南)﹐南面是楚國﹐北面是韓國﹐你說是紮在敵人內部的一根釘子也行﹐你說是扔在敵人陣地的棄子﹐我看也行。
  因為越靠近邊境線也就意味著越靠近不確定﹐也就意味著那地的宗主權本來就存在爭議(守得住算你的﹐守不住算活該)﹐也就能暫時擱置輿論。所以越往後﹐秦廷對封侯裂土的控制越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無論是皇帝的嫡系子弟﹐還是功勳卓著的功臣﹐皆不得裂土封侯﹐遂成國策。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