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三國中劉備不願意委以重任的蜀漢名將

三國中劉備不願意委以重任的蜀漢名將

  小說裡﹐關張趙馬黃的名號何等響亮﹐是劉備晉封漢中王的第一件大事。從此﹐「五虎上將」的名號傳遍天下﹐可惜﹐細心的朋友發現﹐趙雲的職務卻是低的狠。當時﹐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鎮守荊州﹔張飛為右將軍﹐假節﹐領巴西太守﹔馬超為左將軍﹐假節﹔黃忠為後將軍﹐趙雲僅得到翊軍將軍﹐疑為近衛軍、御林軍的統領而已。而他在許多年前第一次護救劉禪於長阪後就已封為牙門將軍﹐竟然多年後不及一個新的牙門將軍直升鎮遠守咽喉要塞﹐那人就是漢中太守魏延。所以演義中的「五虎上將」其實有著很大的水分﹐趙雲從來沒有受到劉備的重用。有些人或許不解﹐以劉備這樣愛惜人才的秉性何以對趙子龍不理不睬呢。
  其實﹐這樣從趙雲自身前來考慮﹕其一﹐趙雲不是一員首屈一指的大將。為將者﹐要通天文﹐曉地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即使不能上陣與敵人決一雌雄﹐只要熟讀兵書﹐演習陣法﹐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照樣可以功成名就﹐名垂青史。歷史上的韓信、宋朝的岳飛、明朝的徐達恰恰就是這樣的人才。所以三人功勞顯赫﹐同時也讓當時的皇帝對他們感到害怕﹐這就叫功高震主。反觀趙雲一生﹐儘管衝入敵陣﹐殺法驍勇﹐只不過是大將手下的棋子而已。別說不能與韓信、岳飛等同列﹐即使和當時的書生將軍陸遜相比﹐都是遜色的很呢。而趙雲出戰﹐往往牢記諸葛亮的錦囊妙計﹐沒有靈活的作戰技巧。
  其次﹐趙雲視死如歸的精神。一員大將要想建立自己的功業﹐就要努力創造條件﹐而不是逞匹夫之勇。演義裡寫了趙雲衝入敵陣殺得七進七出﹐連斬曹操手下將校多人。這是不合歷史的﹐事實上﹐劉備一路敗退﹐趙雲不過是保住劉備家小而已。史書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即使演義裡所講的是真的﹐假如曹操亂箭齊發﹐別說一個趙雲﹐一百個趙雲也將死無葬身之地。關羽想當年多厲害﹐照樣被逼的土山約三誓﹐無可奈何的投降。
  其三﹐並不是自己的嫡系。關羽、張飛自涿郡起兵﹐一直跟在自己鞍前馬後﹐照顧得甚為周詳。所以﹐劉備有事情不分兵就罷了﹐一旦分兵﹐必定要考慮關張二人。況且關張二人都有萬人敵﹐且對自己忠心耿耿。趙雲出道﹐本是袁紹手下的小卒﹐後來看到袁紹不是個東西﹐才投靠公孫瓚。漸漸發覺﹐公孫瓚又不是好鳥﹐所以才與劉備一見如故。劉備儘管欣賞趙雲的才華﹐可是對於趙雲經常炒老闆魷魚無疑是很反感的。
  其四﹐不是名門望族。常言道﹕「將門出虎子。」趙雲的父親名不見經傳﹐所以趙雲也很低調﹐默默無聞。或許有人不服﹐關羽不過是殺人逃犯﹐張飛眼見得是屠豬的莽漢﹐何以委以重任。那是因為關張二人跟隨較早﹐一起鬧革命的弟兄﹐自然非比常人。趙雲既與關張不同﹐也與出身名門的馬超不一樣﹐所以馬超一投降﹐劉備立刻視為珍寶﹐其實是跟別人看的﹐做做樣子而已。
  第五﹐趙雲是一個比較完美的人。他沒有壞心思﹐也不貪圖珠寶玉器﹐更不要美貌的女子。一個如此完美的人﹐劉備認為對他無法駕馭﹐這也是一個難題。想當年議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賜諸將。趙雲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不宜奪之以私所愛也。」備從之。不願意接受封賞﹐這樣的人志向不小﹐做皇帝的想籠絡手下﹐你什麼都不願意要﹐難道想做皇帝不成。看看宋朝的岳飛是怎樣死的。
  第六﹐趙雲又比較高的政治眼光。當皇帝的需要自己的手下﹐一定要忠心耿耿﹐那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只要皇帝坐下的決斷﹐對的要執行﹐錯的也要執行。有意見自己要保留。而趙雲並不是這樣。想當年關雲長大意失荊州﹐兵敗身死的消息傳到成都﹐劉備萬分氣憤﹐決議出兵討伐東吳。趙雲勸諫道﹕「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先滅魏﹐則孫權自服。今曹操身雖斃﹐子曹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說得多好﹐大義凜然。要劉備認清形勢﹐先打曹魏﹐再攻東吳。可惜劉備不聽﹐最後﹐讓趙雲留守成都。
  最後﹐趙雲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作為劉備的隊伍﹐趙雲比不上關羽、張飛的親近﹔作為益州歸降的將軍﹐趙雲又顯得和劉備認識較早﹐關係深厚。所以為了照顧各方的利益﹐劉備入川﹐大封群臣﹐趙雲卻沒有撈到絲毫的好處。總之﹐蜀漢名將趙雲儘管英勇善戰、一條大槍神出鬼沒﹐而且心思縝密﹐卻始終在蜀漢沒有放到應有的位置上。一直到劉備逝世前夕﹐趙雲既不是托孤大臣﹐也不是大將軍。不僅不能和諸葛丞相同列﹐而且屈居於降將李嚴名下。讓人遺憾得很呀。反觀曹操用人不拘一格﹐降將張郃擊敗馬謖﹐奪得了街亭﹔降將張遼威震逍遙津﹐驚得孫權魂飛魄散﹔降將龐德與關羽大戰﹐不分輸贏﹐水淹七軍後﹐破口大罵而死。如此觀之﹐趙子龍錯投明主也。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