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乾隆為何忤逆雍正生前的旨意?

乾隆為何忤逆雍正生前的旨意?

  咱們國人有一種聖旨崇拜﹐認為皇上開了金口﹐就是玉律。有故事傳說唐朝時節﹐湖南有個在長安做官的人想為家鄉做件好事﹐便在皇帝每日出行的路上用蜂蜜寫了一行字「澧州糧米可免」。皇上那天出來看到密密麻麻的螞蟻在那行字上爬﹐信口念道﹕「澧州糧米可免」﹐那湘籍官員「撲通」一聲跪了下去﹐立刻「謝主隆恩」。據說皇上非但沒有辦他捉弄之罪﹐而且兌現承諾﹐不再收澧州糧米稅收了。此種佳話多矣﹐可信度有多高呢?
  雍正的金口就信不得。雍正不但空口無憑﹐他信誓旦旦寫的保證書﹐甚至他指天畫地發的毒誓﹐也多半不可信。雍正初年﹐湖南有個小秀才曾靜﹐不知道哪根神經短了路﹐突然想起造反來了。他聽說岳飛有個後代名岳鍾琪者﹐在川陝當總督﹐權力很大﹐而且擁兵十萬﹐他就臆想開了﹐岳鍾琪是民族英雄之後﹐而所謂民族英雄者﹐實是漢民族之英雄﹐只會忠漢統﹐不可能忠滿統的。在這臆想推理中﹐他寫了一封造反信﹐效仿駱賓王罵武則天﹐罵雍正弒父殺兄﹐奪母占媳… …總結了八罪十罪的﹐總之是把雍正罵得一團糟﹐簡直不齒人類﹐狗屎不如。
  曾靜這案子幾乎眾所周知﹐不說也罷。有意思的是﹐雍正對這案子的處理出人意料。也許嚴重的問題確實是教育群眾﹐雍正把曾氏進行一番思想改造﹐硬把他給「教育過來」了﹐不殺他了﹐而且派遣曾氏到全國各地去宣講政策﹐現身說法。犯了如此造反大罪與罵君大罪﹐每一罪都夠曾氏死一千次﹐難道真不殺了嗎?不但曾氏惶惶不可終日﹐而時人也是多有疑心的。這時候﹐雍正放下身段﹐向曾氏、向群眾寫起保證書來了﹕「我發誓﹐我絕不殺曾靜﹐而且朕之子孫將來亦不得以其詆毀朕躬而追求殺戮」。
  這話放在雍正時是天憲﹐放在其子乾隆時是祖憲﹐都是鐵書寫死了。看來曾氏應該是「改了就是好同志」的了﹐睡到自然醒、活到自然死沒什麼問題的了。然而﹐言猶在耳﹐乾隆一上台﹐就完成他老爹沒完成的「恨事」﹐把曾靜拉到菜市口﹐「卡嚓」一聲割了頭﹕「曾靜大逆不道﹐雖處之極典不足蔽其辜!」切齒之狀﹐宛然在目前。
  誓言大概也是分檔次的﹐根據兌現的自覺程度﹐也許可分為諾言、誓言、毒誓吧。騙你是狗狗﹐騙你天打雷劈… …這樣的誓言才有點發誓的樣子。雍正給曾靜吃的那顆定心丸﹐介於諾言與誓言之間﹐採信度不高﹐也是自然。可是﹐雍正發了毒誓﹐就一定可信嗎?未必!
  雍正接康熙之班﹐有所謂「傳位於十四子」的野史傳說﹐這個事情真確與否﹐實難斷言﹐但是﹐雍正上台﹐靠的是年羹堯與隆科多等幾個心腹大臣﹐那是連雍正也承認的。年羹堯對雍正恩莫大焉﹐要是市民之間的話﹐雍正早該垂淚下跪﹐對著年氏謝「再造之恩」了。確實﹐年氏對雍正不但有扶植之恩﹐而且有保其江山之勳。雍正初登大位﹐青海發生叛亂﹐年氏奉命出征﹐一舉平息。年氏南征北戰﹐為雍正盡犬馬之勞﹐雍正對他感恩戴德﹐非比尋常。
  年氏有次又要出征﹐不知從哪裡聽到了一些什麼風聲﹐有點躊躇。雍正見之﹐不是臣子向皇上表忠心﹐而是倒了一頭﹐皇上向臣子發誓了﹕「爾此番出征﹐朕實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顏對天地神明也。」看看﹐拿天拿地拿神明說話了﹐「不但朕心倚眷嘉獎﹐朕世世子孫及天下臣民當傾心感悅﹐若稍有負心﹐便非朕之子孫也﹐稍有異心﹐便非我朝人民也。」讀到這段話﹐老實說﹐如果不是那一口一個朕字﹐那麼﹐沒幾人相信這是皇帝在說話﹐倒像山野草民市井小民在那裡賭咒﹕「我肯定不會對不起你﹐如果對不起你﹐我當你的兒子﹔如果我的兒子對不起你﹐那不是我養的兒子﹐是狗娘養的兒子!」他不但將自己拉在誓言裡﹐而且將全國人民都拉在誓言裡﹐而且將子孫萬代都拉在這誓言裡。這都是當著天發的﹐當著地發的﹐當著三尺頭上有神明發的﹐實在不是一般的誓言了﹐是很毒很毒的毒誓了。
  其實﹐雍正在發這番毒誓之時﹐他已經準備對年氏下毒手了。年氏自恃勞苦功高﹐越來越不像話了﹐不可一世﹐唯我獨尊﹐將權柄操持己手﹐大有逾制之處。年氏吃飯叫做「用膳」﹐請客叫做「排宴」﹐接見部下叫做「引見」﹐送人東西叫做「恩賜」﹐有皇帝那般排場了。不但臣子向雍正告陰狀﹐雍正自己也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萬事俱備﹐只欠時辰﹐時辰一到﹐就舉屠刀﹐殺無赦!雍正上回處理曾靜﹐交給子孫去辦﹐為什麼?因為上回他沒發毒誓﹔這回就不給後代出難題了﹐讓子孫擔起毒誓﹐總是不好的﹐他就負起全責了。
  朱元璋也曾給幫他打天下者發過許多免死鐵券﹐但他想殺誰不是照樣殺了?皇上的金口可信麼?皇上的聖旨可信麼?皇上的毒誓可信麼?皇上的鐵券可信麼?再舉個小例﹐幾乎所有皇上﹐其在台上台下都喊過「帝王之政﹐莫要於愛民」的口號﹐都刷過「從來為治之道﹐莫先於愛民」的標語﹐都做過「導民務為第一要政」的文章﹐一副群眾利益至上、以民為本的模樣﹐到頭來看﹐踐諾者有幾?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