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諸葛亮想要北伐滅魏基本沒有可能

諸葛亮想要北伐滅魏基本沒有可能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諸葛亮在228年至234年發動北伐曹魏的戰役,共有五次,但未取得重大勝利;而曹魏也曾發動反擊戰,但不成功。最後以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終結。
  從《出師表》諸葛亮所提出:「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目標看來,北伐戰爭無疑是失敗,而從其實際戰果看也並未對魏國造成很大的傷害,除第一次北伐之後魏軍派大軍常駐西北外未曾增派大軍御蜀,而蜀軍自己卻疲於征戰,雖然未對自身造成損害,然其戰略謀劃之失誤可見一般,並且多次攻伐雖牽制部分魏軍,同時也加大了魏軍的警戒,之後司馬懿的屯田的政策也成為魏軍抵禦蜀軍進攻與討伐蜀國的經濟基礎。
  從整體而言,北伐這個戰略本身並無失誤,然而由諸葛亮實施時卻出現許多戰略錯誤,如長期與魏軍對峙,運量不濟等,進攻目標選擇上前後混亂毫無焦點,甚至從未進逼過西北最為富庶的長安,反而著眼於其他較為的荒涼地區。所以總體來說北伐是完全失敗的一系列軍事行動,雖然相對於魏軍獲得了更多的戰術勝利,然而整體戰略落後許多,後人評價多以魏軍不和諸葛亮應戰來讚譽其才華,然而須知戰爭不是一味的進攻敵方軍隊,而是以戰略目標為第一位,魏軍禦敵旨在使其退軍,不與其應戰是戰略方針,在司馬懿和諸葛亮第一次交火前就已定下,後來蜀軍大敗魏軍並不是其固守的原因,若沒有此次戰鬥勝利,魏軍依然會固守,而諸葛亮除此就再也無豐碩的戰果,難道就以此一次戰鬥就可以認為諸葛亮是神人嗎?難道就以魏軍一個正確的戰略方針來批評司馬懿無能嗎?
  以上為陳壽所著《三國誌·諸葛亮傳》中的一段話,也是歷來用以說明諸葛亮武略不如文才(治國理政)的主要依據之一。歷史上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的確沒有象《三國演義》小說中那般神乎其神,但是諸葛亮為三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也是毋庸置疑的。陳壽對諸葛亮的這段評價,我們需要考慮他寫作時的客觀環境,即其時陳壽已是司馬西晉朝廷中的一個舊蜀漢降臣,受皇帝之詔來編撰漢末三國這段的斷代史;而蜀漢政權(創建者及核心人物)及諸葛亮本人自後漢至三國始終是曹魏集團的政治死敵,其互相敵對的程度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漢賊不兩立」;司馬氏為曹魏集團中後期的統治勢力核心人物,司馬昭時期滅掉蜀漢,到司馬炎更是取曹魏皇帝而代之建立了西晉政權。作為陳壽一介降臣,由於蜀漢滅亡而叩頭於司馬西晉皇帝的御座之下,無法不戰戰兢兢、小心謹慎;更尤其是編撰史書這種事情,在封建皇權的高壓之下歷來是要絕對避免「以古諷今」。諸葛亮與司馬炎的祖父司馬懿在長安以西的隴右地區直接對陣數載,曾經是司馬氏的軍事勁敵;而諸葛亮又的確是一個文韜武略皆為出眾的人傑。這樣如何在不觸犯當今統治者的前提下盡量客觀地評價諸葛亮,就理所當然地成為陳壽立傳的核心出發點。
  於是我們看到,在諸葛亮傳中,陳壽一方面對這位前蜀漢丞相不吝褒獎之詞,另一方面又有「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之語。實際上,以諸葛亮「未出茅廬而劃天下三分」,其已可稱為三國時期頂級謀略家之一;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實際主政蜀漢的12年,可以說是蜀漢政權政治最為清明、統治最為穩固的時期;諸葛亮後期六出祁山,以弱擊強,能逼得曹魏以司馬懿為首的眾多文臣武將不得不以深溝高壘、避而不戰的方法對付蜀漢軍的進攻,以拖待變,這其實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那個時期的蜀漢軍實際上具有很強的戰鬥力、諸葛亮具有很高的軍事指揮才能。如果不是這樣,那麼曹魏以強擊弱,完全可以直接消滅來犯之敵,用不著採用費時費力的「以拖待變」戰略。
  毛澤東曾經有「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之語,前半句對諸葛亮的評價我以為極中肯(尤其是用在其軍事戰略和軍事指揮上)。諸葛亮思維縝密,考慮問題全面,深知劉備集團(蜀漢政權)既不具有天時,也不佔據地利,相比曹魏和孫吳而言本錢少、底子薄,禁不起任何疏忽大意而導致的損失,所以對經由其手所處理的政治、軍事事項皆以慎重考慮、謹慎行事的原則處理,「不弄險」成為諸葛亮一輩子的行事風格(也是無奈的選擇)。惟其如此,才能在確保既得戰略成果和利益的基礎上,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爭取時機實現形勢逆轉以實現自己在隆中對中確立的政治目標(消滅曹魏而使劉備集團一統天下);就算「不得其時」(意味著曹魏集團在中原的統治沒有大的紕漏讓劉備集團及後來的蜀漢可以乘機取而代之),也可以在戰略上確保「三分天下有其一」這樣一個最低限度的目標(即保障自身的生存)。
  諸葛亮主政中後期的六次北伐就是實現這樣的戰略意圖的具體軍事行動。歷來有不少人詬病諸葛亮六出祁山是窮兵黷武的不智之舉,殊不知在蜀弱魏強的戰略形勢下,諸葛亮採取「以攻為守」的方法取得鬥爭的主動權、迫使敵人按照自己的節奏行動實際上是蜀漢對付曹魏效率最高的戰略選擇。不然蜀漢將在強大的曹魏進攻面前疲於應付,所付出的代價不見得少,而戰略形勢卻更加糟糕,而且無法保證孫吳政權不會「趁火打劫」(對於劉備集團而言,「牆頭草」一般的孫權從來不是靠得住的盟友)蜀漢並未因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軍事行動導致「民貧國弱」、動盪不定,也從事實上說明了諸葛亮的北伐並非是不顧實際的「窮兵黷武」。
  一直以來,有不少人質疑諸葛亮的北伐策略,其中討論最集中的就是為什麼不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甚至有不少人臆斷,如果諸葛亮肯聽從此計,則歷史將會改變。其實,現代已經很難考據諸葛亮當時的心態了,也難以論證「子午谷奇謀」是否能夠成功實施。不過縱觀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從中可以隱約看到,也許諸葛亮奇兵不出子午谷而向祁山,只是一種戰略選擇罷了。
  當時諸葛亮對伐魏在戰略方向上有兩個選擇:一是取隴右(雍州西部,涼州南部),二是攻關中長安等地。魏延主張襲擊長安取關中(子午谷之計),諸葛亮主張出祁山取隴右。為什麼諸葛亮不選擇關中而選擇隴西呢?魏延以及後世部分人的看法是,諸葛亮過於保守,不敢兵行險著。其實不然,蜀漢國力弱小,兵民蓋中原九分之一,不可能具備一口吃掉關中的條件,即使初戰攻克長安,作為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必以傾國之兵爭奪。而關中平原之地,無險可守,必然形成拉鋸戰,雙方兵力懸殊異常,蜀軍又糧運險遠,難以抗衡。諸葛亮在隴右尚且總是糧盡而退,假如固守長安,而魏軍切斷斜谷道等地,那麼蜀漢軍隊的後勤補給都會出現問題,更不用說在關中平原之上以區區蜀漢步兵讓曹魏精銳騎兵相對抗了。而選擇取隴右的戰略則沒有這些弱點。隴右是形勝完固之地,南依秦嶺與蜀漢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臨黃河,東據隴山。尤其是隴山,南接渭水,北近黃河,綿亙數百里,將隴右與關中隔斷,是抵抗曹魏反撲的天然屏障。因為隴右有此地利,趁虛攻克後即可派兵防守隴山各隘口,阻擋曹魏進攻,如此隴山以西可斷而有之。
  關於隴山之險要,在東漢開國平定隗囂割據的戰爭中得到充分驗證。公元30年東漢大軍數萬上隴,隗囂部將王元塞斷隴道,堅守隴坻,漢軍佯攻不利撤回關中,之後隗囂以隴右彈丸之地居然抵抗了東漢大軍四年。因此隴右是北伐的首要戰略目標,在諸葛亮六次用兵當中一直圍繞這一目標進行對於魏延的「子午谷之謀」,諸葛亮傳中並未有記載,而《三國誌·蜀書·魏延傳》中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之語。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諸葛一生唯謹慎」。因為蜀漢國小力弱,全國的總兵力也沒有幾個「萬人」(演義小說中諸葛亮伐魏動輒出兵「三十萬」基本上只能看做是演義),因而諸葛亮對於魏延「異道」的建議始終認為是風險大於收益,所以才「制而不許」。
  從軍事鬥爭的歷史看,出奇制勝的戰例不在少數,更是軍事博弈中以弱勝強的重要手段之一。諸葛亮在臨陣用兵上的謹慎導致其只一味地以正面進攻作為對敵軍事鬥爭的手段,不能在戰略、戰役上採用出其不意的打擊手段,或可視為諸葛後期用兵在軍事戰略上的失策之處。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