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1/4兒少有過重問題

1/4兒少有過重問題

1/4兒少有過重問題

台灣兒童與青少年每四位中就有一位有過重及肥胖問題,而肥胖正是高血壓主要成因之一。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WHO提醒,肥胖者罹患高血壓、癌症的風險為健康體重者2倍,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之相對危險性為3倍以上。此外,肥胖者可先從每個月減少1公斤為目標下手,每少1公斤血壓約可下降1毫米汞柱,若減重10公斤就相當有一顆降血壓藥的效果。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是目前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排名的首位。依據106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高血壓有關的心血管疾病死因,例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列在十大死因的為第2位、第4位及第8位,共造成3萬8471人死亡,即每4.5人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的三種死因。

血壓是指血液由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受年齡、運動、肥胖抽菸等因素影響。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被忽視。依據2015~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06%,平均每4人中就有1位罹患高血壓,高血壓盛行率是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另依2018年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結果,18歲以上民眾對血壓值認知錯誤率達35%,其中以18~29歲年齡群的錯誤率(40.2%)與不知道(17.7%)所占的比率最高,且有34.2%ㄧ年內未量血壓,顯示年輕族群對血壓值的正確認知及定期量血壓的行為仍需加強。

另,依教育部106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資料顯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為27.6%;國中學童過重及肥胖率為29.5%;而國小肥胖的兒童,成年後有6到7成會肥胖;國中時肥胖的青少年,成年後更高達7到8成仍然肥胖。由於肥胖正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生成的一大主因,若不重視肥胖問題,罹患高血壓的風險自然隨之升高。

年輕人可能缺乏肥胖與高血壓關聯的危機意識,對於高血壓自知率低更可能成國人血壓健康一大隱憂。據國健署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達25.06%,估計全台有超過400萬人患有高血壓,但其中18~39歲國人有三成在一年內沒有量測過血壓,也是疾病自覺最低的族群。若不希望年紀輕輕就罹患高血壓,成年後除了有效控制體重外,更要定期量血壓才能了解自己的血壓狀態。

高血壓的成因是多面向性的,包括環境因素、體重過重、攝取過多鹽分與酒類、缺乏適量運動等。國民健康署提醒,若有高血壓家族史,又屬肥胖體型者,最好善用生活周邊的血壓站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習慣,更要從年輕時開始調整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拒菸酒、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才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

國民健康署呼籲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量血壓1次,從年輕培養關心自己及家人的健康,管理好自己及家中長輩們的血壓及腰圍,成為家中的健康糾察隊,全家一起遠離慢性病的威脅。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