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中國天臺宗創始智顗

中國天臺宗創始智顗

  智顗(538~597)﹐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陳﹐字德安﹐荊州華容(湖北潛江)人。中國佛教天臺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天臺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臺山﹐故稱為天臺宗。因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故亦稱為法華宗。十八歲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並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強調止觀雙修的原則﹐發明一念三千、圓融三諦、一心三觀的思想﹐成立天臺宗的思想體系。在傳承系譜上﹐尊龍樹為初祖﹐以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思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來﹐代代相傳。隋煬帝授予智者之號。世稱「智者大師」或「天臺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傳也﹐生前度僧四千餘人﹐傳業弟子三十二﹐以灌頂、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大師﹐在中國素有「小釋迦」的尊號。智顗一生力弘法華精神及龍樹教學﹐並以中國獨特的形式加以體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時八教」﹐綜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經典內容﹐在判釋經教上被視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臺宗教觀基礎。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輕禪重講」與北方「輕講重禪」的弊病﹐倡遵「教觀雙運」、「解行並進」的教學﹐獨創依禪觀而修行的止觀法門﹐消溶中國幾百年來南北方佛教的偏頗。由於他博識善辯﹐深達禪觀﹐陳、隋兩朝都對他相當尊重﹐陳宣帝甚且敬稱他為「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
  智顗字德安﹐俗姓陳﹐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538)。祖籍潁川(許昌)﹐後遷移到荊州(湖南)華容縣。父親陳起祖﹐為益陽縣的散騎將軍﹐驍勇善戰﹐博通經傳﹔母親徐氏﹐勤修齊戒。智顗善根啟發甚早﹐自幼即合掌而眠﹐並且面西端坐。長大後﹐每見佛像則頂禮膜拜﹐遇出家人則恭敬儀止。七歲時﹐智顗常常前往寺院道場﹐師父見他才情殊特﹐便口授《普門品》﹐才教一遍﹐智顗已能背誦。
  十五歲那年﹐因逢梁末兵亂﹐親屬分散流離﹐智顗深感榮華富貴難以長久﹐親人受別離苦卻轉身感受﹐便在長沙的佛前發大願心﹕「志願出家修道﹐以荷擔如來正法為已任。」次日﹐智顗雕刻檀木佛像一尊﹐早晚課誦禮拜﹐精進不斷。後遭雙親往生的智顗﹐服喪之後﹐便向兄長告別﹐尋師訪道而去。
  智顗離家後﹐北度到硤州投靠舅父。十八歲那年﹐禮湘洲果願寺沙門法緒出家﹐學習十戒道品律儀﹐後又到北方慧曠律師處學律。二十歲受具足大戒。其間﹐智顗曾到大賢山誦讀《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等﹐才二十餘日便能究竟其義。同時﹐又進修方等﹐懺心淨行﹐常感得勝相現前﹐此後﹐身心便覺融暢清淨﹐日中舒爽輕利﹔受具足戒後﹐精研律藏﹐常在禪悅法喜之中。
  智顗求法心切﹐卻苦於江東之地無良師可請益﹐而聽說南嶽慧思禪師南下光州大蘇山﹐於是甘冒陳齊邊境刀兵之險﹐在陳天嘉元年(560)來到慧思禪師座下。甫頂禮畢﹐慧思便說﹕「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接著為他開示普賢道場﹐講四安樂行。智顗遂在此修法華三昧﹐晨昏精進。如此經過三日夜﹐在誦到《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時﹐智顗頓感身心寂靜﹐豁然入定﹐親見靈山一會﹐證入法華三昧。得慧思禪師印可後﹐慧思更為他開演教法。開悟後的智顗﹐身心煥然﹐有如華開﹐慧思因而嘆言﹕「非爾弗感﹐非我莫識。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也。」從此﹐慧思便常命智顗開設講筵﹐智顗亦不負所望﹐辯若懸河﹐舒捲之際﹐條理自存﹐聽講者無不信服。
  陳廢帝光大元年(567)﹐智顗三十歲﹐在慧思禪師遊岳後﹐智顗便率領法喜等三十餘人前往陳都金陵(南京)弘傳禪法。不久﹐受請移駐瓦官寺﹐這期間﹐智顗開講《法華》經題﹐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教﹐奠定天臺宗教觀雙美的基礎。著名的「九旬談妙」﹐也是在這個時候。智顗在瓦官寺停留八年﹐除了講說《法華》經題﹐另講說《大智度論》、《次第禪門》等﹐並且撰寫對後學影響頗巨的《六妙門》。當時的高官顯要﹐如金紫光祿王固、侍中孔煥、僕射周弘正、徐陵、尚書毛喜等人﹐都對智顗相當尊重﹐也時常前往瓦官寺聽聞佛法。甚至江南一帶的法師大德﹐也率眾前來問道參禪﹐法席之盛﹐空前未有。
  陳太建七年(575)九月﹐智顗離開金陵﹐來到天臺山與定光和尚相遇。和尚問智顗﹐是否記得當年山頭搖手相喚之事?大師驚異之餘﹐恍然明白前夢乃是有所因緣﹐因而感應相通。談論之間﹐鐘聲響徹滿山﹐和尚表示鐘聲為召集有緣人而響﹐因此建議智顗駐足於此。於是智顗在定光和尚居住之北尋得一塊勝地﹐在此創建草庵﹐種植松果。太建九年﹐帝敕賜「修禪寺」之號﹐率后妃從智顗受菩薩戒。
  智顗德業日隆﹐受陳後主七番請法後﹐於至德三年(585)再度前往金陵﹐掛錫靈曜寺﹐於太極殿開講《大智度論》、《仁王般若經》等﹐當時名僧如慧曠、慧辯、慧曬等﹐都往赴盛會。移錫光宅寺後﹐講說《法華經》﹐由弟子灌頂法師隨侍記錄成《法華文句》﹐此後智顗所講經義﹐皆由灌頂錄成書。
  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深為仰慕智顗﹐派遣侍者三番禮請。智顗見其懇切﹐遂於是年十一月前往揚州設無遮大會﹐並為楊廣授菩薩戒﹐取法名為「總持」。楊廣也謙恭禮敬﹕「大師禪慧內融﹐道之法澤﹐軋奉名為智者。」從此﹐智顗亦被尊為「智者大師」﹐時年五十四。
  智顗停留在揚州期間﹐度眾無數﹐所獲佈施供養之物﹐多達六十餘種﹐全數回施悲敬雙田﹐祈願國家昌盛﹐福德繁增。五十六歲那年(開皇13年)﹐智顗回到故鄉荊州﹐在當陽縣玉泉山創立玉泉寺﹐開演《法華玄義》﹐次年說《摩訶止觀》﹐天臺三大部﹐於焉完成。
  智顗於開皇十六年(596)啟程返回天臺山﹐其間履行懺法﹐更發誓願﹕「若於三寶有益﹐當限此餘年﹔若其徒生﹐願速從化。」不久便告知徒眾﹐世緣將盡﹐並囑咐弟子在墳墓外另立白塔﹐願瞻禮者發菩提心。仍為大眾講授《觀心論》﹐並且積極設計寺院的藍圖。
  不久﹐智顗病倒﹐吩咐弟子智越前往石城寺灑掃﹐他將於彼處之佛前命終﹔待他命終後﹐將其衣缽具等分為二分﹐一分供奉彌勒菩薩﹐一份擬作羯磨。然後敷床於東壁﹐面向西方﹐專心持念彌陀及觀音聖號。開皇十七年(597)十一月﹐智顗果於大石像前端身正坐﹐如入禪定﹐安詳示寂﹐春秋六十﹐戒臘四十。後周世宗追諡「法空寶覺尊者」﹐南宋寧宗慶元三年加謚「靈慧大師」。
  晉王楊廣為追悼恩師﹐鋪設千僧齊﹐興工建築未竟之寺院﹐初名天臺寺﹐隋大業元年(605)賜額「國清寺」﹐後來成為天臺宗根本道場。智顗駐賜天臺山期間﹐以講授《法華經》為主﹐故天臺宗又稱為法華宗。他的三諦圓融、一心三觀、六即佛、一念三千等教義﹐開出中國佛教思想的燦爛花朵﹐而五時八教釋判佛陀一生弘化的教法﹐更成為中國佛教判教的主要思想。
  智顗弘法三十餘年﹐其著作小部分是親自撰寫的﹐大部分由弟子灌頂隨聽隨錄整理成書。現存有《法華經玄義》二十卷、《法華經文句》二十卷、《觀音玄義》二卷、《觀音義疏》二卷、《金光明經玄義》二卷、《金光明經文句》六卷、《維摩經玄疏》六卷、《維摩經疏》(前二十五卷親撰﹐後三卷灌頂續補)二十八卷、《維摩經略疏》(唐湛然略)十卷、《四教義》十二卷、《三觀義》(由《淨名玄義》分出)二卷、智顗前出《淨名玄義》十卷﹔後為晉王楊廣著疏﹐並別制《玄疏》。因將前出《玄義》分為三部﹐即《四教義》六卷、《四悉檀義》二卷、《三觀義》二卷)、《請觀音經疏》一卷、《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阿彌陀經義記》一卷、《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五卷、《金剛般若經疏》一卷、《菩薩戒義疏》二卷、《摩訶止觀》(初名《圓頓止觀》)二十卷、《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六妙法門》(一名《不定止觀》)一卷、《小止觀》(一名《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卷、《四念處》四卷、《五方便念佛門》一卷、《禪門口訣》一卷、《禪門章》一卷、《禪門要略》一卷、《觀心論》一卷、《觀心誦經法》一卷、《觀心食法》一卷、《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一卷、《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法華三昧懺儀》一卷、《請觀音懺法》(載《國清百錄》卷一)一卷、《金光明懺法》(載《國清百錄》卷一)一卷、《天臺智者大師發願文》一卷、《普賢菩薩發願文》一卷。此外﹐他的著述還有《大智度論疏》二十卷、《彌勒成佛經疏》五卷等﹐現已散佚。
  其中﹐尤以《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摩訶止觀》最為宏要﹐世稱「天臺三大部」﹐面《觀間玄義》、《觀間義疏》、《金光明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佛經疏》則稱為「天臺五小部」。智顗在近四十年的弘化活動中﹐建寺度人﹐建寺三十六所﹐度僧無數﹐傳業弟子三十二名﹐著名者有灌頂、智趣、智璪等。其聲望之高﹐影響之大﹐在陳、隋兩代﹐似無人可與他比。
  智顗的著述﹐建立了天臺一宗的解行規範。力倡定慧雙修、止觀相成、教向與觀心並行﹐化解南北偏廢之爭﹐形成天臺宗教觀雙美的特點﹐樹立中國獨特的天臺教學﹐成為中國天臺宗的祖師。他的特點在於教觀雙運﹐解行並重。在發揮《法華經》的要旨方面﹐他以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判釋釋迦一代時教﹐用五重玄義解釋經題﹐述為《法華玄義》﹔以四釋(一﹐因緣釋﹔二﹐約教釋﹔三﹐本跡釋﹔四﹐觀心釋)詮經的文句﹐述為《法華文句》﹔以一心三觀、十乘觀法開顯圓頓止觀法門﹐述為《摩訶止觀》。他的學說﹐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很大。
  智顗有首創精神﹐在中國佛教史上﹐首先以《法華經》為主建立了天臺宗。緊隨其後不久﹐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淨土宗、禪宗等相繼建立。宗派的建立﹐標誌著印度佛教的中國化。智顗創立的天臺宗﹐不僅在中國影響深遠﹐而且傳到朝鮮和日本﹐至今盛行不衰。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