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破骨與造骨細胞功能失衡 致骨鬆症

破骨與造骨細胞功能失衡 致骨鬆症

破骨與造骨細胞功能失衡 致骨鬆症

骨質疏鬆是無聲無息的疾病,根據流行病學,全球每3秒就有一例骨折,每天有2.5萬例骨折,每年有900萬例骨折。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表示,骨頭的密度愈強,愈能抵抗壓力。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邀請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主講「身心健康·快樂生活」公益系列講座-「骨骼健康•快樂生活」;他指出,骨質疏鬆症是破骨細胞與造骨細胞作用失衡,當破骨細胞一直拿,造骨細胞未來得及生的話,就會骨鬆。什麼是骨質疏鬆症?全身性骨量降低,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會導致骨骼的脆弱,增加發生骨折的危險性。

男、女性的骨密度在20歲時達高峰,女性在停經後,約50歲左右,骨量會開始下降;男性則在50~60歲後,骨量會慢慢下降。

若依目前台灣婦女平均壽命為81歲而言,大約三分之一的台灣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柱體、髖部或腕部之骨折;男性也約有五分之一的風險,這樣的流行率已與美國白人相當,都屬於高流行率地區。因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髖部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男性為22%,女性為15%,約等於乳癌的死亡率。

目前骨質疏鬆症的檢測方法有:定量超音波、雙能量X光吸收儀等,民眾可藉由FRAX網站,來做十年骨折風險評估。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