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高齡族群看待體重管理 應更有彈性

高齡族群看待體重管理 應更有彈性

高齡族群看待體重管理 應更有彈性

許多人在步入中、老年後,因為發胖或生病開始注意體重控管,然而過度積極、方法錯誤,並未減掉體脂肪,國內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醫師在臨床上常見到的案例反倒是減掉了對高齡者而言最重要的肌肉量。雖然體重減輕了,卻變得更不健康,反而得不償失。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醫師表示,在探討身體質量指數BMI與高齡的死亡風險時,發現BMI曲線是呈現U型,高死亡率落在身體質量指數過輕(BMI<18.5以下)與重度肥胖(BMI>35)的兩個極端,而BMI控制在18.5-35之間的高齡者死亡風險較低。因此,從BMI大於24稱為過重的標準和探討死亡風險的面向看來,高齡者可更有彈性地看待體重管理。千萬別一味追求減重成效而用錯方法,造成肌肉質量流失,對健康的殺傷力反而更大。

中研院研究員的潘文涵教授調查台灣老人身體功能衰退與衰弱症候群的情形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的肌肉組織流失,肺活量下降,體力也隨之衰退;伴隨有體重不自主下降、走路慢、握力不足、筋疲力盡、體能活動不夠的現象。

進一步分析高齡者身體功能衰退與飲食的關連性,在精算食物/營養素攝取狀況之後發現,隨著年齡增長而攝食量減少的現象普遍存在於高齡族群。因此,雖然高齡者知道,也傾向選擇了營養素密度高的食物來進食,但因「攝食量不足」,結果身體需要的營養素仍然入不敷出,導致衰弱的風險依然存在。

高齡者因感官系統(味覺、嗅覺、視力與聽力退化、牙口問題等)的退化,導致食慾下降,多有攝食量過低的問題。高齡者自然老化的過程中要面對的「狀況多」,建議應適時放鬆「少油、少鹽、少糖」等等健康概念的原則。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