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心房顫動 腦中風風險高

心房顫動 腦中風風險高

心房顫動 腦中風風險高

心房顫動患者由於心房易產生血塊,導致腦中風風險是無心房顫動者的5倍,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秘書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張世霖指出,由於心臟不規則跳動、無力,心臟衰竭也為一般民眾的3倍。若與一般中風相比,合併心房顫動的腦中風更加嚴重,一個月的死亡率高出3倍,同時中風後的殘障程度也較為嚴重。

而目前評估心房顫動患者是否為中風高危險性族群的方法是依據CHA2DS2-VASc風險評分表,其中共有多項指標,透過加總分數來判斷是否屬於中風高危險群,若加總結果大於或等於2分,則建議服用抗凝血藥物來降低中風發生機率。

張世霖醫師進一步解釋,心房顫動患者治療前,醫師會先利用偵測工具如「24小時心電圖」、「事件紀錄器」甚至「植入型心電紀錄器」,診斷患者屬於哪類型心律不整;醫師會先判斷可能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等)並針對這些疾病治療,接著進一步透過心律不整藥物及抗凝血劑來進行治療。

抗凝血藥物目前最常使用的有三種,分別為(1)維生素K拮抗劑、(2)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所有抗凝血劑都可顯著降低中風風險。醫師通常會先根據年齡和其他併存疾病(例如心臟衰竭、高血壓、糖尿病)來預估中風風險,並進一步評估抗凝血劑對於患者的適用性及成效。

對於經常發作或症狀非常厲害的陣發性患者,亦或是藥物成效不佳,以及有嚴重副作用之患者,醫師會建議採行「導管電氣燒灼術」(catheterablation)作為治療,依照患者不同情形,目前已有三種燒灼術可供治療,包含(1)導管電氣燒灼術(2)房室結燒灼術(3)外科Maze手術。張世霖醫師也提醒,心律不整有不同種類,治療方式及目標都不盡相同,建議有相關症狀患者務必向心臟專科醫師求診詢問。

張世霖醫師說,近年由於國人生活水準提高,養成愛吃不愛動的生活習性,有很多年輕族群有次發性的心律不整病因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等,導致心律不整有年輕化趨勢。尤其心律不整中的心房顫動,常常都是合併高血壓、冠心病所引起,建議民眾平時不熬夜、少油鹽,若有相關病史民眾更應要小心注意,及時就醫治療。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為宣導國人對於心臟疾病的正確觀念,今年推出「心房顫動543,自我檢測最心安」,期許民眾透過簡單的口號,自我檢測自身的心臟健康;若發現自己符合其中多數項目,建議立即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心房顫動543,自我檢測最心安代表:5大好發族群-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4大有感症狀-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3大心跳指標-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忽強忽弱。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網站新知委員會暨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葉勇信主委說明,心房顫動雖沒有立即的危險性,但卻可能造成中風,平時若不注意可能有嚴重的後果,為提升民眾對自身心臟健康警覺性、傳達正確衛教及專業診療資訊,學會將於七月份推出心房顫動衛教網站。

透過網站,民眾與醫護人員可了解心房顫動及相關資訊,同時提供查詢全台心臟科心律不整醫師所在的醫院、飲食管理與選擇治療方式等完善的衛教資訊,期盼未來能成為台灣民眾完整的心房顫動衛教資訊查詢。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