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回族的形成

回族的形成

  回族源於唐宋時期的西北「回紇」、「回鶻」、「大食」諸郡。元世祖忽必烈攻滅大理國後,任命回回人賽典赤為行省長官,以後才大量遷入。由於長期與漢族及其他民族雜居,衣著打扮與當地民族基本一致,如迪慶的回族,酷似藏胞;西雙版納的回族婦女,穿窄袖緊身上衣,下著筒裙,猶如傣家女;白族地區的回族著白裝;漢族地區的回族著漢裝。遇有紅白喜事或節日,男子喜戴小白帽,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講究衛生,不吃豬肉。回族的形成:回族標徽
  唐、宋、元留居中國內地的穆斯林是形成回族的基本成分。在回族形成的過程中,伊斯蘭教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回族的形成又促進了中國伊斯蘭教的發展。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大約從7世紀中葉以後,有一些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來到中國經商,逐漸定居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和長安等地,被稱為「蕃客」。13世紀初,蒙古軍隊西征期間,又有大量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簽發或自動遷徙到中國來,散居我國各地,他們在元代官方文書中被稱為「回回」,是當時「色目人」中的主要部分。後來,他們由於通婚和經濟文化聯繫,同漢人、蒙古人、畏吾兒人等,經過長期的融合和發展,到元朝末年開始形成一個新的人們共同體,具備了一個民族的雛形,入明以後逐漸形成為回回民族。
  回族的形成是散點式的,多族源的,多地源的。就族源而言,回族先人包括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等中亞人,在形成過程中,還大量地融進了漢、蒙(主要是漢)等族成分。就地源而言,回族並不是在某一地區形成後而散居全國的,在形成時就是多地源、散點式的,西北、中原、東南、雲南、海南都是回族發祥地,這些地方的回民相互之間幾乎不存在血緣的、經濟的聯繫。現在,泉州、海南、中原地區一些回族家族的族譜一直追溯到元代,是元時由國外遷入當地的。而海南的一些回族家族,據史書記載其遷居此地又可上溯到宋代,來自古占城者居多。這是回族形成時的最大特點:散髮式。他們形成民族時的共性是什麼呢?一句話,是伊斯蘭教。而這個民族在後來的發展中把漢語作為共同語言,則是回族的另一個特點。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