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明末己巳之變

明末己巳之變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在「屈尊」與明薊遼督師袁崇煥議和失敗後,兵行險招,暗度陳倉,發生了清軍兵臨京都城下的「己巳之變」。後金約十萬精兵,在皇太極率領下,繞道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11月18日,滿清大軍兵臨北京城下,北京戒嚴,兵部侍郎王洽急調各路勤王軍保衛京師。
  袁崇煥得知愛將趙率教陣亡、遵化陷落的消息,急行軍三百餘里,比清軍早到二天,九千騎兵有四千人掉隊,步兵不能兼進,崇禎立即召見,大加慰勞,賜御饌和貂裘,袁崇煥請求讓疲憊的士兵入城休整,卻沒被批准,只好駐軍北京廣渠門外。兩日後(11.20)清晨兩軍在廣渠門外大戰,祖大壽陣於南側,王承允陣於西南側,袁崇煥陣於西側,一戰將後金左翼大軍擊潰,隨後在11月27日取得左安門之捷,29日南海子襲營,敵軍大亂,遂解京城之圍。先前清軍在北京郊外大舉劫掠,袁崇煥兵少不能制,固守營寨,等待主力援軍。城外戚畹中貴園亭莊捨慘遭蹂躪,引起戚畹權貴的極度不滿,向朝廷告狀。清軍早先在得知袁崇煥入援後,散佈流言:「袁督師約我來。」於是京城內議論紛紛,謠言日熾。明季北略載:「都中又喧言崇煥導虜入犯,上甚切齒。先是,虜出獵,擄我多人。中有二璫,上命偵崇煥者,亦被擄。虜視之,知為璫也,乃設一記,佯為袁遺書約犯邊,答云:「知道了,多謝袁爺。」又佯驚云:「乃為璫聞,縛璫亟斬之!」又故遺一奴私放璫歸。璫歸,上其事。上再召崇煥入,即下詔獄。此言周延儒親語餘者,延儒久與虜比,虜每輸情,故知其言不誣。」。12月1日,崇禎因中反間計,將袁崇煥下獄。袁崇煥部下聞訊,頓時大憤,全軍望城痛哭,三日後,關寧軍東潰,情勢再度逆轉。不久皇太極復至京城安定門,崇禎令大將滿桂出戰,滿桂以兵少婉拒,崇禎不准,於是滿桂含淚而出,與清兵在安定門大戰。此一戰場由皇太極親自上陣,明軍節節敗退,大將滿桂、孫祖壽戰死。清軍得知關寧軍潰走後大喜,開始寫信招降一時激憤不已的袁崇煥部下,但得到袁崇煥手書的關寧軍並無投降之意,只有用戰功救出自己主帥之意,最後,祖大壽斬殺了皇太極的招降使者。 十二月初一日,《崇禎實錄》第2卷,第72頁:「十二月辛亥朔... ...,召袁崇煥、祖大壽、滿桂、黑雲龍於平台,崇煥方遣副總兵張洪謨等躡敵,聞召議餉,乃入見。上問以殺毛文龍,今反逗留,何也?不能對。命下錦衣獄。賜桂等饌,隨太監車天祥諭慰遼東將士。」。祖大壽聞訊,頓時大憤,率大軍疾歸山海關,情勢再度逆轉。此一戰場由皇太極親自上陣,明軍節節敗退,大將滿桂、孫祖壽戰死。時兵部尚書王洽「應變非所長。驟逢大故,以時艱見絀。遵化陷,再日始得報。帝怒其偵探不明」,遂下獄,隔年四月,病死獄中。
  皇太極不知從何處,知道了袁崇煥說過五年平遼的話,終於發現之前自己「屈尊」議和,竟受到對方如此愚弄。於是寫信斥責袁崇煥:「我欲和好,爾覆敗和議,不念軍民將士之死傷,更出大言,則兵並非易事也。」又云:「我誠心和好,爾自大不從,諒天亦鑒之,人亦聞之矣。」隨即起大軍,出兵征明,讓阿敏留後。崇禎二年二月,後金的漢人副將高鴻中曾上疏皇太極:「若此時他來講和,查其真偽何如?若果真心講和,我以誠心許之,就比朝鮮事例,請封王侯,從正瘚,此事可講。若說彼此稱帝,他以名份為重,定是要人要地,此和不必說。他既無講和意,我無別策,直抵京城,相其情形,或攻或困,再作方略... ...。」皇太極曾經說過:「坐視漢人開疆拓土、修建城廓、繕治甲兵,使得完備,我等豈能安處耶?」可見,後金此次軍事行動,屬於先發制人的策略。
  己巳之變之後清軍曾先後五度入長城,其中兩次打到北京城,最遠的一次侵犯到山東濟南,皆大舉劫掠而歸。例如崇禎九年(1636)五月,皇太極第二次攻入長城,遍蹂京畿,歷時四個多月,明稱「丙子虜變」。崇禎九年(1636),清軍第三次入塞,宣大總督梁廷棟與兵部尚書張鳳翼不敢戰,自知死罪難逃,每日服食大黃取瀉求死。
  崇德三年(1638),清軍第四次入塞,盧象昇拚死奮戰,最後陣亡。崇禎年間明廷始終和戰不定,在清軍與流寇之間陷入兩面作戰之困境。崇禎十二年(1639),洪承疇奉命鎮守薊遼邊境,給予李自成、張獻忠趁勢崛起的機會。崇禎十三年(1640)三月,洪承疇在松山之役戰敗被清軍俘獲,崇禎十六年(1643)十月初三,孫傳庭部被李自成部殲滅,自此明朝內外盡墨,註定明朝滅亡的命運。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