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古代所講述的「牧野之戰」

古代所講述的「牧野之戰」

  文王:「慈惠殷眾,收卹無主。」(《晏子》)
  武王:「使叔旦就膠鬲於次四內,而與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為三書同辭,血之以牲,埋一於四內,皆以一歸。又使保召公就微子開於共頭山下。而與之盟曰:世為長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諸。為三書同辭,血之以牲,埋一於共頭之下,皆以一歸。」(《呂氏春秋·誠廉》)
  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於是載其國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說,以告諸侯曰:「商王大亂,沈於酒德,辟遠箕子,爰近姑與息,妲己為政,賞罰無方,不用法式,殺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國。」(《呂氏春秋·先識》)
  勝書說周公旦曰:「廷小人眾,徐言則不聞,疾言則人知之。徐言乎?疾言乎?」周公旦曰:「徐言。」勝書曰:「有事於此,而精言之而不明,勿言之而不成。精言乎?勿言乎?」周公旦曰:「勿言。」故勝書能以不言說,而周公能以不言聽。此之謂不言之聽,不言之謀,不聞之事。殷雖惡周,不能疵矣。口吻不言,以精相告。紂雖多心,弗能知矣。目視於無形,耳聽於無聲,商聞雖眾,弗能窺矣。同惡同好,志皆有欲。雖為天子,弗能離矣。(《呂氏春秋·精諭》)
  《史記·殷本紀》:「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
  《史記·周本紀》:「太師疵、少師疆抱其樂器而奔周。於是武王... ...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武王使人侯殷,反報岐曰:殷其亂矣。武王曰:其亂焉至?對曰:讒慝勝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復往。反報曰:其亂加矣。」 武王曰:焉至?對曰:賢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報曰:其亂甚矣。武王曰:焉至?對曰:百姓不敢誹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呂氏春秋·貴因》)
  及武王伐紂,樵夫牧豎探高鳥之巢,得玉璽。文曰:水德將滅,木祚方盛。文皆大篆,紀殷之世歷已盡,而姬聖之德方隆。是以三分天下而其二歸周。(晉 王嘉《 拾遺記》)
  王季歷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醜,時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玉門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時固不易得。(《呂氏春秋·首時》)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楉基,不如待時。』今時則易然也。」(公孫丑章句上)
  武王伐紂,魚辛諫曰:「歲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從。(《荀子·倣傚》)
  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史記·伯夷叔齊列傳》)
  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迎太歲。至汜而汎。至懷而壞。至共頭而山隧。霍叔懼,曰:「出三日而五災至,無乃不可乎?」周公曰:「刳比干而囚箕子,飛廉惡來知政。夫又惡有不可焉?遂選馬而進。(《荀子·儒效》)
  武王至鮪水,殷使膠鬲候周師,武王見之。膠鬲曰:西伯將何之?無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將之殷也。膠鬲曰:曷至?武王曰:將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報矣。膠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輟。軍師皆諫曰:卒病,請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膠鬲以甲子之期報其主矣。今甲子日不至,是令膠鬲不信也,膠鬲不信也,其主必殺之。吾疾行以救膠鬲之不死也。(《呂氏春秋·貴因》)
  武王伐紂至河上,雨甚疾。雷晦冥。(晉干寶《搜神記》卷八)
   「武王伐紂,過隧斬岸,過水折舟,過谷發梁,過山焚萊,示民無返志也。」(說苑·權謀十)
  《博物誌》:武王伐殷捨於幾,逢大雨焉。率輿三百乘,甲三千,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戰於牧野。
  《墨子》:武王以擇車百兩,虎賁之卒四百人,先庶國節窺找戎,與殷人戰乎牧之野。
  孟子曰:「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已也,焉用戰?」(《盡心章句》)
  《荀子·儒效篇》曰:「遂選馬而進。朝食於戚,暮宿於百泉,厭旦於牧之野,鼓之而紂卒易向,遂乘殷人而進誅紂。蓋殺者非周人,因殷人也。故無首虜之獲,無蹈難之賞。」
  《呂氏春秋·簡選》:武王虎賁三千人,簡車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於牧野而紂為禽。
  《呂氏春秋  古樂》: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師克之於牧野。(註:古制一師二千五百人,六師即一萬五千人。)
  《韓非子·初見秦》曰:武王將素甲三千,戰一夜而破紂之國,禽其身,據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傷。
  《史記 周本紀》: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史記 周本紀》: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
  《博物誌》:武王伐殷捨於幾,逢大雨焉。率輿三百乘,甲三千,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戰於牧野。
  可見「武王伐殷捨於幾,逢大雨焉。」「日夜不休。」「卒病」 ,「武王疾行不輟」。 最後, 武王不能將全部軍隊帶入「戰場」,不得不「擇車」「 選馬而進」。「 以銳師」 趕往殷郊。所以,甲子趕到牧野的周軍並不多。應該說《墨子》說得可靠,因為他說得最早。《孟子》、《呂氏春秋》、《博物誌》都是說「輿三百乘,甲三千」。 因為逢大雨,日夜不休,卒病,不得不「擇車」「 選馬而進」。所以,周軍到達牧野的軍隊最多是「輿三百乘,甲三千」。《史記》講的可能是武王動員的總兵力。
  王以二月癸亥夜陣,未畢而雨。(《國語·周語下》)
  王果以甲武子至殷郊。殷已先陳矣。(《呂氏春秋》)
  《墨子》曰:武王以擇車百兩,虎賁之卒四百人,先庶國節窺找戎,與殷人戰乎牧之野。
   「鼓之不進,皆還其刃,顧以向紂也。」(賈誼《新書·保膊》)
  「鼓之而紂卒易向,遂乘殷人而進。誅紂。蓋殺者非周人,因殷人也。」(《荀子》)
  「兵不血刃而克殷誅紂。」(《尉繚子·武議》)
  「至殷,因戰,大克之。」(《呂氏春秋》)
  「武王伐紂,太公陰謀,食小兒以丹,令身純赤。長大,教言『殷亡』 。殷民見兒赤身,以為天神。及言『殷亡』 ,皆謂商滅。兵至牧野,晨舉脂燭,姦謀惑民,權掩不備。周之所諱也。」(漢 王充 《論衡·恢國》)
  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而死。... ...武王至商國,商國百姓咸待於郊。於是武王使群臣告語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也答拜。(《史記·周本紀》)
  「戰爭」經過很簡單:武王擂鼓進軍,殷兵倒戈以戰。武王憑借殷軍打敗帝辛佔領殷都,滅亡殷國,殺死帝辛。以上就是古人為我們勾勒出的「武王伐紂」 的粗線條。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