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隱居貴州?吳三桂愛妾陳圓圓魂歸何處?

隱居貴州?吳三桂愛妾陳圓圓魂歸何處?

在歷史關鍵時刻,陳圓圓卻扮演了一個改朝換代的「禍水」角色——因為她,吳三桂「衝冠一怒」引清兵入關,把偌大的大明江山送給了清人,這一給就是幾百年。

在古代中國,能夠改變歷史的女人不多,就算是武則天吧,最後也還是把江山交給了李氏家族。而在歷史關鍵時刻,陳圓圓卻扮演了一個改朝換代的『禍水』角色——因為她,吳三桂『衝冠一怒』引清兵入關,把偌大的大明江山送給了清人,這一給就是幾百年。一個歌伎,在歷史風雲巨變的時刻,給天下英雄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公子無緣

根據新浪讀書報導,陳圓圓,原名邢畹芬,是常州奔牛鎮上的一個小家碧玉,父母早亡,從小與祖母相依為命。祖母疼愛孫女,曾送她到鎮上的私塾讀書,私塾先生為她改名為沅。邢沅十四歲那年,祖母臥病不起,家中沒有了收入,為了給祖母治病,邢沅左借右貸,終至負債累累。這時,鎮上的一個常年在外經商的小販回來了,揚言要介紹邢沅到蘇州做事,邢沅半信半疑,果然到了蘇州邢沅才知道,那小販是將她賣到教坊中做歌伎,賣身的錢一半給了她安置祖母,一半讓那個小販收進了腰包。

在教坊,邢沅學習了歌舞琴畫。由於她天賦穎慧,很快就在教坊中嶄露頭角,當時人稱她『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鴇母為她改名陳圓圓,高張豔幟,招攬貴客,不久就成了紅極一時的名妓,傾倒了無數王孫公子。

冒襄(1611—1693),字闢疆,與方以智、陳貞慧、侯方域並稱『明末四公子』。他出生在江蘇如皋城一個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隨祖父在任所讀書,十四歲就刊刻詩集《香儷園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做初唐的王勃,期望他『點綴盛明一代詩文之景運』。

據冒闢疆詞友陳維崧《婦人集》記載,崇禎十四年(1641)春,冒氏途經蘇州,經同鄉許直推薦,慕名去閶門外的橫塘寓所尋訪梨園名伶陳圓圓,後來,冒襄描述這次初見面的情景說:其人淡而韻,盈盈冉冉,衣椒繭(繭,絲棉袍),時背顧,湘裙,真如孤鸞之在煙霧。是日演弋腔《紅梅》,以燕俗之劇,咿呀啁哳之調,乃出之陳姬身口,如雲出岫,如珠在盤,令人欲仙欲死。

兩人一見鐘情。當年秋天,冒氏偕母馬恭人赴蘇,與圓圓訂下『嫁娶之約』,訂於來年擇日迎娶。第二年二月,冒闢疆處理完家務奔赴蘇州,但遺憾的是,公子無緣:十天前,陳圓圓已被崇禎皇帝寵妃的父親田弘遇強行『買』走了,從此開始了她渺渺茫茫、起伏跌宕、卻牽動著整個國家政局的一生。

遊走在帝王將相間

秦淮八豔,萬眾側目,但真正具有傳奇色彩,身繫一代興亡,遊走于帝王將相之間的,只有陳圓圓。不過,國丈爺買下陳圓圓,不是為了自己享用,而是奇貨可居,亂世前夕的一種政治投資。

起初,他想把陳圓圓獻給崇禎皇帝,但國難當頭,大廈將傾,焦頭爛額的崇禎早已沒有精力和心情顧及美色了。沮喪之際,田弘遇只好先把陳圓圓領回自己府第,將其收為養女,好好供養,再尋找『交易』良機。此時,明廷內憂外患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李自成越過寧武關、居庸關,直逼京師;清軍也在東北一線蠢蠢欲動。危急關頭,朝廷下詔吳三桂以總兵身份統領大軍鎮守山海關。亂世之際,誰都想得到軍隊的庇護,所以吳三桂離京前,滿城的達官顯貴紛紛設宴為他餞行,想為自己找個靠山。

田弘遇自然也不落後,在府中擺下珍肴美酒款待吳總兵,同他府不同的是,有絕色的陳圓圓在席前奉歌獻舞。這舞這歌,把上座的吳三桂迷得欲醉欲仙,宴散前,吳三桂終於按捺不住,悄悄對田弘遇說:『倘以圓圓送我,戰亂之時,我會先保貴府,再保大明江山!』田弘遇會心地點了點頭。

第二天,吳三桂派人帶了千兩黃金做聘禮,到田府求婚。田弘遇也備辦了豐盛的嫁妝,當天就親自把陳圓圓送到了吳家。此時戰事已急,吳三桂王命在身,沒過幾天便趕往邊關。當時有女眷不能隨軍的規定,吳三桂只得割愛。陳圓圓有《轉運曲》,大略是描述的此時心境:堤柳堤柳,不繫東行馬首,空餘千縷秋霜,凝淚思君斷腸。腸斷腸斷,又聽催歸聲喚。

不久,闖王李自成率大軍攻入北京,建立了大順王朝。城中舊臣遺老全都遭到了搜捕,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全家也在其列,陳圓圓的美貌被闖王的心腹大將劉宗敏看中,於是奪為侍妾。一說,劉宗敏又把她獻給了闖王。總之,不管世間如何戰亂、血肉迸飛,也不管她願不願意、幸不幸福,陳圓圓依舊是穿行於王公府第,過著錦衣玉食、歌舞升平的生活。

據說,『大順帝』李自成曾逼迫吳襄寫信給吳三桂,勸他來京受降;據說,吳三桂也打算歸順李自成政權。但是,有關史料記載了他與父親吳襄派來勸降僕人的一段對話,改變了歷史發展的格局。

吳三桂問父親,僕人說:『已被逮捕。』吳三桂並不在乎地回答:『我到北京後,就會釋放的。』

吳三桂問其財產,僕人說:『已被沒收。』吳三桂仍是滿不在乎:『我到北京後,就會發還的。』

吳三桂問愛妾陳圓圓,僕人說:『已被宰相劉宗敏搶走。』聽到這句話,吳三桂頓時火冒三丈,怒吼道:『豈有此理!』隨即抽出佩劍,一劍把面前的茶几砍斷。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使得李自成大敗,李自成一怒之下,陣前斬了吳襄,並將他的首級懸掛在高竿上示眾。回師京城後,又殺了吳家老少共三十八口。眼看大勢已去,李自成只好帶上京城的金銀財寶撤回陝西老巢。臨走時本想帶著陳圓圓,據說,陳圓圓卻告誡闖王:『妾身若隨大王西行,只怕吳將軍為了妾身而窮追不捨;不如將妾身留在京師,還可作緩兵之計!』李自成覺得有理,危急關頭,索性丟下陳圓圓跑了。

吳三桂並不知道陳圓圓留在京城,揮師緊追,一心要奪回心愛的女人。追到山西絳州,才得到京師來報,陳圓圓就在京城。吳三桂喜不自勝,立刻停兵,派人接陳圓圓來絳州相會,任李自成殘部渡過黃河,回了陝西。據《觚剩》記載:陳圓圓到絳州時,吳三桂在軍營前搭起了五彩樓牌,列旌旗簫鼓三十里地,吳三桂穿著整齊的戎裝親自騎馬出迎,其儀式之隆重絕不亞於迎接聖駕降臨。

吳偉業的《圓圓曲》寫道:『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取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鬢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寫的就是這段失而復得的情景。清朝取得江山後,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效忠清朝三十年後,吳三桂於1673年起兵反清,被康熙帝鎮壓下去,他的妻妾子女都被凌遲處死。

陳圓圓最後的結局,一般有三種說法。一是,她跟隨吳三桂出鎮雲南,在吳三桂起兵反清兵敗時死於戰亂。康熙時陸次雲的《圓圓傳》所述:吳三桂在雲南被封為平西王後,建蘇台,營郿塢,華貴無比,陳圓圓常歌『大風之章』,向他獻媚,吹捧他『神武不可一世』,因而受到吳三桂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房之寵。

據明末遺民李介立《天香閣筆記》及《武進縣誌》記載:吳三桂曾向江南各省發文,責令地方官員代為尋找陳圓圓的父母和大哥。找到後,『以禮款』,可見吳三桂對圓圓的情。後來吳三桂的叛亂,本是出於陳圓圓的『同夢之謀』。陳圓圓的結局,也和吳三桂一起『同歸殲滅』。但對被『殲滅』的細節未具體言明,大概是死於戰亂或者作為罪囚被處死了。

二是,吳三桂兵敗後,城破,陳圓圓自盡。陳圓圓隨吳三桂至滇時,已是三十五歲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美人容顏凋謝,加上吳的大老婆『悍妒絕倫』,所以圓圓『屏謝鉛華,獨居別院』,潛心修佛,遠離紅塵是非恩怨。滿溪綠漲春將去,馬踏星沙,雨打梨花,又有香風透碧紗。聲聲羌笛吹楊柳,月映官街,懶賦梅花,簾里人兒學喚茶。此時陳圓圓所賦之《醜奴兒令》,看似閒雅,實在是有點淒涼索落的味道。

後來吳三桂舉兵反清,從而招來滅門之禍。城破之日,也便是陳圓圓的生命終了之時。劉健《庭聞錄》說:『辛酉城破,圓圓先死。』劉健是吳三桂在滇為王時雲南同知劉岊之子。劉岊在吳三桂叛亂時拒絕跟從,被吳三桂杖戍滇西,平叛後,官復原職。劉健根據其父口述寫下的《庭聞錄》,應該是很可信的。不過怎樣死的,則有多種不確定的說法,或說自縊而死,或說絕食而死,或說投蓮花池而死。

三是,在吳三桂起兵反清之前,陳圓圓便與吳三桂不和,遁入空門,削髮為尼,最後不知所終。鈕琇的《圓圓傳》寫於陸次雲之後,關於陳圓圓在雲南的生活寫得比陸傳要詳細些。吳三桂進爵為王之後,在昆明占據五華山永歷故宮,他欲將陳圓圓立為正妃,陳圓圓婉言推辭了,吳三桂就另娶一女。而此女悍妒絕倫,群姬之豔而進幸者則殺之,只有陳圓圓能順適其意,不與爭鋒而且親若娣姒。吳三桂圖謀叛亂,陳圓圓有所覺察,但自感力不能禁,就以年老為由向吳三桂請求遁入空門,得到許可後便離宮入山,幽居淨室,與藥爐經卷為伴,晨夕焚修,為善是樂。此傳寫到吳三桂失敗後其家被籍沒時,並未提及圓圓的名字。

關於她的結局,鈕琇寫道:『其玄機之禪化耶?其紅線之仙隱耶?其盼盼之終於燕子樓耶?已不可知。』其實,『已不可知』,這就是關於陳圓圓結局最準確的回答。另有清雲南省巡鹽道尹黎木庵《三聖庵訪陳圓圓遺像記》記載,陳圓圓歸隱的確切位址是錫瓦倉莊之三聖庵,她出家為尼,法名寂靜,號玉庵。年八十卒,葬於歸化寺側的曇花庵旁。同行友人史澹初有臨摹陳圓圓畫像傳世。

隱居貴州說

1983年,大陸國家文物局編寫《中國歷代名人名勝錄》,根據上級通知上的點名提示,時任貴州岑鞏縣宣傳部副部長的黃透松參與了調查,得出了陳圓圓葬於古思州治地岑鞏縣水尾鎮的馬家寨。如今,那裡的獅子山上有一座古墓,立有一塊隱諱的石碑,當地人說那便是陳圓圓的安息之地。

據他們的研究:吳三桂死後,清軍南下,要滅其九族。陳圓圓為了給吳家保存後代,就帶著兒子吳啟華、孫子吳仕傑,在軍師馬寶的護送下,逃到了馬家寨。如今全寨一百七十餘戶一千餘人,全姓吳,都自稱是吳三桂的後裔。

在吳家祖輩的墓碑上,有一副奇怪的對聯:『阭姓於斯上承一代統緒,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其中『阭』字不見于字書,不知到底何讀,何義?後經吳永松老人介紹,『阭』是吳家人自造的簡化字,即『隱』。再讀,『隱姓於斯,上承一代統緒;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就文意顯豁了。如果不是真有隱情,幾百年前的已死老人,又何必在墓碑上留下如此玄虛?

經吳家後人指認,『陳老太婆』陳圓圓的墳墓位於獅子山麓,墓前有一塊很不顯眼的小石碑,碑腳已被泥土掩埋,碑上陰鏤『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孝男:吳啟華。媳:塗氏。孝孫男:仕龍、仕傑。楊氏。曾孫:大經、大純……<皇清雍正六年(1728)歲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整塊碑文都是繁體字,只有一個簡化的『聶』字。

據吳永松老人解釋:『故先妣』沒用『清』字,表明她是明末的一位王妃。『妣』是已故的母親。『吳門』暗指老太婆是蘇州人,蘇州古稱吳門,對外也可解釋為夫家姓吳。『聶』字當年沒有簡化,是吳家為隱蔽真情自造的字。陳圓圓本姓邢,後跟養母姓陳。邢有右耳,陳有左耳,『雙耳』代表邢和陳,一字雙意。『雙』的繁體『雙』上邊有兩個『佳』字,佳佳為好,花好月圓,暗喻『圓圓』。『位席』顯示她地位崇高,以女性而位居宗祠。十一個字連起來正好就是『明蘇州陳圓圓王妃之墓』。

對此,有關專家的解釋是:第一,吳氏秘傳對雍正六年石碑文的解釋有一定的道理。第二,馬家寨的後裔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自稱是吳三桂的後代。吳三桂歷來被認定是賣國賊,備受社會鄙視,公開承認是吳三桂的子孫,必然是出於一種親情;不然,又何必背此黑鍋?而且今岩下楊氏原來是追查吳三桂後裔的,只是未能查明上報朝廷;至今,吳、楊兩姓還有仇恨,互不往來。

第三,據長房十一世秘傳人吳永鵬講,陳圓圓等人從衡陽出發,沿沅水、龍鰲河而來到達木洞(馬家寨背後山中),在山麓鰲山寺隱居了一段時間,康熙二十四年(1685)才搬到馬家寨一帶的蘆葦地。為感謝和紀念軍師馬寶的大恩大德才取名馬家寨,讓子孫後代永不忘記。其實全寨姓吳,沒有一個姓馬。馬寶墓的對聯是:『重壘土塋,人祖即己祖;復修石台,若翁如吾翁。』也說明吳氏後代對馬寶的感恩之情。

第四,據吳氏相傳,陳圓圓晚年住天安寺(又名平西庵),留有御字簿、皇傘、大刀、金銀等物。所謂『御字簿』,即家史,與當地民間稱為『家譜』、『族譜』、『堂記』等,大不相同。秘傳『皇傘』,交給吳家世代保管,後其因家貧拿來當被子蓋而毀,見者不少。又金杯銀筷被吳家拿到野牛山親朋家收藏而失,被偷賣了。兩把大刀,一把九十六公斤,一把八十公斤,刀把有繡球,1958年當廢鐵賣了,知此事的人也不少。而且馬家寨吳氏男人個子高大,同吳三桂身體魁梧類似。有人說是基因所致。

難道陳圓圓真能親歷明末清初的改朝換代,吳三桂的反清稱帝而大難不死嗎?這可真是一個奇蹟啊!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