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社會] 「新青安」讓更多人買不起房 加深 「居住不正義」

「新青安」讓更多人買不起房 加深 「居住不正義」


新青安在5月最新統計再創去年8月以來新高紀錄。

賴清德去年8月競選時高唱「挺青年安居」,政府隨即推出條件奇佳的「新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但因缺乏妥善配套,「德」政迅速淪為炒房幫凶。政策推出後引爆青年購屋潮,平均每月約有6000戶使用「新青安」貸款購屋,至4月底已累計達5.2萬戶。這波新青安熱潮,造成全國各類房市指標節節攀高,不僅讓更多民眾買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加深了「居住不正義」。

由於新青安的鼓動,台灣房市被推得牛氣沖天。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的統計,全國平均購屋房價和平均房貸今年第一季都創下歷史新高。而高房價又助漲高房租,近兩年房租漲勢擴大,五月房租年增率更創下廿八年新高。換言之,許多買不起房的民眾,如今連租屋能力都下降,只能被迫搬到更遠或空間更小的租處,「安居樂業」變成奢想。

政府近年聯手祭出多道打房政策,包括中央銀行對房市連續採取六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內政部去年7月「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上路,目的在防止炒作。今年7月起,財政部也將正式實施「囤房稅2.0版本」,對擁有多屋者加課房屋稅。如此多管齊下,房市交易好不容易漸趨平淡。誰料,「新青安」政策一出,又將一切打回原形。

新青安最大的問題在,推出低利率、高額度、還本寬限期達五年、還款期限達40年的優惠條件,迅即顛覆所有市場理性。政策推出後,立刻引爆房市「租不如買」、「無痛買屋」、「現在不買、未來更買不起」的炒作心理,房市籌碼立即由買方轉到賣方。政府先前所有打房力道瞬間歸零,還順勢幫建商消化掉手上餘屋,讓建商和企圖規避囤房稅的富人同時解套。更糟的是,新青安的貸款上限提高至1000萬元(台幣,下同,約31萬美元)這1000萬竟變成購屋的「地板價」。聯合徵信中心的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平均房貸金額為977萬元(約30.2萬美元),平均購屋總價鑑估值為1355萬元(約42萬美元)。這些,都要「歸功」新青安的點火助漲。

由於繳息寬限期長達五年,對年輕人而言,購屋前五年每月只需繳一萬多元貸款,看來確比租屋便宜,因此趨之若鶩。不少人更打著「五年後賣屋」的如意算盤,認為屆時可再賺一筆房價。問題是,五年後開始攤還本息,每月繳款金額將暴增至4萬元,且是長達40年的持續負擔;現在買得起的人,未來真能付得起?而如果五年後大家同時拋售,市場勢必出現「多殺多」,想賣的人真能撈一筆?

更受詬病的是,如此優惠的房貸,還動用了人民納稅款來補貼利息,主其事的財政部卻未做好配套,因而孳生許多套利弊端。例如,父母利用同住的子女名義申辦新青安,卻把房子出租;也有人利用人頭戶申貸新青安,因為「不用白不用」。在輿論沸騰後,政府才開始補破網,要求申貸人簽切結書並展開抽查,顯然已經太遲。今年前四月,新青安房貸已占全部新房貸的四成,目前房市買氣主要來自40歲以下的青年族群,大多數人都背負了40年的沉重房貸。想到這裡,賴清德不會為自己的「德政」感到些許不安嗎?

新青安是在幫年輕世代「完成夢想」,或者在為他們「套上腳鐐」,再隔幾年即可分曉。可以確定的是,政府其實是假藉「照顧青年」之名,在為房地產業者解套,更對其他中老年弱勢租屋族群落井下石。從一窩蜂的新青安貸款看,政府鼓動的這波購屋潮,製造了照顧年輕世代的假象,卻讓他們戴上40年的房貸枷鎖,台灣離居住正義也更遠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