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尿布灘與牛頭拐

尿布灘與牛頭拐

  從朱元璋在抹山二郎廟降生﹐到父母帶著他離開明光﹐這裡留下了許多神奇的故事。人們茶餘飯後﹐街頭巷尾相傳著。夏天的樹下﹐孩子們聽老人說古道今﹔冬天的油燈下﹐閨女們圍著老太太聽古今傳奇。朱元璋的故事越奇越傳﹐越傳越奇。
  這裡敘述的是「尿布灘」與「牛頭拐」的傳說。
  抹山腳下有一條清澈透底、終年潺潺流淌的山溪﹐人稱是「香筆澗」。澗邊有一塊不大的灘頭﹐比周圍高出不少﹐灘上生長許多酸棗樹。相傳﹐朱元璋出世後﹐其母陳氏每日到這裡洗涮尿布﹐洗後順手晾在酸棗樹上曬乾。這酸棗樹的枝上長滿了許多尖尖棗刺﹐收尿布時常常不是劃破了尿布﹐就是刺破了手﹐為此陳氏很生氣。這日傍晚﹐陳氏在收尿布時一不小心手指又被刺出了血﹐她一邊將出血的手指放在嘴裡吮吸著﹐一邊歎著氣說﹕「棗刺呀﹐棗刺﹐你怎麼也欺負人呢﹖整天不是撕破了我的尿布﹐就是扎破我的手﹐你要是尖刺朝下長就好了。說來也真神奇﹐經她這麼一說﹐第二天陳氏再來曬尿布時﹐這裡的酸棗樹全部彎下來一齊朝下長了﹐從此陳氏再也不愁棗刺撕破尿布刺破手了。
  朱元璋當了皇帝後﹐人們傳說草木有靈性﹐為順應真龍天子﹐這兒的棗刺尖便向下長。不管是傳說也好、神話也好﹐這兒的棗刺往下長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尿布灘」的名字也就從那傳開了。後期一些地方官吏為討好皇家﹐認為「尿布灘」名字不雅﹐幾經改名。明萬曆三十年﹐盱眙知縣在抹山腳下立了一面「躍龍崗」的石碑﹐明萬曆四十一年又有人立「聖祖靈跡」碑一面﹐還有叫「孕龍基」、「龍泉寺」的﹐但由於那酸棗刺的特有長像﹐「尿布灘」這個名字在民間叫得更響﹐傳得更廣。
  再講「牛頭拐」的傳說。相傳﹐朱元璋11歲時﹐因家貧寄居在離家30多里外的舅舅家放牛。這裡有一座不太大的山﹐山雖不高﹐但牧場廣闊﹐周邊村莊的牧童常在此相聚玩耍。朱元璋因個大、力大﹐聰明勇敢﹐逐漸成了孩子頭。
  一天﹐孩子們又聚在了一塊﹐大家琢磨著玩個什麼遊戲。朱元璋提議操戈練兵﹐大伙都很贊成。於是﹐牧童們用放牛棍和樹枝當刀槍﹐在山上操練起來。一連玩了幾天﹐朱元璋覺得亂糟糟的﹐便又提議立皇封臣﹐那樣操練起來更好玩也不會顯得亂糟糟的。孩子們又一致贊同。他們選了一塊平地﹐搬來石頭壘起一個高台﹐孩子們輪流坐上檯子稱皇做帝﹐奇怪的是別的孩子坐上檯子朱元璋跪地叩拜﹐石台上的孩子不是從石上跌下來﹐就是檯子塌了﹐可輪到朱元璋坐上石台其他孩子們跪拜叩頭﹐他卻安然不動﹐孩子們高呼「吾皇萬歲」﹐朱元璋得意地粗著嗓子答「眾卿家請起」。就這樣﹐朱元璋成了這批孩子的「皇上」﹐有模有樣地給他們一一封臣。
  一連幾天﹐牧童們早早地把牛趕上山﹐然後集中到石台前三叩九拜後開始了練兵。一日﹐一個被封為「兵馬大將軍」的孩子在操練後向朱元璋叩頭稟報操練情況﹐朱元璋聽後非常高興﹐一揚手﹕「大家辛苦了﹐今天要犒勞三軍。」兵馬大將軍笑著說﹕「皇上﹐您拿什麼犒勞三軍呀﹖」君口無戲言呀!正兒子愁呢﹐忽然﹐身邊有條小花牛「哞哞」叫了兩聲。朱元璋一拍大腿說﹕「有了!」他亮起嗓門喊道﹕「兵馬大將軍﹐把那頭小牛牽過來﹐我要殺牛﹐煮牛肉犒勞三軍。」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瞅瞅你﹐無人敢去牽牛。朱元璋看無人敢動﹐「噌」地站起身從石台上跳下﹐順手摘了一片茅草葉走到小花牛前。朱元璋的手一抬一落﹐小花牛倒下了﹐孩子們一個個看得目瞪口呆。朱元璋指揮孩子們支灶、偷鍋、拾柴、剝牛。
  乾柴烈火﹐沒一會兒﹐一鍋香噴噴的牛肉煮熟了。朱元璋一面吃﹐一面問﹕「諸位愛卿﹐牛肉好吃嗎﹖」窮人家的孩子飯都吃不飽哪能吃到肉﹖便一面吃著﹐一面回答﹕「好吃、好香﹐吾皇萬歲、萬萬歲!」。
  三下五除二牛肉吃光了﹐這時膽小的孩子擔心起來。朱元璋抹抹嘴說﹕「大家別擔心﹐你們回去後就說牛鑽進石縫裡去了﹐別的什麼也別說。」然後﹐指揮孩子們埋了牛骨頭和牛皮﹐把牛尾巴塞進了一條石縫。
  傍晚回家後﹐朱元璋不等舅舅問就主動說小花牛鑽石縫裡去了﹐舅舅哪會相信﹐連忙帶上幾個人點著火把上山找牛。朱元璋指著塞牛尾巴處說﹕「不相信﹐你看﹐牛尾巴還在外邊呢。」朱元璋的舅舅仔細看﹐果真是自家的小花牛牛尾巴。他忙伸手去拽﹐太怪了﹐還發出「哞哞」的叫聲﹐你拽得緊﹐它叫得凶﹐不一會連尾巴也鑽進了石縫。朱元璋的舅舅沒辦法﹐只好悻悻而去。
  以後﹐人們在傳說這段故事時都把朱元璋和小夥伴們當年放牛的地方叫「牛頭拐」。說來也真怪﹐那牛頭拐上長的茅草葉每到夏秋背面都有一片片紅色﹐人們說那是當年朱元璋殺牛時染上的牛血。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