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清代一件上訪案

清代一件上訪案

  乾隆四十三年﹐井陘知縣貪官周尚親魚肉鄉民、勒索無度﹐金良莊的紳士不堪負擔﹐說理無門。大家懇請梁綠野出面想辦法。梁綠野一口答應說﹕「為民請命﹐雖死不辭!」第二年二月﹐梁綠野聯合李望春、梁進文、李馥等人﹐到正定府控告縣官周尚親﹐知府方立經袒護知縣﹐反誣梁綠野「挾嫌滋事﹐斂錢抗官」﹐上報直隸總督周元理。
  周元理沒有認真查實﹐按知府報告上奏朝廷。梁綠野聞訊﹐又立即奔赴京城告禦狀。開始﹐乾隆皇帝偏信奏報﹐下詔拘捕梁綠野等人。梁綠野備受酷刑﹐不為所動﹐仍然冒死控告。乾隆乃派侍郎喀寧阿、錢汝誠﹐尚書福隆安三人細加核查﹐他們查得實據﹐縣官確實是橫徵暴斂後﹐據實上奏。
  於是乾隆降諭裁定﹕一﹐井陘知縣周尚親處絞刑。二﹐知府方立經袒護劣員﹐曲為開脫﹐革職。三﹐梁綠野等一干人﹐因為「哄誘村人﹐斂財聚眾﹐抗官毆差」﹐全部斬首示眾。四﹐周元理查德事不實﹐謊報案情﹐革去總督之職﹐予三品銜﹐他原是一品大員)到正定修築隆興寺以贖罪(周元理誠惶誠恐﹐兢兢業業地付出心力贖罪﹐寺成後授左副都禦史﹐仍署直隸總督。
  這四項「聖諭」﹐現在看起來﹐其一、二、四是比較合理的﹐老百姓(鄉紳們)或許會說﹕「聖上英明」的。可是這第三項﹐把幫助朝廷瞭解實情的「鄉民代表」一律誅殺﹐則顯然是很專橫無理﹐不會得到民心擁護的。
  再說﹐上訪的百姓獲罪﹐皇帝或許是想「以儆傚尤」﹐下次老百姓就不敢這樣做﹐天下就太平了。其實﹐如果老百姓真的不敢來上訪﹐貪官們相安無事無憂無慮﹐表面上或許可以說天下太平。實際上官民矛盾越演越烈﹐皇朝的根基就會動搖﹐表面上的太平終於會維持不下去﹐這個時候皇帝就該倒黴了。乾隆皇帝在清帝中間﹐其實算是比較傑出的了﹐但是他在採取了一、二、四三項比較得民心的措施的同時﹐還是把所有上訪者誅殺示眾﹐暴露了專制皇帝的殘暴和短視。真是皇帝就是皇帝﹐不能希望他變成菩薩!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