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孫權縱容兩兒子內鬥導致東吳國力大減

孫權縱容兩兒子內鬥導致東吳國力大減

  歷史上的南魯黨爭﹐又叫「二宮並闕」﹐指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在朝廷享受同樣的禮遇。按制度﹐太子作為儲君﹐儀仗、供養等各方面待遇理應高於藩王。但孫權是情種啊﹐後宮妃嬪不少﹐他獨寵王夫人。孫和、孫霸﹐均為王夫人所出﹐愛屋及烏﹐對兩兒子的感情也就難分彼此。僭越﹐本身就是一種腐敗。好比處長坐著廳長的車﹐科長拿了處長的薪水一樣。當然﹐這還不是主要的﹐問題在於﹐腐敗總是與政治相交織﹐總是會嚴重惡化政治生態﹐譬如出現官官勾結、利益輸送、拉幫結伙、人身依附等現象﹐畢竟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熱衷於和有特殊背景之人打交道。
  由於孫權的縱容﹐孫霸如吸鐵石般的聚集了一幫「鐵桿兒」﹐與楊竺、全寄、吳安等腐敗分子迅速結成了小圈子﹐從而助長了孫霸的野心覬覦太子之位。於是他們大搞陰謀詭計﹐圍獵太子。孫權那些日子倒還不算糊塗﹐聽聞二子不穆﹐遂以精學為由﹐下令兄弟二人從此不准見面。可是不見面就能相安了嗎?太子為求自保﹐固然小心謹慎﹐以淡化兄弟矛盾﹐人如其名﹐他確實做到了以和為貴。但是魯王及其黨羽會放過太子嗎?太子的擁泵們會坐視不管嗎?雙方的鬥爭仍然一度白熱化﹐或單挑、或群挑、或團戰﹐煞是熱鬧。
  先是駐軍湘鄂西的陸遜上疏勸諫﹕「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他還要求回京﹐當面論適庶之分﹐以匡得失。這個表態﹐讓孫權很為難。陸遜﹐婁縣華亭(今上海松江區)人﹐曾因功封爵華亭侯﹐後又晉陞婁侯﹐當時以丞相總司三事﹐以訓群寮﹐以上大將軍、右都護﹐節制全國兵馬﹐在朝廷和軍中享有崇高威望。他一發話﹐其他支持太子的大臣﹐如太子太傅吾粲等紛紛上疏﹐要求皇帝明確太子與魯王的嫡庶之分。顯然﹐陸遜的諫言是正確的。所謂在其位﹐謀其政﹐讓太子、魯王回歸本位﹐各安本分﹐從根源上杜絕腐敗分子抱團﹐是治理兩派紛爭的上上之策。
  然而孫權不准﹐使得魯王的氣焰更為囂張﹐不硬氣怕也不可能﹐他畢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太子的屁股是摸不得了﹐再摸﹐就是給父皇上眼藥﹐但太子的臂膀還是可以砍的。於是﹐針對陸遜、吾粲等人的詆毀行動開始了﹐造謠污蔑﹐無所不用其極﹐尤其楊竺炮製的「扒皮貼」最為犀利﹐剝繭抽絲﹐歷數陸遜二十條罪狀﹐其中有婁人結黨﹐務以攻陛下親子為事﹐分明是誅心且要命的節奏!說陸遜結黨營私﹐那不客觀﹐但受其影響並追隨他的門閥子弟、文武士族﹐確乎不在少數﹐坐實其「結黨」很容易。
  孫權不便把陸遜怎麼著﹐那是國家柱石呀!所以僅派了內侍去訓斥幾句拉倒。對其他人則毫不手軟﹐迅速的將吾粲下獄(七年後處死)﹐又將陸遜的外甥顧譚、顧承、姚信等太子近臣全部流徙蠻荒之地。陸遜聞之﹐憂憤難當﹐於次年即公元245年去世﹐太子孫和的境遇隨之岌岌可危。
  話說孫和也夠倒霉的﹐夾著尾巴做了多年太子﹐不經意間遭遇「兩股勢力」的絞殺﹐「魯王黨」在明處死磕﹐同父異母的大姐全公主﹐又在暗地裡使絆子。全公主﹐閨名孫魯班﹐歷史上少有的悍婦之一。她倒不是對孫和有啥成見﹐而是喝王夫人的醋﹐覺得父皇過於寵愛王夫人﹐淡薄了本該屬於她的父愛。可是這兩種愛能相提並論嗎?莫名其妙!由喝醋發展到憎恨﹐對女人而言﹐幾乎沒有過程。王夫人哪怕是極正常的言行舉止﹐在孫魯班看來都是極不正常對自己極不尊重的。就為了這點兒莫名的「仇恨」﹐她給太子母子扣上了兼具深度廣度的帽子。
  247年﹐孫權生病﹐太子祭祀太廟為老爸祈福﹐順便到某個妃子的叔父家坐了坐﹐被孫魯班的哨探發現﹐她立馬告發太子不誠心﹐可能還藉機策劃了什麼﹐此所謂不忠不孝﹔同時﹐她又告訴孫權說﹕「王夫人見您生病﹐不但不傷心﹐還面露笑容﹐此所謂不守婦道、薄情寡義。」孫權鬱悶了﹐好像王夫人母子都是白眼狼似的。當然這也是活該!知子(女)莫如父﹐知妻莫如夫﹐一句誣告﹐他就信﹐老糊塗了不是。
  249年﹐他終於發出暴烈的吼聲﹐下決心廢太子﹐順便測試一下﹐看看到底還有誰沒有和自己穿一條褲子。之前所有的口水戰、流徙等等﹐與這一年發生的事件相比﹐基本上都屬於小打小鬧小兒科。古時候廢儲君﹐要按部就班落實﹐比如先軟禁﹐然後朝議﹐再然後才行文昭告天下。當孫和剛被軟禁﹐朝臣們即已嗅到了味兒。且不說文臣的反對折子如流水般湧向孫權案頭﹐單說軍隊將士們﹐因為深受陸遜的影響﹐也齊刷刷站了出來!驃騎將軍朱據、尚書僕射屈晃等率領眾多將吏以行為藝術表示抗議﹐頭上抹泥﹐將自己捆綁﹐天天到宮門外鬧騰﹔隨後﹐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等人也上奏﹐引述晉獻公殺申生、立奚齊﹐導致晉國大亂的史實據理力爭… …家屬干政﹐不啻現在是腐敗根源之一﹐古代亦然。
  比如漢武帝搞「明堂辟雍」﹐以皇家禮制建築﹐象徵王道教化﹐其禮制核心就在於防範「婦人豫政事」。這其中雖有男尊女卑的糟粕﹐但是對於朝廷律政亦不乏積極意義。然而孫權似乎秀逗了﹐不去反思女兒的做法是否正當﹐而是將目光聚焦於臣子的「外王事功」﹐即文武群臣唯已故統帥馬首是瞻﹐跟皇帝的意見倒相左﹐眼裡沒自己這個皇帝呀﹐他的自尊心傷不起了﹐一怒之下﹐將陳正、陳象滿門抄斬﹐朱據、屈晃等人各杖打一百。為平息眾怒﹐他還用了轉移矛盾的損招﹐賜死孫霸﹐以構害孫和之罪誅殺全寄、吳安等「魯王黨徒」﹐連已死的楊竺也不放過﹐屍體扔進長江裡餵魚。屠刀一舉﹐群臣再不敢說話。次年﹐孫和被廢﹐七歲的孫亮做了太子。對於孫和﹐時人後人不約而同的表示了惋惜。
  如陳壽說﹕「孫和有好善之姿﹐規自砥礪﹐或短命早終﹐或不得其死﹐哀哉!」裴松之說﹕「孫權橫廢無罪之子﹐為兆亂。」韋曜也說﹕「孫和少岐嶷有智意﹐… …好文學﹐善騎射﹐承師涉學﹐精識聰敏﹐尊敬師傅﹐愛好人物。… …及訪諮朝臣﹐考績行能﹐以知優劣﹐各有條貫。」在這些人看來﹐廢長立幼倒在其次﹐主要是孫和德行尚可﹐若順利即位﹐東吳自不會出現「童孺而無賢輔」的窘狀。孫權晚年也正窩心於此﹐曾打算復立孫和為太子﹐但其臂膀盡失﹐回來焉能再有作為?腸子都悔青了!他老淚縱橫地對陸抗說﹕「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言下之意﹐如果陸遜活著﹐我還愁什麼!瞧他為孫亮選的兩個輔政大臣﹐就知道有多無奈﹕諸葛恪﹐陸遜稱他「氣陵其上﹐意蔑乎下」﹐本非安邦定國之才﹔滕胤﹐循規蹈矩有餘﹐回籌轉策不足。此二人不是輔政的料﹐很快引發內訌被殺。東吳從此國力日衰﹐二十年後為晉所滅。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