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漢傳佛教飲譽華夏譯經師

漢傳佛教飲譽華夏譯經師

  玄奘(602~664)﹐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至天竺學習佛教。太宗貞觀三年(629﹐一作貞觀元年)﹐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645)回到長安﹐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明·吳承恩《西遊記》等﹐均由其事跡衍生。魯迅曾高度讚揚其「捨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國的脊樑」。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緱氏縣﹐家族本是儒學世家。為東漢名臣陳寔(104~187)的後代﹐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修養。他有三個哥哥﹐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淨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聞名於世﹐號長捷法師。
  玄奘於隋朝仁壽二年出生﹐少時因家境困難﹐跟長捷法師住淨土寺﹐學習佛經五年。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後者。他十一歲(613)就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十三歲時(615)洛陽度僧﹐被破格入選。玄奘出家以後看見諸位沙彌聚集放逸﹐大談戲論﹐於是告訴諸位沙彌說﹕「經中不是這樣說嗎!『出家之人是為了求證無為法。』豈能再像無知小兒一般一直嬉戲﹐徒然浪費一生光陰。」其間聽景法師講《涅槃》﹐執卷閱讀愛不釋手﹐直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隨從嚴法師學《攝論》﹐更加喜愛乃至將《攝大乘論》一次讀完﹐再覽就沒有遺漏﹐大眾皆感驚異﹐乃至令玄奘升座複述﹐玄奘法音或高或低分析詳盡﹐盡得嚴法師宗旨﹐因此博得大眾的欽敬﹐少年時期的玄奘已經顯露出積極的修學態度﹐和美好的名聲了。
  618年隋朝滅亡。玄奘提議長捷法師一同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參學﹐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建議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據傳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玄奘私下與商人結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聽。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再次北上尋覓先德參學﹐到相州訪休法師質問疑惑滯礙之法﹐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627)﹐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先後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鉆研《俱捨》、《攝論》、《涅槃》﹐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其才能倍受稱讚﹐聲譽滿京師。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
  玄奘感到多年來在各地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宗(後併入法相宗)、地論宗兩家有關法相之說多有乖違﹐因此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融匯貫通一切﹐於是決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護照)﹐所以始終未能如願以償。
  629年﹐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冒險前往天竺。經過高昌國時﹐得高昌王曲文泰禮重供養﹐復欲強留奘師以為國之法導﹐奘師水漿不涉於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覺法師氣息漸惙﹐深生愧懼﹐乃稽首禮謝﹐遂與奘師結為義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國時更住高昌三載受其供養﹐講經說法。離開高昌後﹐奘師繼續沿著西域諸國越過帕米爾高原﹐在異常險惡困苦的條件下﹐以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終於到達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過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住持﹐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瑜伽師地論》與其餘經論﹐戒賢是護法的徒弟﹐世親的再傳弟子。在貞觀十三年﹐他曾在那爛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此後﹐玄奘還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學成以後﹐他立真唯識量論旨﹐在曲女城無遮辯論法會上﹐等待十八天﹐結果無人敢於出來辯難﹐他因此不戰而勝﹐名聲鵲起﹐威震全天竺﹐被當時大乘行者譽為摩訶耶那提婆(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譽為木叉提婆﹐亦即「解脫天」)。
  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玄奘初見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但沒有得到批準﹐被指定住長安弘福寺。永徽三年(652)﹐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部分。這些佛經後來從中國傳往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顯慶二年(657)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經、論﹐無者先翻﹐有者在後。顯慶二年(657)九月﹐玄奘藉著陪駕住在洛陽的機會﹐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請求﹐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次日﹐高宗回信拒絕。
  玄奘依翻譯佛典與對經文的闡釋而開創了中國法相唯識宗﹐其學說卻深深地影響了其他諸多宗派。奘師一生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目前學界流行說法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為中土一切譯師之最。
  龍朔三年(663)十月玄奘譯完最後一部佛典《大般若經》之後感慨說﹕「向在京師﹐諸緣牽亂﹐豈有了日?」玄奘於麟德元年二月六日甲申子時(664.3.8)圓寂﹐最初葬於白鹿原雲經寺﹔669年﹐改葬於少陵原(又稱鳳棲原)﹐建有舍利塔﹐並在此興建興教寺。
  玄奘取經是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他並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經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別大﹐影響特別大﹐具有的文化意義特別深遠。玄奘取經﹐一是為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再一個是當時東土的經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經文。所以﹐玄奘取經也是對公元3世紀以來不斷往西天求法這個傳統的繼承。玄奘是第一個系統的把天竺的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並介紹到中國的人。玄奘千里西行求法取經﹐正是中華民族千年來「捨生取義」精神的最生動和真實的寫照。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紀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唐太宗親自撰寫了一篇長七百八十一字的《大唐三藏聖教序》﹐文中稱讚玄奘「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足見評價之高。唐高宗得到玄奘病危的消息﹐即時派多名禦醫救治。玄奘逝世後﹐高宗哀慟傷感﹐為之罷朝﹐反覆叨念「朕失國寶矣」。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