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呂布死後誰佔有了絕世美女貂蟬?

呂布死後誰佔有了絕世美女貂蟬?

  貂禪﹐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原本姓任﹐小字紅昌﹐一說出生在并州郡九原縣(今山西忻州境內)﹐一說出生在陝北米脂(而她的情郎、一代英雄與帥哥呂布﹐則據說出生在附近的綏德﹔所以﹐「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一語﹐便由陝北流傳到了全國)。漢靈帝時﹐年方15歲、長相美貌的她被選入宮中﹐執掌朝臣戴的貂禪冠(漢代侍從官員帽飾)﹐從此更名貂禪。
  貂蟬是《三國演義》中最為重要的一位女性形象﹐其善歌舞﹐色伎俱佳﹐雖無更多的過人之處﹐但卻憑藉自己的美貌在諸侯爭霸的戰亂年代﹐輾轉於各諸侯之間。《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分別用兩首詩歌來讚嘆貂蟬的歌舞雙絕﹐有詞贊之曰﹕「原是昭陽宮裡人﹐驚鴻宛轉掌中身﹐只疑飛過洞庭春。按徹梁州蓮步穩﹐好花風裊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又詩曰﹕「紅牙摧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面對貂蟬的美貌﹐董卓更是稱賞不已。當然﹐貂蟬的美貌已無須多言﹐名列四大美女的她素有「閉月」之稱﹐意為月亮的光芒也不及她的美麗﹐而從貂蟬的事跡來看﹐她更是深明大義、機智過人﹐實在是演義中最為光輝的人物形象之一。
  作為三國歷史中最為聞名的女子﹐貂蟬的事跡卻在史書中少之又少。魯迅所著的《小說舊聞鈔》中說﹕「有一本失傳的《漢書通志》記載﹕『曹操未得志時﹐先誘董卓﹐進貂蟬以惑其君。』」如此說來﹐竟是曹操把貂蟬獻給董卓的﹐但是根據曹操的為人以及其後他對董卓的行為來看﹐這個說法是不可信的。
  不過﹐現在較為流行的一種觀點認為﹐歷史上其實並無貂蟬其人﹐貂蟬的形象完全是後人虛構出來的﹐而且這種說法也得到了三國史和《三國演義》研究界多數學者的共識。因為在《三國誌》、《後漢書》這樣的史書當中並沒有提到貂蟬的字眼﹐只有區區一句話還有些許貂蟬的影子﹐即「呂布與董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在《三國誌·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的全篇中連名姓都沒有﹐只是稱其為「董卓侍婢」。也沒有交代容貌、身家、來歷等信息﹐更是沒有交代與呂布、董卓之間的決裂有何關係。
  「長安兵變」之後﹐這位絕世美女的下落也同樣成為了一個謎團﹐讓人捉摸不定﹐更多的人仍在關心著貂蟬其後的命運。不過可惜的是﹐作者羅貫中也沒有把她的結局交代清楚就草草了事。只是在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中﹐呂布將要敗亡之前﹐貂蟬有過短暫的出場﹐勸誡呂布「將軍與妾作主﹐勿輕身自出」。呂布放棄了陳宮的妙計﹐被擒身亡。原本那個深明大義、俠肝義膽的貂蟬似乎隨著連年的征戰已經被磨去了原有的稜角﹐變得碌碌無為﹐兒女情長了。呂布死後﹐羅貫中沒有再向讀者介紹貂蟬此後何去何從﹐也許是被好色的曹操金屋藏嬌﹐也許是同呂布一樣被處死。羅貫中的這一疏忽竟成了一個讓後人不解的千古謎案。曾經耗費大量筆墨渲染貂蟬義舉的羅貫中﹐對貂蟬「長安兵變」後的下落﹐始終保持沉默。在歷史價值被搾乾之後﹐她遭到了主流文人的拋棄。但仍有一些作者在孜孜不倦地追問她的下落﹐繼而任意虛構故事﹐以致其結局形成了「慘死」和「善終」兩大系列。
  「慘死系列」至少包含了四種不同的版本。崑劇《斬貂》細述呂布在白門樓被曹操斬首﹐其妻貂蟬被張飛轉送給了關羽﹐但關羽拒絕受納這位污點美女﹐怕其水性楊花﹐朝三暮四﹐難免為他人所玷污﹐只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節﹐於是乘夜傳喚貂蟬入帳﹐拔劍痛斬美人於燈下。
  另一出雜劇《關公月下斬貂蟬》﹐是說曹操欲以美色迷惑關羽﹐使其為自己效力﹐遣貂蟬前去引誘。貂蟬使出渾身解數﹐上下挑逗﹐關羽心如磐石﹐斷然剷除了這個情色後患。基於儒家文人的悉心改造﹐明代以來﹐貂蟬和關羽的形象﹐日益貼近士紳階層的倫理標準。
  第三種版本出自明劇《關公與貂蟬》﹐劇中的貂蟬向關羽痛說內心冤屈﹐詳述其施展美人計為漢室除害的經歷﹐贏得關羽的愛慕﹐但關羽決計為復興漢室獻身﹐貂蟬只好懷著滿腔柔情自刎﹐以死來驗證自身的政治貞操。
  第四種版本陳述貂蟬在憐香惜玉的關羽庇護下逃走﹐削髮為尼﹐曹操派人追捕﹐為使桃園三兄弟不再重蹈自相殘殺的覆轍﹐貂蟬毅然觸劍身亡﹐一縷幽怨的香魂﹐追隨國家大義而去。
  「善終系列」則有三個核心版本﹐一是貂蟬出家為尼﹐以佚名方式寫下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向世人言明自己的政治貢獻﹐最後在尼姑庵裡壽終正寢。
  第二種版本則宣稱關羽不戀女色﹐護送貂蟬回到其故鄉木耳村﹐而貂蟬則一直守節未嫁﹐終於熬成了一個貞烈老嫗﹐被鄉人建廟祭奠。為謀生和豐富群眾文藝生活起見﹐貂蟬還組織戲班演出﹐她所搭建的戲台﹐曾是該村的一個誘人景點。
  第三種版本稱貂蟬被關羽納為小妾﹐並送往成都定居﹐本想在功成名就後慢慢享用﹐不料自己兵敗身死﹐可憐的貂蟬從此流落蜀中﹐成了寂寞無主的村婦。
  最近有新聞稱﹐某老人曾於成都北郊拾得一塊古碑(1971)﹐其銘文約略為﹕貂蟬﹐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為國捐軀… …隨炎帝入蜀﹐葬於華陽縣外北上澗橫村黃土坡… …這是有關貂蟬下落的最新證據﹐卻無力證明任何東西。這裡的「炎帝」﹐疑為「關帝」的訛記﹐西元1652年﹐清順治帝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此後民間才會出現「關帝」的簡稱。成都發現的墓碑﹐最多只是清代好事者的偽作。貂蟬的下落﹐依舊是個不可索解的懸謎。
  總之﹐關於「貂蟬」其人﹐在正史的記載中是非常模糊的﹐僅僅是一個若明若暗的影子而已。其下落究竟如何﹐至今已經很難考證。但我們可以根據情理來推斷一下﹐董卓死後﹐貂蟬落入了呂布之手﹐呂布敗亡後﹐她又輾轉到曹操手中。儘管這些都沒有史書的記載﹐但也是合乎邏輯的。
  至於她的最後下場如何﹐由於史書絕無記載﹐便是一個千古之謎了。我們也可以做一個合理的推斷﹐不外乎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是在曹操宮中了卻餘生。呂布敗亡12年後﹐即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鄴城修建銅雀台﹐納諸伎於其上﹐習演歌舞﹐或許「貂蟬」應該也包括在內吧。另一種可能就是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貂蟬作為一個隨軍的弱女子﹐隨時隨地都有生命危險﹐不知何時就已經香消玉殞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