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扒一扒丐幫的入幫有規矩

扒一扒丐幫的入幫有規矩

  乞丐們身處社會最底層,為了在長期行乞中維持生計,他們走到一起,結成了自己的組織丐幫。丐幫最早出現在城市經濟繁榮的兩宋時期,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錄說:「至於乞丐者亦有規格,稍有懈怠,眾所不容」。經過元、明發展,到清朝、民初達到鼎盛。
  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祖師爺,丐幫也不例外。被丐幫弟子尊為祖師爺的有范丹、朱元璋、武松、秦瓊、伍子胥等,其中范丹是最具「神威」的一個,因為孔老夫子的命就是他救的。
  傳說孔子周遊列國途中,在陳、蔡一帶斷糧,得知當地丐首范丹有餘糧,孔子即命顏回去借糧,才救了一時之急。孔子許諾,欠范丹的糧,就由孔門弟子繼續償還:「凡門頭上有字的,牆上有畫的,家有藏書的,儘是孔門弟子,討之無錯。」孔子反問范丹:「你的門徒是何等樣人?」范說:「凡衣衫襤褸,蓬頭垢面者,皆范氏門下。」范丹憂慮地說:「書香門第多有看門狗,要怎麼對付?」孔子正色道:「狗咬拿棍敲。」所以乞丐們都是手持棍棒打狗,稱之「要飯棍」,乞丐落得一個「桿上的」的名號。
  關於這打狗棒的由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京師丐首使用的桿子相傳是從朱元璋一代代傳下來的。當年朱元璋落魄江湖,沿街乞討,曾被兩個乞丐接濟食物。朱元璋平定四海,不忘二丐昔日恩情,就下令尋找他們,召入皇宮封賞。二丐謝絕為官,朱元璋就賜他們各持一根一尺長的木棒,棒上纏布,垂有穗,一色黃,一色藍,賜名曰:「桿」。後來這桿子就成了丐首權威的信物。
  桿子通常要漆成紅色,外面再套上紅色的絲綢袋,高高懸掛在丐幫幫主家中或幫眾據點最顯眼的地方。新幫主繼任都要衝著祖師爺畫像和這根棍子行磕頭大禮;有新的乞丐入伙,也要先對棍子磕頭。因為桿子不便攜帶,有時丐首就以一根極粗極長的旱煙管代行其權威。
  或許因為傳說中的桿子有黃、藍兩種,後來北京丐幫的兩大派也就各自以此得名了。「黃桿子」是「屌絲」中的「高富帥」,成員大都是落魄的八旗子弟。作為丐幫幫主的「丐首」,無不是王公貝勒級別的人物。這些人平時不會上街討飯,只在春節、端午和中秋出來向商舖乞討。
  貴族就是乞討,也有一套莊重的規矩。他們常是兩人同行,一人唱曲,一個敲鼓板。這時候有經驗的掌櫃就要跑出店來,先把手略微舉過頭頂,再將錢幣放到鼓板上。店家必須在乞討者唱完第五句前,完成前述程序,且施捨不能少於五枚大錢。
  按規矩給了錢,則一切罷了,如果不然,那麼掌櫃的麻煩就來了。第二天來四個人,第三天來八個人,人數每天翻倍,在店舖門口從早上呆到晚上,不言不語,只圍觀不說話,但店主的生意當然是沒法做了。這時店主人出來求饒,那就不是幾枚大錢就能打發的了,不給這些落魄貴族們個幾千上萬,就別想正常做買賣了。那些普通乞丐組成的「藍桿子」就不能如此公開地橫行霸道了。
  因為中國地域廣大,如小說中那樣建立統一的丐幫組織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真實的乞丐組織都是有地域性的。如湖北的「羅筐會」、江西的「邊錢會」、貴州的「孝義會」、湖南的「紅黑會」等等,名號各不相同。山東、河南等地的「窮家行」,乞丐自稱「萬年窮」,又自稱「理情行」,意思是講究事理人情的幫派。窮家行內的正宗是「死捻子」,就是普通的叫花子,又細分為韓門、齊門、郭門三個支系。死捻子內又分為「花搭子」、「武搭子」和「叫街」三類。所謂「花搭子」是通過賣藝乞討,如唱數來寶、砸牛胯骨、打竹板等。「武搭子」是苦討,「叫街」的是殘疾的乞丐。乞丐中的「活捻子」就是小偷,死捻子看不起他們,互相不來往。他們同衙門裡的官差勾結,分享贓物。要是「活捻子」不小心偷了當地大族的東西,官差就會出動讓他們把東西還回去,以作立功之舉。
  丐幫的門戶數不勝數,丐幫幫主的成分也是各不相同。金庸小說中說,「奉立幫主是丐幫中的第一等大事,丐幫的興衰成敗,倒有一大半決定於幫主是否有德有能。」小說中的丐幫幫主要能行俠仗義,現實中則要能在江湖與廟堂間遊走。
  從清末民初史料看,大約有以下幾種。首先,一些幫主是被乞丐們推選出來的,這類丐幫幫主大多是身強力壯、財力過人的一方豪強,或者欺行霸市的流氓惡棍,他們以財力和聲威震懾了眾丐,從而為眾丐所服膺,被推為丐首。美國傳教士何天爵曾語帶譏諷地說:「就我所知,在大清帝國的皇城裡,只有乞丐才有行使投票的特權。」
  其次是由落魄的世家子弟充當幫主。一些貴公子坐吃山空,最後把家業揮霍一空,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仗著自己有吃喝玩樂的本事,又與地方上的豪強有些關係,很容易就成為乞丐中的「精英」,成為群丐之首。
  丐幫幫主要服眾,就必須有一些特殊的經歷或才能。民國時成都北門城隍廟附近有一個綽號叫做「飯甑子」的乞丐,他能三天不吃飯而面不改色;要是吃起飯來,一頓又可以吃下兩三人的飯量。他曾與人打賭,一口氣吞下20只生雞蛋。這種本事在乞丐們看來,堪稱驚世駭俗,也就甘心對他馬首是瞻了。
  乞丐的領袖,說起來還只是要飯的,但他們的實際地位,卻是普通百姓難以企及的。丐幫幫主們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僅家有妻妾,且出有車馬。廣州地方丐幫「關帝廳」的丐首陳起鳳住在華林寺的一間豪華臥房中,他的幾房妻妾,分住附近的民房裡面。他是乞丐,但身穿絲綢,佩戴金錶,腰纏古玉。冬天時,陳起鳳常率其門人與當地士紳大吃香肉(狗肉),不醉不歸。
  因為成員眾多,分佈廣泛,丐幫在任何地方都有不小的勢力。大戶人家辦喜事,都要把丐首請到家裡,安排到上座。丐首到了後,會先將象徵權威的桿子或龍鞭掛在大門口,乞丐們來了一看就知道幫主在裡面,所以也不鬧事,東家給多少就拿多少。要是誰家辦喜事不請當地丐首,那麼乞丐們就會一輪輪到家門口去騷擾,什麼話難聽說什麼,就是給錢也不要。這時東家只好灰頭土臉地央求人找丐首說和,不情願地拿出一大筆錢消災。這在丐幫內叫作「吃大頭」或「吃肥羊」。
  一些丐幫能在地方上稱雄,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身份是被官方承認的。前面說到的關帝廳會向辦紅白喜事的人家收取四五元或一元數角的「丐捐」,陳起鳳會將錢分為五份,自己和當地警察各拿一份,剩下的三份分給普通乞丐,以及作為關帝廳的「公款」。
  丐幫收取丐捐是官方默許的。店主為免去乞丐的騷擾,會交一筆錢給丐首,讓他治下的乞丐不來鬧事。丐首這時拿出一張紅紙,寫上「會內兄弟不得來此騷擾」。店家交了「保護費」,有了「護身符」,就能太太平平做買賣了。全國各地收丐捐的時間不同,長江中下游是每年二月和八月收。晚清時是要商家一次三千文,住家一次兩千文。收「稅」時,丐首背著一個錢袋,帶著幾個小弟,威風八面地挨家拿錢。納了丐捐的商家會得到一張「丐條」,其上有昭示合法性的「奉憲」二字。
  那些一時吝嗇,不肯出丐捐的人家,不久就要遭殃。過路流民一路上都瞪大眼睛,看誰家沒有「丐條」這個保護傘,一旦瞅準一家,或將鐵鏢摔在櫃檯上,聲稱是過路的鏢客,特來借錢。更有甚者,是把刀槍劍戟擺在店家門口,然後逐一擺弄,讓生意沒法做下去。到了最後,店家就要付出比丐捐多得多的花費,打發這些不速之客。
  要想在一個地方行乞,就必須先獲得當地的丐幫身份。上海地方不大,但就有號稱「八兄弟」的八個丐幫幫主雄踞四方,其下的乞丐們都有自己的「行乞區」,平時絕不會越雷池一步。一個乞丐若想入幫,要有兩個被稱為「文武先生」的介紹人。老師稱做「當家的」,徒弟都叫做「二」,姓王的是「王二」,姓劉叫「劉二」。如果有重姓的,就依拜師先後或年齡大小,在「二」前加「大」或「小」區分。行拜師禮的時候,徒弟要拈香、磕頭,先拜祖師爺范丹,再拜老師。最後大夥兒用討來的飯,再買上幾個菜、一壺酒美餐一頓。
  拜師禮具體到各地,也都有所不同。漢口丐幫中,拜師前先要觀察一段時間,看此人資質過關後,才能拜師行禮。舉行儀式的香堂中掛有神像,師父站在供桌旁,下站文武先生。師父先將一根木棍橫於地下,徒弟跪在棍上,師父問:「江湖很苦,你能吃苦不變心?」
  「能!」
  師父將木棍拿起,先讓徒弟看一下供桌上擺的竹筒、錐子、刀子、旗子和一盆冷水等,然後讓徒弟再次跪在木棍上。這時由文先生向其宣讀幫規、武先生教其乞討技巧,講解刑具。
  最後,師父問:「竹筒是幹什麼的?」
  「挖眼的。」
  … …
  「水是做什麼的?」
  「去紅的。」(指殺身放血)
  「旗是做什麼的?」
  「行令的」。
  對答完畢,向師父行叩頭禮,即收為徒弟。
  拜師入幫之後,乞丐乞討來的東西悉數交公,饃放大籃,錢交老師。饃是住戶給的,錢則是店舖施捨的。討飯容易討錢難,老師掌管的財物平時不用,只有當因雨雪不能上街乞討時才拿出來救急。師父還要拿這些錢給衣不蔽體的徒弟買舊衣過冬、買藥治病。要是有乞丐死亡,同門還會為他收屍、送殯。
  各地丐幫特點不同,但基本規矩是一致的,如要求行乞時不許偷盜,不許妄說,不許妄聽人家言談,上門行乞者只能在大門口或靠門框,不許過院中影壁等。民國年間漢口的丐幫流傳下十條幫規,包括嚴禁頂色臥蓮(嫖同行之妻)、點水發線(充當內奸進行告發)、挑燈撥火(在同行中挑撥是非)等。犯了以上條款,輕則罰跪,用荊條抽打;重則割舌頭、剁手足、挖眼睛,甚至裝麻袋投江、活埋。
  丐幫同行見面要先道:「辛苦了」,遇不相識的乞丐就說「人高腿短」(當取高攀不上之意)。在路上如遇同行盤道,必須說出自己的師承來歷。外來乞丐初到一地,要先拜當地丐幫頭領,否則就要被排斥。如果有乞丐見了陌生叫花子,就會先打幾聲竹板,然後唱問:「竹板打,響叮噹,請問相府(對江湖人的稱呼)奔哪方?」外地人一見,馬上要回答:「來得急,走得慌,容到櫃上去拜望。」
  外來乞丐「拜碼頭」時,一進門要先說:「眾位相府,清褡子!」在屋裡的人,也要以禮相待,道聲:「相府請坐,請坐!」外地人要把討來的錢拿出數點一下,嘴裡還說:「今天不錯,見不少渣打子(銅錢),還有飛虎子(紙幣),大伙用吧!」屋裡人忙道:「有錢花。」接著請用茶。
  這期間又有一輪新的問答:「相府從哪來?」
  「稱不起相府,經師晚,離師昌,不過是個小跑吧!」(「小跑」即跑江湖年淺,自謙之間。)
  「吃誰家的飯?」
  「我是某門某家,跑某某人的腿(指師你是誰),抱某某人的瓢把子。」
  知道來者是自己兄弟,自然一切好說,否則就要被驅逐出去了。
  歷史上真實的丐幫,就是社會底層遊民為生存而結成的團體,他們沒法行俠仗義,只求能在困苦中求得一條生路。為了求生,他們也就被迫使出一些「非常手段」,應了那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