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歷史上的明朝有宰相嗎

歷史上的明朝有宰相嗎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
  從戰國時期設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時間跨度長達一千六百年之久。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朱元璋以「圖謀不軌」之名誅殺了丞相胡惟庸,並下令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國家政事,大權均集中於皇帝,君主專制得到加強,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以皇權勝利而告終。至此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被廢除(胡惟庸也成了最後一位丞相)。
  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設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明成祖後大學士參預機務,稱為內閣。明中期成實際宰相,稱之為「輔臣」。首輔是明代對首席大學士的習稱,設置於洪武三十五年(1402)八月。稱首席大學士為「首輔」,或稱「首揆」、「元輔」。內閣首輔相當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務院總理。
  內閣制在最初的時候只是皇帝秘書性質的機構,到了大明宣德朝時期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際,內閣制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戰,卻因為有楊廷和等閣老主撐內閣未成大亂,經過大明嘉靖、隆慶朝的發展,大明萬曆朝早期應該是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而內閣首輔變成為實際上的宰相。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