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中國歷史上最稱職的皇后

中國歷史上最稱職的皇后

  皇后作為古代一種特殊的職業﹐其職責異常複雜。首先﹐作為人妻﹐她要相夫教子﹐恪盡內人之責﹔其次﹐她要以身作則﹐統率後宮﹐為皇帝處理好後院﹔最後﹐作為第一夫人﹐母儀天下者﹐還要輔佐皇帝﹐把握好國事與家事之間的微妙平衡。所以古往今來﹐能做好皇后者﹐寥寥無幾﹐能做到稱職者﹐更是寥若晨星。
  有人說﹐唐太宗皇后長孫氏賢達淑體﹐輔佐太宗治理天下﹐是皇后中的標桿。如果以做皇后的後兩條標準而言﹐長孫氏可謂盡職盡責了。但唯獨第一條相夫教子﹐她做的很不好。其長子李承乾﹐為登皇位﹐竟然謊稱病危﹐想謀殺老爹李世民。次子魏王李泰﹐生性暴虐﹐沒登皇位就恐嚇小弟李治。最後一位就是那位怕老婆出名的高宗李治了﹐天性懦弱﹐死了沒幾年﹐江山就改姓武了。
  那麼最稱職的皇后是誰呢?是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后陰麗華﹐他們二人的婚姻也可稱得上是美滿之至。
  漢光武帝劉秀﹐漢高祖九世孫﹐長沙定王的後裔﹐九歲而孤﹐寄養在叔父劉良家裡。他有兩個哥哥﹐長兄劉繽﹐次兄劉仲﹐都氣度恢宏﹐輕財仗義。劉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勇毅。劉秀自幼鍾情於陰麗華﹐少年時期就立下一個心願娶妻當娶陰麗華﹐這一志願在當時看來只是不著邊際的空想﹐因為當時漢代已歷十二帝﹐總計二百一十三年﹐帝裔子孫眾多﹐不可能一一照顧周全﹐更何況當時王莽已經篡位稱尊﹐劉氏子孫更受到無情的摧殘﹐劉秀一家早失去貴族的身份﹐在鄉里的財勢與聲望上﹐劉家似乎還比不上陰家﹐劉秀雖然熟知陰麗華貌美﹐但真正能把她娶過來作為自己的妻子﹐還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當時只是心裡想想而已。
  劉秀當時還有一個志願。一天﹐他在長安市上﹐看到執金吾出巡﹐前呼後擁﹐車騎很盛﹐於是發出仕宦當作執金吾的感慨。執金吾相當於現在的首都衛戍司令﹐劉秀當時在政治上最大的追求也就如此而已。
  倘若美慧秀麗的陰麗華七早八早地就嫁給了劉秀﹐而且劉秀又能在王莽政權中謀得一官半職﹐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躊躇滿志的狀況下﹐劉秀也許就此安於現實﹐不再有拚命謀求發展的鬥志與浩氣了。無奈多少土族少年向陰家求親﹐都嘗到婉轉拒絕的滋味﹐劉秀更是不敢貿然有所行動﹔再說想要在王莽新朝獲得立足之地﹐更是談何容易﹐為了完成他的兩個心願﹐時勢迫使他不借工本地另謀發展。
  在消滅王莽的過程中﹐劉秀的功勞最大﹐公元二十三年﹐綠林軍幾千人被王莽主力四十二萬人包圍在昆陽城中﹐是劉秀帶十八人突圍﹐帶回三萬多援軍﹐以少勝多﹐把王莽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從此﹐綠林軍乘勝前進﹐推翻王莽的統治﹐進佔長安。就在此時﹐隨劉秀作戰的陰氏兄弟﹐說服家人﹐把陰麗華嫁給了劉秀﹐也正因為兩人的結合﹐劉秀才逃過了更始皇帝誅殺功臣的一劫。
  更始皇帝先是殺了劉秀的哥哥劉縯﹐劉秀表面還只能強顏歡笑﹐要哭也是晚上偷偷地哭。陰麗華勸慰丈夫﹕「更始皇帝氣局狹小﹐小具規模便沉迷酒色﹐為求自保﹐不如向河北發展﹐也好相機獨樹一幟。」陰麗華的話給劉秀指明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一切計畫妥當﹐十九歲的新娘回到母家暫住﹐劉秀以有名無實的特使虛銜﹐帶領數百人馬渡過黃河﹐一路撫輯流亡﹐廢除苛政﹐排除萬難﹐爭取民心﹐贏得了河北諸郡的愛戴和擁護﹐劉秀就是以此作基礎﹐建立東漢﹐他的「雲台二十八將」也多出在這一帶地區﹐可說陰麗華不僅使劉秀避禍﹐而且還使他建立了一個政權。
  當時﹐邯鄲地方有一個以卜卦為生的術士王郎﹐乘群雄並起之際﹐許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自立為王﹐聲勢浩大﹐是劉秀在河北擴展勢力的主要障礙﹐劉秀為了徹底擊滅他﹐必須借重劉揚的勢力﹐作為權宜之計﹐不惜答應娶劉揚的甥女郭氏為妻﹐終於借得精兵十萬﹐擊敗王郎﹐廓清河北﹐於是他拒絕了更始皇帝的封號﹐另樹一幟﹐不久即帝位於部南的千秋亭﹐以建武為年號﹐定都洛陽。
  於是在冊立皇后的問題上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是立郭氏為后呢﹐還是以陰麗華為后﹐儘管郭氏是劉秀患難相隨的紅粉知己﹐雖然在戎馬倥傯中﹐郭氏一直追隨左右﹐並已身懷六甲﹐但依然只得了一個貴人的稱號﹐陰麗華是劉秀的結髮妻子﹐劉秀一心一意要把皇后的位置留給她﹐星夜派侍中傅俊將她迎來洛陽。不料陰麗華卻說﹕「困厄之情不可忘﹐而況郭貴人已經生子。」堅持不肯接受皇后的冊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為后﹐封陰麗華為貴人。
  陰麗華的謙德與她的家風是密不可分的。天下初定﹐陰麗華的哥哥陰識因隨軍征戰有功﹐劉秀本擬破格封賞﹐以示對陰麗華的補償﹐然而卻受到陰識的謝絕﹐他說﹔「天下初定﹐將帥有功的多﹐臣托屬外戚的關係﹐不能示天下以不公。」這是建武二年的事。
  又過了兩年﹐陰麗華隨侍光武帝征討彭寵﹐在河北生下一子﹐就是後來的漢明帝。陰麗華的另一個兄弟陰興當時為黃門侍郎﹐指揮武騎﹐隨軍征伐﹐算是劉秀的貼身侍衛長﹐每次出入﹐都拿一個小蓋傘為劉秀遮風蔽雨。建武九年﹐劉秀陞遷他為侍中﹐賜爵關內侯﹐印綬已經準備妥當﹐陰興卻堅決辭讓﹕「臣未有先登臨陷之功﹐而一家數人並蒙爵賞﹐轉令天下失望﹐誠所不願。」事後﹐陰麗華私下問兄弟為什麼要那樣說﹐遭到陰興的反唇相譏﹕「貴人不讀書嗎!亢龍有悔﹐盛極則衰﹐外戚家苦不知謙退耳!」
  在稱帝后的十年之中﹐劉秀恩威並濟﹐終於使天下歸心﹐成就了大一統的局面﹐轉而偃武修文。休養吏民﹐保全勳臣﹐崇尚義節﹐陰麗華也陸續生養了五名子女﹐終於在建武十七年﹐劉秀廢掉郭皇后﹐冊立陰麗華為皇后。劉秀親自草擬詔書﹐說明廢郭皇后﹐立陰麗華的道理﹐「皇后郭氏﹐懷執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他子﹐訓長異室﹐宮幃之內﹐若見鷹鸇﹐既無關睢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劉吉持節﹐繳上皇后印緩。陰貴人鄉里良家﹐歸自微賤﹐先是固辭後位﹐長久恭謹廉讓﹐宜奉宗廟﹐為天下母。異常之事﹐非國之弱﹐不得上壽稱慶。」劉秀對陰麗華長久的歉疚﹐終於得到補償的機會。
  陰麗華雖然真的沒有當皇后的念頭﹐但由此也明白了劉秀對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滿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儉仁厚﹐謙讓自抑﹐不喜笑謔﹐事上謹慎柔順﹐處下矜惜慈愛﹐天下都稱她為賢后。
  劉秀在位三十二年﹐每日凌晨起臨朝處理朝政﹐直至日已西移方休﹐午後常召集公卿郎將﹐講論經書的道理﹐入夜還秉燭誦讀﹐直到更闌夜深。皇太子一次利用劉秀休息的時間加以勸說﹕「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生之福﹐願頤養精神﹐優遊自寧。」劉秀微笑說道﹔「我自樂此不疲!」
  陰麗華一生謙德可風﹐相夫教子﹐主理後宮﹐不曾干預朝政﹐更能約束家人﹐使劉秀無後顧之憂﹐專心國事﹐才出現了與「文景之治」並稱的「光武中興」時代。劉秀死後﹐陰麗華的兒子即位﹐就是漢明帝﹐尊陰麗華為皇太后﹐又過了七年﹐陰麗華死﹐享年六十歲﹐合葬在劉秀的原陵。
  皇帝的婚姻﹐鮮有幸福圓滿的結果﹐而劉秀、陰麗華卻和諧得令人羨慕﹐這固然是由於劉秀的寬仁厚德﹐惜念舊情﹐而陰麗華的貌美德高與安份守己﹐更是最重要的因素。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