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古代是如何保衛皇帝的?

古代是如何保衛皇帝的?

  皇權是中國古代最高的權力,皇帝為了維護自己的皇權,就特意設置了自己的親信,將其掉在自己身邊,保護自己。那麼,古代皇帝是如何設立制度保護自己的呢?
  皇帝開始在自己身邊設置護衛,是從宋朝趙匡胤時期開始越來越嚴格的。這是因為,宋朝皇帝趙匡胤,就是謀反成功,黃袍加身,當上皇帝的。因此趙匡胤擔心其他將領也如此,於是深知警衛部隊的重要,所以他格外重視禁軍的組建,營建禁衛精兵的同時又收編地方軍,擴充中央禁軍,構築出了史上最龐大的國家警衛部隊。於是,趙匡胤創建了「三衙禁軍」安保體系,規模之龐大、體系之複雜,都是以往所沒有的。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禁軍不只保衛皇帝,還保衛國家疆土,為國出征,所以有的駐屯地方,但大部分護衛京城,駐紮於汴京城外。禁軍很講究訓練,《水滸傳》中的林沖便是汴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其槍棒功夫尤其出色。「京軍」中擔任皇帝警衛任務的「精兵」,要求日日練武,騎兵每天五練,步兵每天四練。宋朝國家領導的警衛體系,主要由「殿前司」、「侍衛司」、「御前忠佐軍頭司」、「皇城司」、「騏驥院」等幾部分組成,總稱為「三衙禁軍」,每個司內又細分若干單位,承擔不同警衛任務。
  在皇宮和皇帝身邊的貼身警衛,都是從龐大禁軍中優選出來的,分為「班」、「直」兩批人,輪流上崗值勤。宋代禁軍不少都是擺設,儀式化明顯。因為禁軍實在太多,到國力下降時,連軍餉都沒有。宋神宗趙頊便曾為此感歎道:「窮吾國者,冗兵也。」後來,朝廷每年都進行一次禁軍整並。到南宋時,禁軍的規模便縮減很多。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更加注重自身的安全,設置有暗衛,在尚未稱帝時,開國皇帝朱元璋(明太祖)便建立了自己的直屬警衛團「侍衛上直親軍拱衛司」,稱帝后次年又擴編為「親軍都督府」。明代軍事單位分衛、所,衛的負責人稱為「衛指揮使」。在全國軍隊衛、所基礎上,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1382),撤銷了此前的皇家警衛團「親軍都督府」和「儀鑾司」,創造了一支新的皇家警衛力量「錦衣衛親軍指揮使司」,簡稱「錦衣衛」。
  隨後又組建了「旗手衛」、「府前軍衛」等十二個禁衛機構,總稱「上十二衛」。十二衛的指揮權不屬於明朝的國防部「五軍都督府」,而是由皇帝直接掌控。「十二衛」體系中,數錦衣衛最厲害,「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與漢武帝時的「繡衣直指揮使」差不多,但規模和權力更大。
  明成祖朱棣對這套安保體系很青睞,篡位當了皇帝後便恢復了一度被朱元璋撤銷的錦衣衛鎮撫司,並將十二衛親兵擴充為二十二衛,建立了一套比漢唐更先進的、「軍隊與警察」相結合的國家領導人保衛體系。更恐怖的是,朱棣設了「東廠」,這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秘密組織,廠主都是皇帝寵信的太監。朱見深(明憲宗)當皇帝時又設立了「西廠」。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與東廠一樣,是臭名昭著的秘密警察機構。
  清朝在繼承明朝這套國家領導人安保體系的同時,對警衛人員的選拔有新規定,強調出身,直接負責皇帝警衛的掌守門戶和侍從兼宿衛兩班人馬,均得由滿族官宦子弟來擔任。貼身警衛員要求更高,得從上三旗中選拔,稱為「上三旗侍衛」,一直到清亡,這一安保制度都沒有改變。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