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歷史上華北地區的民族變遷

歷史上華北地區的民族變遷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人民為祖國的締造與發展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的歷史是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包括歷史上曾經存在後來逐漸消亡的民族,一起形成、發展和共同前進的歷史。中國的華北地區包括華北平原和蒙古高原,這裡歷來是漢族和各少數民族接觸、交往、融會之地,也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活動的重要地區,發生了很多有影響的重要事件。研究這一地區歷史上的民族變遷對深入了解這一地域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原始社會時期,中國尚未有民族之分,但後來民族的先民逐漸有了歷史傳說和記載。如《史記·五帝本紀》所載的著名的黃帝和蚩尤的戰爭。約在四千多年以前,黃帝戰勝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等地與蚩尤部落大戰,「三戰而擒蚩尤」,東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黃部族,形成了今天中華民族的最早主體。商、周時期,民族歷史有了新的發展,關於民族的記載也逐漸多了起來。在殷商甲骨文與周代銘文中,均有關於民族先民的記錄。
  春秋戰國時期,華北地區已出現突出的民族問題。編年體史書《左傳》記載了華族與華族以外各民族的分佈和互相之間的關係,以及互相接近甚至融會的過程。該書記載晉悼公和大臣魏絳討論如何對待山戎事。晉應屬今華北地區。魏絳堅持「請和諸戎」,並認為:「和戎有五利焉。狄戎荐居,貴貨易土,土可賈焉,一也;邊鄙不聳,民狎其野,穡人成功,二也;狄戎事晉,四鄰振動,諸侯威懷,三也;以德綏戎,師徒不勤,甲兵不頓,四也;鑒於后羿,而用德度,遠至邇安,五也。」晉悼公最終接受了魏絳的建議,達到了「和諸戎狄以正諸華」的效果。魏絳考慮到民族關係,提出了如何對待少數民族的思想和適當的民族政策,這在當時是很有見地的。
  趙國是戰國時期位居今華北地區的一個諸侯國。趙武靈王向少數民族學習,推行「胡服騎射」,增強了國力,減弱了鄙視胡人的心理,拉近了民族間的距離,進而推進了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這一發生在華北的著名事件是中原華夏族借鑒北方遊牧民族優秀文化的成功例證,突出表明了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發展的貢獻。
  秦漢時期,漢族逐漸形成。秦朝統一了中原,管轄著中國的東部和南部。當時,東北的扶余、北部的匈奴、西北的月氏與西部的羌都是擁有較大勢力的少數民族。秦朝時期,華北北部為東胡和匈奴控制。東胡也是強盛一時的北方民族,原與中原的燕國和趙國接觸比較頻繁,漢初被匈奴擊敗。匈奴是古代蒙古戈壁草原的遊牧民族,分佈地域很廣,華北是其重要活動地區。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大軍北擊匈奴就主要發生在今山西、內蒙古一帶。
  兩漢時期,華北北部主要由鮮卑和匈奴統治。西漢時,匈奴是漢朝北方最大的威脅。漢高祖時,韓王韓信曾在馬邑(今山西代縣西北)降匈奴。後匈奴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引發著名的平成(今山西大同)之役,以漢高祖狼狽逃遁告終。可見當時匈奴在這一帶勢力之強大。後來,漢朝採取和親政策,緩和了與匈奴之間的關係。漢武帝時,國力強盛,開展了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其中華北的山西一帶仍是重要戰場之一。後來,匈奴分裂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主要在今山西北部和內蒙古中西部一帶。漢元帝時,王昭君被選到匈奴和親,成為呼韓邪單于閼氏。王昭君之墓即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市郊。
  秦、漢王朝與北方匈奴民族的關係是影響當時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雙方或征戰、或和談,都表現出少數民族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地位越加重要。而華北地區正是漢朝和匈奴相鄰、往來最密切的地區。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天下。魏居北方,與烏桓、鮮卑關係密切。在三國短暫的分裂局面後,中國統一於晉。晉朝時,匈奴內遷,鮮卑南進,吐谷渾西移,形成了少數民族大遷徙的局面。從東漢到晉朝,華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主要是鮮卑,其勢力進至今河北、山西、內蒙古一帶。
  短暫的晉朝中後期又發生了新的分裂。是時,少數民族在中國政治舞台上影響擴大,地位提高,進入所謂十六國時期。十六國中有十三個是少數民族政權,其中有匈奴三,巴氐一,羯一,鮮卑五,氐二,羌一。有的已進入中原建立政權,如匈奴建立的前趙,羯族建立的後趙,鮮卑族建立的前燕、後燕和西燕,氐族建立的前秦等。他們之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不足五十年,但其存在本身在中國民族史上卻具有重大意義。其中對華北影響最大的是北部的鮮卑和進入中原建立前秦的氐族。鮮卑是北方勢力最大、佔據地域最廣的民族,因其不斷南遷和西徙,拓跋鮮卑和東部鮮卑都佔據著華北北部部分地區,東晉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在繁峙(今山西渾源西南)建代國。前秦為氐族苻堅所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盛時疆域東至大海,西抵蔥嶺,南控江淮,北極大漠,東南以淮、漢與東晉為界,包括了整個華北地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羯族建立的後趙、鮮卑建立的後燕也包括了華北廣大地區,後趙建都襄國(今河北邢台),後燕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
  東晉滅亡後,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基本是漢族和少數民族政權的對峙。南朝的轄地為中原和南方,繼東晉後有宋、齊、梁、陳前後承接;北朝則建立了影響很大的北魏王朝。先是鮮卑拓跋部遊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後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晉太元十一年(386),道武帝拓跋璉稱帝,東晉太元二十年(395),在參合陂(今山西大同東南)大敗後燕軍,並乘勝南下奪取中山(今河北定州)、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重要城鎮,擁有黃河以北地區,成為北方的強大勢力之一。北魏天興元年(398),拓跋珪定國號為魏,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獎勵農業生產,其奴隸主貴族也逐漸漢化轉化為封建地主。他招納漢族大地主參加統治集團,加快了鮮卑拓跋部的漢化進程。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太武帝拓跋燾以強大的武力滅匈奴赫連勃勃所建夏國,收北燕,取涼州,敗柔然,完成統一北方大業。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改革,頒布均田令,遷都洛陽,提倡漢族文化,經濟發展,國力大增。作為以少數民族鮮卑族為主體的王朝,北魏佔據北方廣大地區,與南方的宋(後為齊)形成南北朝局面。北魏存在近一個半世紀,是少數民族在內地建立的地域寬、時間長、影響深遠的王朝。北魏實行的胡人漢化政策,使少數民族迅速漢化,促進了包括華北地區在內的各民族的接近和融合。
  後來,北魏社會矛盾、民族矛盾加劇,釀成大起義,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後又分別衍化為北齊、北周。這些政權都是鮮卑族為統治者,都有部分領土在華北,特別是位於東部地區的東魏和北齊幾乎包括了今河北及山西全境。北齊定都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歷代皇帝幾乎每年都來往於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鄴城之間,晉陽被稱作「別都」。兩地都是華北重鎮。
  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處於分裂、混亂局面,少數民族長期管領北方,往往以中國正統自居,這種格局對民族歷史的認識和史書的撰述產生了重要影響。
  自6世紀末,中國又走上統一的發展歷程,再一次反映出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強大的凝聚力。隋唐時期雖也是以武力為後盾實行民族壓迫政策,但其政策比較和緩。隋、唐的皇室都有北方少數民族血統。唐朝對少數民族的羈縻政策已經系統、成熟,和親政策也行之有效。其北制突厥,西連回紇,封回紇首領吐迷度為都督,開絲綢之路;南和吐蕃,實行和親。
  隋唐時期,北方以突厥勢力最強。突厥原與北周保持著和親的良好關係。隋初時與突厥關係開始緊張,開皇二年(582),突厥軍曾進攻隋朝的平州(今河北盧龍北),突厥派出五個可汗所屬騎兵四十萬人進入長城。唐朝初期,李世民進攻東突厥,一部分突厥人遠徙西北,有十萬人歸降唐朝。唐朝保存了他們的部落,不改其風俗習慣,將他們安置在今河北、山西、陝西、寧夏一帶,設立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管轄。這一帶遂成為少數民族聚居之地。
  薛延陀是唐朝時期北方地區另一個有影響的遊牧民族,自稱「鐵勒部人」,風俗大體與突厥族相同,居於漠北,曾從屬於突厥,有時也進入漠南。唐貞觀十五年(641),其可汗發兵二十萬進攻東突厥,來到漠南,達到今呼和浩特以南地。
  唐朝北部少數民族眾多,唐室為便於統治,多倚重能通多種胡語及了解少數民族風習的胡將。身為突厥族的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地節度使,掌控今華北地區。唐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
  突厥等民族十五萬士兵,在河北范陽(今河北涿州)起兵,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翌年,安祿山佔領洛陽稱帝,又攻人長安。後其部將突厥人史思明降唐,被唐封為歸義王,任范陽節度使。後史思明起兵再叛唐朝,於唐乾元二年(759)在拔魏州(今河北大名)稱大聖燕王,後還范陽稱帝,更國號大燕,不久被兒子殺死,長達七年的「安史之亂」才告結束。唐代「安史之亂」以後,社會動盪,民族關係緊張,形成藩鎮割據局面。藩鎮中不乏少數民族政權,華北地區仍有多個少數民族存在。
  五代時期,朝代更替頻繁,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相繼登場,其中有兩朝統治者是少數民族。沙陀族人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梁,建後唐。其後,沙陀人劉知遠在晉陽(太原)稱帝,遼兵北退後,他進入洛陽和開封,並在開封建都,史稱「後漢」。當時又有十國,民族問題更為突出。此時,契丹和奚族在華北北部均有很大勢力。
  有宋一代,北宋與遼、西夏對峙,南宋與金、西夏鼎足。同時代還有西北的回鶻、西部的吐蕃唃斯羅政權、西南的大理政權,有約三個世紀的時間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王朝分立時期,這種民族關係的新格局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於907年統一契丹各部,並征服了奚、室韋、阻卜等部落,稱汗建國,國號「契丹」。契丹神冊三年(918),建都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後率兵親征渤海國,改渤海國名為東丹國,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契丹天顯十二年(936),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對後唐。華北地區歸入契丹統治。遼太宗耶律德光率五萬騎兵,在晉陽城下擊敗後唐軍,後率軍南下上黨(今山西長治),助石敬瑭滅後唐。遼太宗採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南北兩面官制度,分治漢人和契丹。又改幽州(今北京西南)為南京,雲州(今山西大同)為西京,燕雲十六州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耶律德光率軍南下,會同十年(947)攻克後晉首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滅後晉,定國號為「遼」。遼景宗前期與宋朝聘史往還。宋太宗統一江南後,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親征北漢,遼派數萬兵支援北漢。後宋太宗進攻幽州(今北京),與遼軍大戰於高梁河(今北京西北),宋軍大敗,宋太宗僅以身免。遼統和二十二年(1004),蕭太后與遼聖宗率大軍深入宋境,宋、遼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對戰,最後雙方訂立和約,成為兄弟之邦。從此,兩朝和好達一百多年之久。遼朝的南京道、西京道、中京道都在華北地區,南京在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在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中京在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宋遼的邊界在今河北、山西中部一帶。華北北部為契丹人和漢人雜相居處的地區。
  女真族勃興於今東北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其領袖太祖完顏阿骨打首先在東北地區建立政權,收國元年(1115)稱帝建國。隨後展開南下滅遼之戰,先用五年時間攻佔東北全境,金天輔六年(1122)進入華北,先後克遼中京、西京、南京。阿骨打去世後,其弟太宗即位,乘勝利銳勢繼續追擊遼部殘餘勢力,金天會三年(1125)滅遼,天會五年(1127)滅北宋,與南宋形成南北對峙局面。金朝勢力比遼朝更向南擴展。金朝最早的都城是上京會寧(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南),貞元三年(1155),設中都路首府大興府為中都(今北京),西京路首府大同府為西京(今山西大同),北京路首府大定府為北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南京路首府開封府為南京(今河南開封)。華北地區此時盡人金國版圖。金先遷都中都,再遷都南京,歷經一百二十年。金天興三年(1234),在蒙古與南宋聯合進攻下滅亡。
  這一時期,華北地區先後有契丹族、女真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生活居住,分佈範圍廣,持續時間長。一方面,這些少數民族在與漢族接觸過程中不免趨於漢化,以至於少數民族統治者憂心忡忡地要本民族回復原有的語言和風俗習慣;另一方面,少數民族的文化和風習也影響著漢族。
  華北地區位於中原與北方、東北、西北交界處,是內地通往北方津梁,也是北方的民族走廊。這裡歷來是民族雜居、民族往來、民族溝通的重要地區。歷史上很多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留下了他們生動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有的民族繩繩繼繼,存留至今;有的與其他民族交融,加入到新的民族行列;有的像是這裡的匆匆過客,轉移他鄉。
  從歷史上看,華北地區是中國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區之一,很多少數民族消失在這一地區。一些在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民族,其興盛、發展、消亡都與華北地區有重要關係,如匈奴、烏桓、鮮卑、奚族、契丹、女真、黨項等,這裡成為他們活動的歷史舞台和重要歸宿地。
  有些民族作為一個族群消失了,但作為該民族的個體後裔還可能傳承下來。如北京有女真族的完顏氏後裔。完顏氏因系金朝皇族後裔,故在清朝受到特殊優遇,被列入上三旗。《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載:「完顏氏本列二十八卷,奉高宗特旨,用虞賓義,列為第一。」[l2](卷28)這表明清王朝對金朝皇族後裔身份的確認。今北京安定門內交道口北之北兵馬司胡同仍有其宗祠舊址。現在北京仍有完顏氏後裔,但已改姓王氏或汪氏。又如,在今山西安邑房子村和三家莊村至今仍聚居著一批ほ姓的女真遺裔,他們保存的《ほ氏家譜》修於清乾隆年間,後於民國十六年(1927)重修。重修譜序云:「ほ氏之先,出自大金夾谷氏,嗣遭元滅,遂易今姓。元初有諱慶成者,為本邑令,因家焉。」夾谷氏是女真望姓之一,載《金史》附《國語解》。今河北武邑、邢台,山西臨汾、洪洞都有女真族後裔粘氏居住。
  有的民族在過去強大時期與華北無涉,但後來其後裔卻來到這裡。西夏主體民族黨項羌在西北地區建國近兩個世紀,西夏被蒙古攻滅後,黨項人在蒙、元時期被稱為唐兀人,屬地位較高的色目人。元朝滅亡後他們走上了迅速消亡之路,但在明朝仍能見到黨項族後裔。河北保定郊區韓莊曾出土兩座明代的西夏文經幢,據其題款可知建幢時間皆為明弘治十五年(1502),其題款中有很多西夏時期的黨項族姓氏,證明當時當地有黨項族聚居,有的還有較高的官職四。這是目前有確切年代可考的、最晚的有關西夏後裔的石刻文物,證明華北地區融入了黨項族的血液。
  北方少數民族趨向中原,遼、金勢力的南移,確立了北京大王朝的政治中心地位。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端,東南與天津相連,其餘為河北所環繞,與北方少數民族有天然的聯繫。北京建城有三千餘年的歷史,但成為王朝的首都應自金朝開始。此前,北京作為遼朝的重要城市南京,已為其成為王朝的中心城市作了實質性鋪墊,金朝進一步將北京提升為大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都城中京,完成了由地方中心城市向都城的轉變。
  元代繼承和發展了北京的都城地位,使北京成為全國性的政治中心,成為將全國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紐帶。明、清兩朝延續北京作為首都的作用,特別是清朝使北京成為聯繫國內各民族的中心,影響深遠。不難看出,少數民族對確立北京的地位作出了最重要貢獻。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