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孝子」徐庶走馬薦諸葛

「孝子」徐庶走馬薦諸葛

  徐庶《三國誌》無傳,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記載有:「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發而走,為使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廛,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
  讀了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三國演義》對徐庶生平的介紹取自《魏略》,而單福這一名字的來歷無疑起源於「庶先名福,本單家子」。按照《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徐庶早先名福,是單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單福,後改名為徐庶。但是這種理解大錯特錯了。單家「二字在這裡絕不是「單姓人家」的意思。古籍中常見「單家」一詞。如《晉書。蘇峻傳》:「峻本以單家,聚眾於擾攘之際。」裴松之注《三國誌》引《魏略》敘薛夏事跡:「薛夏字宣聲,天水人也。博學有才。天水舊有姜、淨、任、趙四姓,常推於郡中,而夏為單家,不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東詣京師。」所以《魏略》所謂徐庶「本單家子」,是說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門大族。並非說徐庶本是姓單人家之子。   
  徐庶出場時,自稱姓單,名福。《三國演義》是這樣介紹的。其實徐庶只是改名,並未改姓。《魏略》說他「本單家子」,是出身單寒,並非高門大族之意。解為「姓單人家之子」,《三國演義》作者未免望文生義了。此人少年任俠,曾替人報仇,失手被擒,同夥大鬧法場,把他解救出來。從此改變宗旨,折節讀書,在荊州結識了諸葛亮。劉備屯駐新野時,他去見劉備,又向劉備介紹諸葛亮,於是就有「三顧茅廬」這一幕。他離開劉備,投向曹操,卻並不如《三國演義》說的那麼光彩,也並無「走馬薦諸葛」之事。他早就向劉備推薦了孔明,不是等到臨走之時。《三國演義》說是曹操迎來徐母,請徐母寫信招喚徐庶。徐母痛罵,硯擊曹操。於是程昱獻計,偽造徐母一信,招引徐庶。徐庶為了「忠孝不能兩全」,只得辭別劉備,投曹操去了。在這裡,《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個徐母,正氣凜然,頗為成功。  
  然而事實卻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時,劉琮軍前投降,劉備措手不及,由樊城南走,曹兵窮追不捨。半路上,徐母為曹兵捉獲,於是徐庶就向劉備告辭。他是在劉備最最狼狽的時候,為了「盡孝」,而辭劉歸曹的。「走馬薦諸葛」是小說家為了安排情節而加插的,其實那時諸葛亮已由劉備請出山了。  
  《三國演義》讓徐庶在龐統獻連環計時再露了一面,是順筆添上去的,正史沒有記載。此後便不再提及。而正史卻說:「徐庶在魏文帝(曹丕)時,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聞知此事,頗為感慨的說:『徐元直只當上這個官嗎?』言下之意,是委屈了他的。」不過其他事跡亦無可考。
  《三國演義》對徐庶固然有維護之處,但卻安排了徐母痛責兒子和自縊身亡的情節,這又頗有「春秋筆法」,不單為了徐母的形象了。徐庶不去投曹,徐母未必便死。因為在曹操來說,那時還要與劉備、孫權爭奪天下,為了收羅人才,他是不肯胡亂殺一個在對手幕下工作的人的母親,以免引惹許多人的反對的。他毋寧還會有意優待徐庶的母親,以便獲取愛賢的名聲。
  陳宮的事也可以為證,《三國誌·呂布傳》有一段記載:「太祖之擒宮也,問宮欲活老母乃女不?宮對曰:『宮聞孝治天下者不絕人之親,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宮也。』太祖召養其母終其身,嫁其女。」徐母之死,是《三國演義》作者創造性的安排,含義可謂深刻。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