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劉備借荊州有何運籌帷幄之謀略?

劉備借荊州有何運籌帷幄之謀略?

  我們都知道,有個歇後語叫「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由於《三國演義》的渲染,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即使是在許多歷史愛好者眼裡,給人一般的印象也是,整個荊州都是劉備不勞而獲,從孫權處「借」來的。
  其實,正史並非如此。公元208年赤壁戰後,孫劉結盟乘勝進軍,經年餘激戰,最終奪取荊州城。由於荊州乃兵家必爭的重鎮,所以東吳主帥周瑜親任南郡太守,坐鎮荊州,而功勞甚偉的劉備卻只能率本部兵馬守江南的油江口立營。劉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和魯肅口中所稱的與共拒曹操為由,從孫權借得了荊州。而真實情況是,只借了荊州的南郡。因荊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劉備早有圖謀,欲憑此為立足點,北抗曹操,西取益州,向東還可以進擊東吳,為蜀漢政權的建立與鞏固鋪下關鍵的伏筆,可以說借荊州只是一個托詞,更重要的是其雄韜大略中一個舉足輕重的計謀。
  實事求是地說,劉備佔據的南方四郡地面不能說不大,人口也不少,怎麼會容不下劉備的區區人馬。只是,由於江陵在孫權手中,劉備向益州發展就無路可行,這才是劉備借荊州的最大目的。
  從這件事,我們不難看出,在三國時期梟雄奮起的年代,戰略上的運籌帷幄就是極其重要的。沒有走一步看三步的高眼界、長眼光,就不可能在戰略上先勝一籌,在戰術上先聲奪人。若將此理推及到其他時期、其他事務,也是如此。
  想當年,英帝國主義在佔據香港時,不也是使用堅船利炮的實力炫耀與展示等方法,從清政府手中,利用1842年簽署的中英《南京條約》、1860年締結的《北京條約》和1898年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占或強行租借了香港島嗎?從此,九龍和新界,成為了強權政治捆綁在中國人民手腳的一條條枷鎖。英國人正是利用租借、割讓等方式無條件地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與經濟利益。
  另外,還有曾口口聲聲說是我們老大哥的蘇聯,在我建國初期,不也是希望長久保持他們在東北的某些特殊權利,後因沒有實現其目的而翻臉不認人嗎?曾經的三年困難時期,不能說與他們的逼債沒有莫大的關係。很顯然,這一切,都是其浪子野心被看透、戰略圖謀被打破,才導致的杯具性結果。
  「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兵以詐立,多謀之勝」。古往今來,歷次戰爭中,因「謀略」制勝的戰爭不勝枚舉。譬如,在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我軍武器裝備長期處於劣勢,但卻能在戰爭中上演以弱勝強的好戲,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戰爭的指揮者運用了高超的謀略。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軍事家在中國革命戰爭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其謀略運用已達到了「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的境界。
  如今,雖然早已不是戰火紛飛的年代,但制定政策有長遠規劃,處理事務有精細打算,依舊是事業取得成功、經濟獲得發展、民生得以保障的必要和必須的前提。在競爭已深入國內各個領域、抗衡已處在世界每個角落的時刻,凡事要取得勝利、獲得成功,需要的不僅是實力的抗衡,更是謀略的較量,任何環境下優勝的天平必然傾斜於謀高一籌的一方。
  大凡有作為的領導者,都非常重視謀劃。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講的就是搞好謀劃的重要意義。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幹部兩件事。現代領導科學也要求領導幹部要善謀大計,增強工作的預見性,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誠然,說說容易做起來難。不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做到了「吃透上頭的,摸清下頭的,瞭解外頭的,形成自己的,變為群眾的,見到實際的」,就一定可以站得高、看得遠、謀得實、幹得好。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