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唐肅宗為何要害死自己的兒子?

唐肅宗為何要害死自己的兒子?

  唐肅宗李亨,原名李璵,曾被封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馬嵬驛兵變後,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都使,負責平叛。玄宗繼續西逃,他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
  唐肅宗李亨隱隱覺得,至德二載(757)可能是他的幸運年。因為,這一年的開局相當不錯。剛過年沒幾天,匪首安祿山便突然暴斃,這不是天祐大唐嘛。如此看來,叛亂不日即可平定。安祿山死了,而且是被自己的親生兒子給害死的。一想到這一點,肅宗做夢都會樂醒。子殺父,你說這叫什麼事兒啊?是啊,安祿山怎麼也算是一代奸雄,豈料剛當了一年多的皇帝,就糊里糊塗地死在了親生兒子的手上,真是可笑又可悲。
  他高興,他老婆張良娣比他還要高興。她見肅宗近日興致勃勃,便投其所好,連日在宮中擺酒設宴,與老公歡慶勝利。兩口子故態復萌,喝酒賭博,玩得是不亦樂乎。小玉曾說過,張良娣這個女人很不簡單。這一點,從她的偶像是武則天就可以看出來。武則天的親身經歷告訴了那個時代的女人們這樣一個道理:女人也可以騎在男人的頭上。是的,並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只喜歡LV、Dior、黛安芬這樣的東東,總有一些女人對權力也十分著迷。慾望面前,男女才實現了真正的平等。有唐一代,從不缺乏有野心的女人,韋后如此,太平公主如此,張良娣亦是如此。
  所謂偶像的力量,大抵就是這樣。騎在男人們的頭上,這也是張良娣人生奮鬥的最高目標。不過,夢想雖然宏大,但是腳下的路還是得一步一步地走好。當下,張良娣給自己確定的近期目標是:將自己的兒子興王李佋扶上太子寶座。
  在「春種秋收」的問題上,肅宗的功力遠遠不及他的老爹玄宗。玄宗有整整三十個兒子,肅宗只有十四個,比他老爹的一半兒還少一個。在諸多的皇帝當中,肅宗的孩子並不算多。這十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廣平王李俶(章敬皇后生);次子,趙王李係(某孫姓宮女生);三子,建寧王李倓(某張姓宮女生);四子,衛王李佖(某王姓宮女生);五子,彭王李僅(陳婕妤生);六子,兗王李僩(韋妃生);七子,涇王李侹(張美人生);八子,襄王李璜(裴昭儀生);九子,杞王李倕(段婕妤生);十子,召王李偲(崔妃生);十一子,興王李佋(張良娣生);十二子,定王李侗(同上);十三子,鄆王李榮(某宮女);十四子,宋王李僖(某宮女);
  單從理論層面上而言,這十四個兒子都可以參選太子。
  但是綜合考慮年齡、能力、受父親喜歡程度等諸多因素,真正有實力、夠資格競爭太子之位的其實只有兩個人:老大廣平王李俶和老三建寧王李倓。趙王李係年齡這條線是夠上了,但是一向不受父親喜歡,能力也不是十分突出,所以被排除在外。
  十一興王李佋和十二定王李侗都是張良娣的孩子。其中,李佋生於天寶十一載(752),今年方才5歲。定王李侗生於天寶十五載(756),到現在還不滿一週歲呢。李佋雖然聰明伶俐,頗得肅宗的歡心,但是年齡畢竟太小,所以肅宗壓根就沒考慮過他。可是,張良娣依然想把自己的兒子扶上太子之位。可見,權力這劑毒藥確實使人迷醉,有條件當然要上,沒有條件,居然創造條件也要上。張良娣倒是看得很準,擋在自己兒子前面的兩塊絆腳石就是廣平王李俶和建寧王李倓,把這兩人搞掉,太子之位便唾手可得了。但是,她只是一個女人,並沒有什麼勢力集團在支持她。扳倒二王這種事兒,沒有人幫她是根本做不到的。於是,張良娣便開始積極地尋求合作夥伴。她看中了肅宗最寵幸的大太監李輔國。
  李輔國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幾個臭名昭著的大太監當中的一個。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李輔國本名李靜忠。他進宮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充當高力士的養馬奴僕。高力士是玄宗的僕人,他又是僕人的僕人,地位之低下、身份之卑賤可見一斑。李靜忠的太監之路其實非常不順,一直混到四十多歲,他才當上了掌管閒廄的官員,負責管理宮廷中的馬匹簿籍。一個偶然的機會,李靜忠得以進入東宮侍奉太子李亨,這才迎來了自己人生的春天。他在宮中供職多年,察言觀色的本領那可是相當了得。李亨對他非常感冒。李靜忠很快就成為了太子的心腹,主僕二人基本上是形影不離。
  潼關失守以後,玄宗倉皇西奔。馬嵬驛兵變的前夜,不知是受李亨的委派,還是出於個人的衝動,李靜忠跑去找陳玄禮,勸他發動兵變,誅殺楊氏。他的勸誡成為了馬嵬驛兵變發生的誘因。李亨脫離老父羽翼,去留不定的時候,還是李靜忠站了出來,堅決主張北上朔方,獨立發展。因為這幾件功勞,李靜忠越發受到了李亨的信任。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之後,提拔李靜忠為元帥府行軍司馬,掌握兵權,並且賜名為李輔國。
  肅宗本人崇信佛教。李輔國見肅宗信佛,他也跟著信佛,而且做得比肅宗還要到位,一不近女色(其實是沒那個能力),二不飲酒,三不沾葷腥,早晚膜拜,儼然就是一個活菩薩啊。其實,此人不僅膽大包天,而且十分陰險毒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李輔國見春風得意的張良娣居然主動拋來橄欖枝,也主動地貼了上去。這對狗男女很快就勾搭在了一起,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把個大唐朝廷搞得是烏煙瘴氣。
  他倆看李俶、李倓哥倆兒不順眼,人家哥倆兒看他們也好不到哪裡去。兩兄弟當中,建寧王李倓的脾氣要火爆一些,性子剛烈,向來嫉惡如仇。他見張良娣和李輔國結黨營私,專權禍國,十分憤恨,跑去徵詢李泌的意見,我要幹掉張良娣,為國家除害。李泌聽了,大吃一驚,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反對意見。這不是身為兒子所應該說的話。張良娣雖然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但她並沒有幹出什麼天大的惡行。況且,你爹又十分寵幸她,你哪裡能扳得倒她啊?萬一不成,麻煩可就大了。
  李倓到底是年輕氣盛,見李泌不同意,直接就跑去找他爹了,勸肅宗不要聽信婦人之言。肅宗很不高興,什麼叫聽信婦人之言,朕外仗郭子儀,內倚李泌,對他二人言聽計從,怎麼就聽信婦人之言了?李倓被劈頭蓋臉地臭罵了一通,灰溜溜地退了出來。宮廷可不比市井,他前腳剛剛離去,後腳就有人把他剛才對肅宗所說的話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張良娣。張良娣聽了,越發地恨李倓,必欲除之而後快。可巧這個時候,李泌建議由李倓擔任主帥攻打范陽。肅宗正在考慮中,張良娣卻站了出來,極力地反對,廣平王已經是天下兵馬大元帥了,你又讓建寧王去帶兵攻打范陽,你就不擔心你和永王之間的事情在他們兄弟身上重演嘛?
  李亨本來就是個沒主見的人,聽了張良娣的話,覺得也有幾分道理,就把這個計劃暫時地擱置了起來。李倓摩拳擦掌,正準備大幹一場呢,一聽,張良娣這個賤人居然又跳出來興風作浪了,便又跑來見肅宗。情緒失控之下,他的話說得非常重:「陛下不信忠言,而任宮闈左右,如何能復兩京、滅賊寇,中興國家?」言外之意就是,老爹你再這麼糊塗下去,恐怕就要成亡國之君了。肅宗一聽,氣得嗷嗷叫,當兒子的居然敢教訓老子,命令內侍亂棒打出。張良娣和李輔國見此情形,趕緊落井下石,一唱一和地在肅宗面前說李倓的壞話,李倓因為當不上元帥,心中有怨氣,想要謀害廣平王。現在,他執掌禁軍,便越發地飛揚跋扈了,訓斥陛下您這還算輕的,保不準哪天他也會做出安慶緒那樣的舉動啊!肅宗本來就在氣頭上,被這兩鳥人一挑撥,當時就下了一道手諭,賜死李倓。李倓這個人比較傲,寧折不彎,接到手諭之後,立即就服藥自盡了。等到李泌聽說了這件事兒的時候,李倓的屍體都已經涼透了。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李倓身死的消息傳來,李俶也萬分悲痛。別人不知道內情,他還不明白嘛。他也跑來見李泌,說要幹掉張良娣,為弟弟報仇。李泌心比較善,出言阻止,你弟弟畢竟是口出不遜,言談有失檢點,這才有了殺身之禍。你要學會隱忍。這方面,你要學學你的父親,他到四十八歲的時候,還是太子呢。沒有點兒忍的精神,如何能當上皇上。李俶聽進去了。肅宗的氣消了之後,也很後悔,李倓不過是說得重了一點兒,怎麼著也無需一死啊。可是,木已成舟,人已死透,沒辦法回轉了。肅宗轉而對李俶心生愛憐,想要立他為太子,便找來李泌商量此事。李泌的建議則是:目前考慮這個問題為時尚早。
  其實,李泌的真實想法是不想讓李俶過早地站在風口浪尖之上。肅宗還在嘲笑老安家子殺父,他也不想想,他這父殺子的舉動又能比安慶緒強到哪裡去呢?其實,有的時候想想,生在帝王之家或許也是一種命運的詛咒吧,真的。兩京收復之後,李俶派李泌入朝報捷。李泌哪壺不開提哪壺,又一次提起了建寧王這件事兒。肅宗厚著臉皮解釋說,李倓確實有功勞,但是他受人離間,居然想要謀害他的兄長,我也是為了社稷大計才忍痛割愛的啊。
  李泌開門見山,事發時我雖然在河西,但這件事情的內幕我最清楚了。實際上,李俶、李倓兄弟倆兒感情非常好。現在,廣平王提起李倓都是兩眼淚汪汪的。剛才陛下你說的那些話,都是出自奸人之口。肅宗也不裝了,流言眼淚說,事情已經到了現在這個地步,能有什麼辦法。
  李泌趁機給肅宗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則天武后有四個兒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顯,四子李旦。武則天為了自己的利益毒殺了長子李弘,而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憂慮萬分,惶惶不可終日,深恐大禍臨頭,便寫了一首《黃台瓜辭》,其辭云: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李賢寫作了《黃台瓜辭》之後,就讓樂工配上樂,唱給他媽聽,希望武則天不要再摘令瓜稀。可惜,他媽沒聽懂,或是聽懂了裝不懂。最終,李賢還是被他老娘流放,客死貴州。
  講完這個故事之後,李泌意味深長地對肅宗說了最後一句話,「陛下有今日運祚,已一摘矣,慎無再摘」。肅宗良久無語。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