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曹操中周瑜反間計之隨想

曹操中周瑜反間計之隨想

  反間計,兵法有云:「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孫子.用間篇》道:「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原文的大意是說:在疑陣中再佈疑陣,使敵內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萬無一失。說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敵人的間諜反過來為我所用。在戰爭中,雙方使用間諜,是十分常見的。《孫子兵法》就特別強調間諜的作用,認為將帥打仗必須事先瞭解敵方的情況。要準確掌握敵方的情況,不可靠鬼神,也不可靠經驗,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這裡的「人」,就是間諜。
  《孫子兵法》在《用間篇》指出有五種間諜。利用敵方鄉里的普通人作間諜,叫因間;收買敵方官吏作間諜,叫內間;收買或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為我所用,叫反間;故意製造和洩露假情況給敵方間諜,叫死間;派人去敵方偵察,再回來報告情況,叫生間。唐代杜牧解釋反間計特別清楚,他說:「敵有間來窺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賂誘之,反為我所用;或佯為不覺,示以偽情而縱之,則敵人之間,反為我用也。」。
  三國時期,赤壁大戰前夕,周瑜巧用反間計殺了精通水戰的叛將蔡瑁、張允,就是個有名的例子。
  曹操率領號稱的八十三萬大軍,準備渡過長江,佔據南方。當時,孫劉聯合抗曹,但兵力比曹軍要少得多。曹操的隊伍由北方士兵組成,善於馬戰,卻不善水戰。正好軍中有兩個精通水戰的降將蔡瑁、張允可以為曹操訓練水軍。曹操把這兩個人當作寶貝,優待有加。東吳主帥周瑜見對岸曹軍在水中擺陣,井井有條,十分在行,心中大驚。他想一定要除掉這兩個心腹大患。曹操一貫愛才,他知道周瑜年輕有為,是個軍事奇才,很想拉攏他。曹營謀士蔣幹自稱與周瑜曾是周窗好友,願意過江勸降。曹操當即讓蔣幹過江說服周瑜。
  周瑜見蔣幹過江,熱情款待蔣幹,酒席筵上,周瑜讓眾將作陪,炫耀武力,並規定只敘友情,不談軍事,堵住了蔣幹的嘴巴。餐後,周瑜假裝大醉,約蔣幹同床共眠。蔣幹見周瑜不讓他提及勸降之事,心中不安,哪裡能夠入睡。他偷偷下床,見周瑜案上有一封信。他偷看了信,原來是蔡瑁、張允寫來,約定與周瑜裡應外合,擊敗曹操。這時,周瑜說著夢話,翻了翻身子,嚇得蔣幹連忙上床。一會兒,忽然有人要見周瑜,周瑜起身和來人談話,還故意看看蔣幹是否睡熟。蔣幹裝作沉睡的樣子,隱約聽周瑜他們小聲談話,不是很清楚,只聽見提到蔣、張二人。於是蔣幹對蔡、張二人和周瑜裡應外合的計劃確認無疑。
  後來,蔣幹連夜趕回曹營,讓曹操看了周瑜偽造的信件,曹操頓時火起,怒殺了蔡瑁、張允。等曹操冷靜下來,才知中了周瑜反間之計,但也無可奈何,只能將錯就錯,推說二人怠慢軍法,故斬之。對於這個典故,一般人都認為,曹操儘管很聰明,但他生性多疑,又有些嫉賢妒能,才導致了他開始並不知是計,待斬了蔡瑁、張允二將後才意識到中了周瑜的反間計。曹操之所以中計後不肯認錯,一方面擔心手下人知道自己中計會降低自己的威信;另一方面屬於一種高高在上的心理,心高氣傲,做錯了事死不承認。
  曹操雖為一代梟雄,畢竟是肉胎凡身,不可能從不犯錯,也不可能時時處處都料事如神。偶爾的判斷失誤和決策的急躁偏激,在所難免。關鍵是他在處理此類問題時,缺乏冷靜思考、缺失細心判斷,被一時的表面文章所迷惑,讓虛假的現實狀況所蒙蔽,才導致了悔不當初的極大過錯。更何況,曹操在此之前的戰場一路凱歌,身邊臣子的眾多讚揚恭維,助長了他洋洋得意的自我能力評估,輕視了強大敵手的真正實力評價,一心為達自己的目的,忘卻了戰場複雜性、戰爭多變性,在自信心高度膨脹、一言堂環境形成的前提下,想不出錯也難。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