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長江航運在古代也很發達嗎﹖

長江航運在古代也很發達嗎﹖

  長江是中國第一長河﹐連接起了中國東部和西部。長江流域的面積更是佔中國領土將近20%。不同於黃河﹐長江流量大且全年可通航﹐是中國重要的航運主幹道。長江航運的開發利用則是從遠古到現在一直持續不斷的過程﹐瞭解古人對長江航運的利用﹐才能更好地明白長江航運對於中國的意義所在。
  成湯滅夏後﹐商人持續向西擴張發展。其中就有一支在南陽盆地沿漢水南下﹐到達了江漢平原的東端﹐建立起了商朝的據點盤龍城。利用盤龍城四通八達的長江水道﹐向南商人不斷深入開拓征討南方部族﹐當時的楚部落曾與南下的商人進行了一場大戰。向北商人溯漢江經南陽盆地可進入商王朝的統治核心區域﹐成為商王朝南部地區的樞紐。
  到了周王朝的興起﹐漢江作為重要的航運通道被周天子所重視。長江沿岸的銅綠山銅礦為周王室提供了主要的銅來源。銅在西周時期的地位等同於現在的鋼鐵﹐是主要用於生產生活的金屬。銅綠山的銅礦在開採後溯長江而上經由漢江運輸到西周國都鎬京。因而西周時期周王室非常重視漢江-長江的航運通道﹐利用這條便捷快速的水路採取大量的銅以滿足王室的需要。同時為了保證銅的安全運輸和航運通道的安全無阻﹐周王室佈置了漢陽諸姬的分封格局拱衛這條關乎國家安全的戰略航道。
  步入春秋﹐周室衰微。原本生活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楚國開始興起﹐對長江流域的諸侯國進行了大規模吞併﹐漢陽諸姬自然無法倖免。舟船水戰跟隨著楚國擴張的步伐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也是長江航運上最開始的軍事運用。受此影響﹐位於下游地區的吳越也開始從事舟船建造活動﹐以開發建造軍事戰船為主要目的﹐同時帶動民用航運的技術發展。儘管長江流域的諸國開始進行舟戰﹐但依舊沒能完全克服長江天險。楚國所在的長江中游﹐水道曲折﹐百折千回﹐無法順暢通航﹐而在下游江面過於寬闊﹐風浪過大﹐舟船容易失事。故而長江的橫向交通還沒有實現全面貫通﹐僅有部分舟船會因為軍事緣故而航行交戰。
  面對這樣的自然環境﹐吳國遂利用江淮之間的巢湖水系來貫通東西橫向運輸。為此吳王夫差在原有的巢湖水繫上進行了開發利用﹐開鑿邗溝等多條人工運河﹐以縱向的運河將兩條平行的江河連通。西向是吳國攻楚的路線﹐可利用舟船走水路運輸兵員和補給。也可以繼續向北。初步形成了長江東西航運和南北運輸的格局態勢。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在巡視齊魯舊地後隨即轉向南﹐經淮河流域在南郡進入長江。始皇帝在湘水洞庭湖停留許久﹐南征嶺南的軍事行動已經進行了將近三年卻沒有任何實質進展。為了支援前線的作戰﹐秦始皇決意命人開鑿靈渠﹐貫通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利用這條航運通道運輸兵員和漕糧抵達戰爭前線﹐盡快結束這場戰爭。
  用長江干支流的水道運輸糧食物資開啟了封建王朝的漕運大幕。劉邦建漢﹐政治中心地處於西北的關中地區﹐而首都的稅收徵糧都是依賴於黃河中下游。將糧食運輸到首都長安﹐走黃河則會遭遇三門峽的巨大落差﹐陸路運輸損耗巨大。因此漢廷有人提議利用長江水道﹐先從淮泗水系南下進入長江﹐再回溯長江進入漢江﹐最終從漢中將糧食轉運到長安。利用長江干支流與各地區相互聯通水系﹐從而實現糧食的長途高效安全﹐這一提議也就成為了漢王朝實行漕糧運輸的方法。也成為了之後封建王朝糧食運輸的主要方式﹐採取河道航運可以盡可能減少損耗實現低成本高效益。
  長江航道成為了官府漕糧運輸的主要通道的同時﹐這也帶動了長江沿線和周邊地區的經濟交流聯繫。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諸侯和郡縣在進獻貢物和上交糧稅時可以直接沿著這條官方航道﹐抵達長安。另一方面來自偏遠嶺南地區的貢物也從靈渠進入湘江﹐在江陵轉運漢江﹐最終運抵長安。西周時期漢江-長江的航運通道主要是周王室掌控銅礦戰略資源的觸手﹐而到了西漢﹐漢廷以這條航道為基底﹐將長江的干支流為延伸﹐串聯起了關中與山東﹐西北與南方區域間的交流﹐實現了對全國的有效掌控。
  長江由西向東的流向加上干支流的全面開發貫通﹐讓位於黃河流域的中央政府能夠有效地控制東南地區。到了亂世割據的時代﹐順著這條航道從西北進攻東南就是摧枯拉朽。儘管很多時候目光都集中在長江下游平原地區﹐但能夠讓東南地區感受到巨大軍事壓力的還是來自於中上游﹐特別是江面較為狹窄、眾多支流匯聚﹐航運通達的荊州地區。孫權背後捅刀奪取荊州﹐吳晉兩國在荊州地區的拉扯﹐都昭示了這一地區的重要性﹐關乎著東南政權的生死存亡。
  反觀長江下游地區即使有寬闊的江面﹐但北方政權依然可以依靠江淮之間聯通的眾多水系快速抵達長江北岸﹐讓長江天險變為雙方共同面對的問題﹐還讓南方政權的中心直接成為戰爭前線。故而江淮之間的水系讓江淮地區成為了南北雙方的軍事拉鋸地區﹐北方利用水道將兵員物資快速運輸﹐南方在北伐過程中河道的航運能夠提供良好的後勤。終三國南北朝三百餘年的時間裡﹐長江的航運成為了南北方軍事運輸最便捷最快速的方式﹐堪稱生死交通線。
  隋煬帝修築京杭大運河﹐南北航運徹底貫通。京杭大運河成為了封建王朝的漕運生命線直至近代。來自江南地區的糧食、特產經由運河直接轉運黃河﹐最終運抵黃河流域。而河北地區的稅糧、貨物也由大運河或運抵洛陽﹐或運送南方。北宋首都開封城更是全國的航運樞紐和貿易中心﹐宋廷利用開封居運河之中的區位優勢將南北地區的貨物、財富集中在了開封。
  大運河與長江的連通所帶來的還有全國物流的航運幹道。上游巴蜀地區的人民採用了掛帆拉縴的方法﹐結合不同江段的特點變化﹐實現了「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快捷航運。不僅如此﹐對於長江下游江面寬廣風浪大的危險﹐人們一方面利用江心洲與河岸的狹窄河道﹐另一方面開鑿河岸邊的人工狹小河道﹐避開江面上風浪﹐提高航運的安全性。
  對於南方地區﹐湘江和贛江發源自嶺南和武夷山﹐連接到了南部邊陲地帶。利用這兩條支流﹐北方可以南下進入嶺南和福建﹐南疆的產物也可以沿著這兩條江流進入長江中游地區﹐進而轉運到全國各地。寬闊的橫向流域再結合南北橫向的大運河﹐全國的航運通道就這樣實現了貫通連接。
  步入封建社會晚期﹐隨著統治中心由傳統的西北關中地區轉移到華北北京﹐京杭大運河更為重要。從京師出發沿著大運河一路南下﹐到達南京再溯流而上在九江轉入贛江﹐最終翻越大庾嶺到達廣州。這條路線堪稱古代「京廣線」。徽商、粵商、楚商都是借助這條航道從事南北商貿﹐將南方貨物運至北方。這些貨物中最受歡迎的就是鹽和糧食。
  元代開始北方的糧食供給全部依靠著江南尤其是太湖地區的供給﹐大運河成為南糧北運的主幹道。大量的鹽糧從江南出發沿著大運河運送到京師甚至是邊境前線。明代疏浚河道的同時也改進漕運方式﹐借助漕幫的力量實行官督民運﹐將南方鹽糧送到北方。
  南北運輸繁忙﹐東西運輸也不甘落後。明代江南地區的紡織業得到快速發展﹐蘇州等地區成為了全國的紡織中心。長江干支流所帶來的銷路則為蘇州出產的紡織品帶來了良好的銷路﹐借助於航運通達紡織品銷售到全國各地。逐漸發展的紡織業也逐漸替代蘇州地區的種植業﹐依舊以種植業為主的長江其他地區成為蘇州糧食的來源。
  四大米市居於長江不同的干支流交匯點﹐航運便捷﹐商貿發達﹐不僅自身生產了大量糧食﹐也是區域糧食的集散中心。集散的糧食都會順著長江運輸到江南地區。利用長江航運﹐人們能夠進行大規模大噸位的糧食運輸﹐為江南提供糧食需要。
  長江就像血管一樣延伸連接著全國各地。在古代任何一個王朝對於全國的掌控都離不開對長江航運的利用尤其是對於南方地區﹐而民間更是借助這樣的四通八達的水道網絡實現了全國範圍的貿易運輸。新時代長江將會進一步發揮其連通全國的航運地理作用﹐更能將內地與海外連接﹐增強內地省份的對外聯繫。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