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諸葛亮竟是害死龐統的幫兇,只因一山難容二虎

諸葛亮竟是害死龐統的幫兇,只因一山難容二虎

  蜀國主公劉備手下有兩位智力超群的能人,一龍一鳳,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龐統,字士元,襄陽人,東漢末年襄陽名士司馬徽所言的「鳳雛」,諸葛亮曾經這樣誇讚龐統說:「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學,勝亮十倍」。但壯志未酬身先死,給整個三國紛爭留下了太多的疑惑。
  歷史上因為「鳳雛」和「臥龍」的齊名,所以沒少拿這兩個人作對比。首先這兩個人都是絕為聰明的人,都是那種得到他們就得到天下的人。相對來說,龐統在軍事指揮方面要比諸葛亮要高明許多,諸葛亮的軍事打仗能力並不強。但是在治軍方面諸葛亮可謂是三國中數一數二的人物。他倆可謂是各有千秋,但是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在擁有諸葛亮的蜀國,龐統最後悲慘而死。
  羅貫中筆下,劉備陣營在龐統死後便無形中開始走下坡路了,蜀漢政權的悲劇性命運也無形中註定下來了,正如司馬徽再薦名士時所言:「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司馬徽的這一奇怪的言行舉止,預言似的預示著劉備陣營最終悲劇性的結局,究其根源是因為司馬徽他太熟悉當時的世局,太熟悉歷史的規律了,太熟悉孔明和劉備的為人了。
  為什麼說龐統死後劉備陣營開始走下坡路呢?「龐統」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論?單福新野遇英主」,當時劉備被蔡瑁所追殺,騎盧馬躍過檀溪,從而躲過一劫,單騎行至南漳,途中遇司馬徽書僮,書僮言:「龐統字士元,少俺師傅五歲。一日,我師父在樹上採桑,適龐統相訪,坐於樹下,其相議論,終日不倦。吾師甚愛龐統,呼之為弟。而後見司馬徽,司馬徽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此回先後通過司馬徽師徒倆言龐統,較之孔明而言,在名士司馬徽眼中龐統之才之德遠在孔明之上。但是龐統並沒有諸葛亮那樣幸運,並沒有伯樂發現他。龐統和孔明相比,一個受人排斥不得重用,一個受人三次登門求見,龐統之悲可見一般!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中孔明祭完周瑜,魯肅設宴款待。言罷,孔明辭回。方欲下船,只見江邊一人道袍竹冠,皂絛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日:「汝氣死周瑜,卻又來弔喪,明欺東吳無人耶!」孔明急視其人,乃鳳雛龐統也。孔明亦大笑。兩人攜手登舟,各訴心事。孔明乃留書一封與龐統,囑日:「吾料孫仲謀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來荊州共扶玄德。此人寬仁厚德,必不負公平生所學。」龐統允諾而別。孔明自回荊州。
  此即書中孔明與龐統的第一次會面,但已然充滿火藥味,由此可知其二人並不能真正相容。而經此一嚇,孔明明顯急欲怕龐統留在東吳會識破他以後的計謀,於是不得已乾脆勸龐統加入劉備陣營,以求減少爭奪天下的勁敵。當然從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龐統在東吳的確不得志,不過由此也能看出龐統此時任然不願官仕劉備,不然此次就直接隨孔明回荊州了。對於龐統之所以不願官仕劉備,這主要有兩原因:其一龐統避亂於江東,對江東之地有深情厚誼,在骨子裡他還是想留在江東幹就一番大業;其二劉備已經有孔明的輔佐,他此去宛若二虎同居一山,不受重用到罷了,險惡的是一旦受重用,保不準不受孔明的嫉妒排擠,甚者迫害。
  龐統在遭遇江東的一連串不得志後,前往荊州見玄德,不想世事如舊,劉玄德亦已其貌陋,而只予以一耒陽縣丞之職。於是上任後的龐統只得以不理縣事,白日飲酒來發洩心中不滿情緒。此可謂是龐統不得志表現之巔峰,可想他當時內心的酸楚。另一方面從龐統不拿魯肅、孔明的薦書相示劉備,可知龐統不依仗他人謀事的優良品格。
  之後龐統被張飛推薦給劉備,孔明笑評龐統非百里之才、勝他十倍,但隨後話鋒一轉,孔明在龐統頭上加上了一頂庸儒的帽子,孔明對劉備道:「龐統大賢若處小任,往往以酒糊塗,倦於視事。」孔明的用意很是明顯,就是提前把劉備心中的龐統抹黑為庸儒,以居於其下。
  到了劉備與孔明、龐統合議奪取西川之際。孔明日:「荊州重地,必須分兵守之。」玄德日:「吾於龐士元、黃忠、魏延前往西川,軍師可與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守荊州。」此安排甚是不妥,征西川的將領中,龐統能用的只有老將黃忠再加上孔明心中那個反骨仔魏延,可悲的是二人還甚和,於是第一次攻打雒城時因魏延爭功而使得未能一股拿下雒城,更因為將少才致使龐統領孤軍遇張任而亡。攻打西川缺將這可從龐統死後,孔明出征西川,分派趙雲、張飛二將入川可見一般。
  後來劉備仁義毀劉璋書,龐統為此出三計,而劉備以上計太促為由,選擇中計,龐統已經為三計標明誰優誰略,但劉備仍然以一人遐邇見解行大舉,加上張松以外劉備欲退回荊州遂勸書劉備言需急進成都,不想書信洩露被殺,從而致使兩家直接翻臉,無意中製造了一個另龐統最不願看到的局面。
  其後兩軍廝殺難解。端坐荊州對龐統個性了如指掌的孔明一封書信此刻送到劉備手中,意思就是說龐統估計這次是凶多吉少了,切宜謹慎。不過劉備並不懂得天象之說的內在用意,我國古代士人們大都喜歡用天象之說來說服皇帝、主公以達成他們的目的。再者唐朝李白有言:「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孔明的這封書信從荊州城到雒城外劉備營中至少也需幾個月時間,由此可見孔明算計龐統已不是一兩天的事。但對於龐統這位孔明心中的大賢,這幾個月前的天象中的奧秘他自然是再清楚不過了,於是才有龐統暗思道:「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但龐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孔明真正的用意是藉此書信激得龐統在蜀中蜿蜒綿長的道路上冒然行軍,並且激得龐統低估蜀中一系列名將。
  而就在出征前龐統的坐騎忽眼生前,此間問題是劉備在這一刻咋只說他胯下馬是白馬而不是那匹傳說中防主的「的盧馬」呢?!這點是關於龐統後來因騎著的盧馬而被蜀中名將張任誤認為是劉備而亂箭射殺中,作者隱藏的有關龐統之死之謎的內幕切入口。
  沿著切入口我們不能不懷疑孔明借天象「阻」龐統進軍的真正目的了!這目的龐統只猜對一半,除了怕龐統攻下西川奪得頭功外,孔明真正擔心的是以後自己在劉備陣營中的地位將永久被龐統所取代,而他又無法敵過龐統。於是不免心生異策,憑藉自己對龐統為人的了解,暗使連環計,一計委派龐統以老邁不和之將,削弱龐統實力;二計以天象不利主帥為激將法,矛頭直指龐士元,使其嚴重低估蜀中將領及蜀道情況,冒然出兵;三計暗中令人對龐統坐騎動手腳,使得臨陣馬眼生,致使重視龐統的劉備自然會把他獨有的坐騎換與龐統。三計合力,以致使龐統騎著劉備那天下人皆知的的盧馬被張任這蜀中第一名將誤認為劉備而亂箭射殺,完成了他最後一計:借刀殺人,為自己掃除了最大的競爭對手。
  遍觀《三國演義》前面部分,唯一集殺龐統動機、能力於一身的也只有諸葛孔明了,只有他才能巧施連環計,而且做到不留一絲破綻。於是我們可以看出,對於鳳雛龐統之死,有兩大兇手:一死於劉備的仁義;二死於號稱臥龍的諸葛孔明的算計。龐統之死便正是被此二人唱戲似的一唱一和所致死的。
  孔明用連環計去了龐統後,一方面滿足了其唯我獨尊的小人心理,另一方面也帶給了劉備陣營以慘重的代價。在龐統死後,守衛荊州之地的重任一把落到關羽一人肩上,此勢單力薄,缺乏龐統這樣有大謀的軍師級人物同為鎮守。於是也就有了劉備、孔明都沒想到的關羽大意失荊州,致使「隆中對計劃」至此徹底失敗。
  諸葛亮因為善妒和小人心理致使一代智將慘死在亂箭之下,雖然最終是他成功的成為蜀國第一智將,但是也為蜀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TOP

發新話題